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杜牧写给十三岁少女的经典名篇《赠别二首》?

怎样欣赏杜牧写给十三岁少女的经典名篇《赠别二首》?
杜牧写过很多赠妓诗,这些诗清丽流美,留下很多描写青春美女的经典名篇。他的《赠别二首》,就是写给一位十三岁的小女歌妓的,在这两首诗中,杜牧创造出了一个描写十三岁少女最美的词语。赠别二首杜牧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的这两首诗是写给扬州一个十三岁的歌妓的。第一首写少女的美。娉娉袅袅十三余,诗的开头写少女的妙龄风韵,十三岁的少女,轻盈美好。豆蔻豆蔻梢头二月初,接着杜牧借豆蔻比喻少女的美好年华。“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豆蔻美好的形象,正像十三岁的少那样清纯美好。豆蔻年华也成了描写十三岁少女最美的词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结尾,杜牧又对比,再次写出少女别人难以相比的美好。诗人杜牧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都,比不上这位少女。这首诗赞美少女,却不用一个“美”字,不用一个“好字”,却清丽空灵,将少女的美好到极致。第一首写少女的美,第二首则写少女的情。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人越多情,表现出来的越是无情,因为不知道怎样去表达此刻离别心情,只是在本该欢声笑语的酒宴上,却笑不出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只有蜡烛照着两个即将离别的有情人,替他们默默垂泪,直到天明。这首诗写情写得真,写得切,很准确地抓住少女离别时微妙的心境,表达出了悱恻缠绵的情思。写得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这两首诗,表现出诗人杜牧真情的一面,虽是欢场作乐,却也感情真挚。答者:谢小楼

回复
  • 督志方用户

    杜牧写过很多赠妓诗,这些诗清丽流美,留下很多描写青春美女的经典名篇。他的《赠别二首》,就是写给一位十三岁的小女歌妓的,在这两首诗中,杜牧创造出了一个描写十三岁少女最美的词语。

    赠别二首杜牧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的这两首诗是写给扬州一个十三岁的歌妓的。

    版权着归芝士回答万网站或四原作毛者力所有

    第一首写少女的美。

    娉娉袅袅十三余,诗的开头写少女的妙龄风韵,十三岁的少女,轻盈美好。

    豆蔻

    豆蔻梢头二月初,接着杜牧借豆蔻比喻少女的美好年华。“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豆蔻美好的形象,正像十三岁的少那样清纯美好。豆蔻年华也成了描写十三岁少女最美的词语。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结尾,杜牧又对比,再次写出少女别人难以相比的美好。诗人杜牧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都,比不上这位少女。

    这首诗赞美少女,却不用一个“美”字,不用一个“好字”,却清丽空灵,将少女的美好到极致。

    第一首写少女的美,第二首则写少女的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人越多情,表现出来的越是无情,因为不知道怎样去表达此刻离别心情,只是在本该欢声笑语的酒宴上,却笑不出来。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只有蜡烛照着两个即将离别的有情人,替他们默默垂泪,直到天明。

    这首诗写情写得真,写得切,很准确地抓住少女离别时微妙的心境,表达出了悱恻缠绵的情思。写得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这两首诗,表现出诗人杜牧真情的一面,虽是欢场作乐,却也感情真挚。

    答者:谢小楼

    2024-05-02
    1楼
    回复
  • 袁浩钦用户

    十三岁还是"未成年人"麽!如此这般诗歌相送,未免过于风流了吧!

    很显然,第一首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如胶似漆。不过第二首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意在夸赞"美丽"。

    版权归因才张边芝士回答网站或议原作者所有

    经立东导白达容半斯易状。

    “娉娉袅袅十三余”,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没有一个名词,但能够充分展示给读者一个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这也是汉语的奥秘。

    在前程强世,单速许近火。

    第二句中“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

    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

    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下面还会有什么惊艳的词藻呢?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人马上就要离开此地,告别小歌女,旅途上纵有千种风情,万般多姿,又有谁能够比得上呢!

