书信传情 9月6日
回到办公室,同组的小姑娘问:“王老师,我看你们班的家长都很支持你的工作呀!放学的时候家长来接的都很及时,原来这个班可不是这样,你是怎么做的呀?”
“写信呀!”我回道,我一边说一边把我记录的班级日志选择了几篇发到我们年级组群里,让他们看一看。其中有自己感觉上课比较成功的经历与做法,也有失败后的反思。“呀!我还以为你就是每天在班级群里写上一段话呢,没想到每一篇文章都两三页呢!”
了解我的老师都说:“你这是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呀!”“是呀,我这是给自己没事找事呀!”我笑着说。虽说是笑话,客观上来说确实如此,孩子上了大学,他每天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根本不用我操心,所以我就只有一心在学生身上了。其实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喜欢写东西,并且说写点东西还算是我比较擅长的。
从第一天当得知自己就要接二年级这个班的那天起,我便通过书信来和家长架起了沟通的桥梁。通过开学前的第一封信,我进行了自我介绍,把自己对同学们的期望也就是我培养学生的目标主动告诉了家长,接着在每天的学习生活结束后,再通过一封信,总结自己当天的成功与不足,让家长们也通过这些文字,清楚地了解孩子们当天在学校的情况。
正是这些无声的文字,带着温度,把家长与老师的心连接了起来。家长通过我发到班级群里的这一篇篇班级日志中一个个字,一句句话,读出了我的用心;同时,许多家长也通过一篇篇文字,把自己孩子的情况,教育孩子中的困惑告诉给我,我也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了他们对我的信任与期待,也感受到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焦虑。我也非常明确地回道:让我们一起努力。因为我深知:培养孩子不是我凭借一腔热情、一己之力所能实现的,我不是神仙,没有点石成金的特异功能,而且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大部分同学都符合这个年龄所特有的性格:活泼好动,专注时间不长,自制力不高需要反复地强化,所以需要我和家长一起努力,才能让这些小树苗茁壮健康地成长。
还拿昨天日志中谈到的小赞来说吧,今天上午的语文课上,他简直像变了一个人,真让我刮目相看了,下课时问他为什么会有变化,他说妈妈说了,如果上课再不听讲,就不让上学了。孩子的变化,正是在老师与家长共同的努力下才形成的,但是我知道,这种变化不可能会长久,肯定还会再出现反复的,但是只要老师与家长能够携手共同努力,好的习惯一定会在孩子身体里扎根的。
谈到这,让我又想到了今天关于吃包子的事。学校食堂早上是包子,我和旁边的侯老师就聊起了关于包子的话题。我说:“我觉得我做得包子可好吃,可总是吃完第一顿后,剩下的就没有人再吃了,为了避免浪费,我做的包子只好由我不停地顿顿吃才吃完,所以我也就不经常蒸包子了。”侯老师却说:“我蒸的包子儿子一次能吃五六个。”她边说边用手比着,我一看,天哪,我蒸的一个包子竟然有她的五个包子那么大。她说:“大的他们吃不完,小的他们一口一个,一连会吃好几个,小的觉得稀罕,而且也不会浪费。”“这多麻烦呀!”我不禁感叹!没想到侯老师说:“我每次蒸包子要花三个小时,孩子们都喜欢吃,麻烦啥!”接着,她又介绍了好几种她说着做起来简单,而我觉得麻烦从来没有在家尝试的小吃,每说完一个,她都会满怀骄傲(我觉得是她应该有这种感觉)的神情再补充说孩子们都怎样吃得挺欢。
是呀,同样是做包子,制作麻烦的小包子,融入了做饭的人对于吃饭人的情,她并不觉得麻烦,只要吃的人吃得多吃得满意,这对于做的人来说就是最大的奖励。此时,我想到了这种情感对于我们做教育的人来说也是想通的,当我们怀着一种温度去做教育时,看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即便过程再辛苦再劳累,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最高的奖励。
书信传情,家校共肓,是教育应该有的最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