    2024-05-02
    2楼
    回复
  • 夏小霞用户

    不是十三岁!而是十五岁!虚岁!

    小可认为这里的“十三余”是形容词,是比喻女孩儿的清纯,而不是事实。因为据小可所知,没过十五岁就当妓女在古代是违法行为。确切地说,卖入青楼的女孩子在十五岁之前是不允许接客的。

    老鸨也不敢冒这个风险,除非是私妓!

    未经芝士回答允红要许不得转载本文正内老容,否则将视它为侵权

    因此,杜牧这首诗里的十三余不一定是写实,仅仅是形容指青春少女。辛弃疾《粉蝶儿》“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不是必须十三岁。白居易《琵琶行》里的“十三学得琵琶成”也不是十三岁。岳珂《满江红》里的“笑十三杨柳女儿腰,东风舞”,同样不是十三岁。

    杜牧有一首《张好好诗》里面第一句是“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这个十三岁可能是实指,而且是指两人初次见面。并没有发生关系。

    从第二句的“豆蔻”来看,就是少女,尽管可以引伸为处女,但此处并不尽然。为何小可要这样说呢?

    因为这是一首赠别诗,从全诗来看,杜牧和这名少女欢好已经不是第一次,否则不会用“总”这个字眼。

    至于欣赏,第一首最大的赞点就比喻用得生动而新鲜。而且是句句比喻,诸君请看。

    娉娉袅袅,如絮,如烟,如柳。

    豆蔻梢头二月初。喻以初春,喻以嫩芽,喻以清新,喻以纯洁。

    春风十里,以春风做比,咏以温柔,叹以温暖,赞以温存。更有十里比喻江南美女之多。

    还程及山知别西,处光采。

    卷上珠帘。珠帘者,美人也!君不闻太白“美人卷朱帘”耶?诗词中的朱帘皆为美人意象。

    第二首,只用了一个意象,即蜡烛,取其两种形态,芯谐“心”,熔引伸为泪。

    当然,还有一句写得妙巧,就是“笑不成”三字,才子佳人,美酒红唇,水乳交融,正应当是欢笑愉悦之际,为何笑不成?

    唯离别也!

    如果整体来看,第一首句句比喻,毫无生涩之感。第二首句句推进,然后用蜡烛“替人垂泪”这个巧妙的构思将离别的黯然之情挥洒出来。

    如果说到创作诗词的借鉴。

    三如比想员及则再温群林越音众市消却。

    第一首难在句句比喻。

    第二首难在通感之神。

    弱弱地表达一下,杜牧的这一首诗好像用了典故,而典故是杜甫的绝句《漫兴》“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2024-05-02
    3楼
    回复
  • 潘德涛用户

    在品读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赠别二首》之前,先摸清楚它的创作背景,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够领悟出诗里俏皮可爱的韵味了。

    众所周知,这是杜牧在扬州时结识了歌女,与歌女分别之时有感而发创作下了这两首诗。所以,从诗意来看,也不难看出这两首诗表达的意思。

    芝士回答算,别版权必究,相未经务量许可,不得转载

    第一首诗很简单,透过娉婷、豆蔻、春风这样的字眼能够看出,这是一个正值十三四岁妙龄年华的小女子,姿态宛如是刚刚绽放的初荷,柔嫩娇美,婀娜多姿,以这样的字眼铺陈少女生动活泼的形象,很容易让人在脑海里勾勒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样子。然后,又以春风暗喻少女宛如春花那般温婉美好,这样的比喻恰如其分的烘托出少女可爱形象,看似朴实,实则清新美丽。

    我会方量者位农决热速身具示确张况广复包。

    第二首诗也很容易理解,描写与歌女依依不舍的心情。在这里,杜牧没有直截了当的写自己与歌女难舍难分的心情,而是借物抒情,借蜡烛的燃烧表达内心欲哭无泪的不舍之情,写法新颖。

    能三自些则七受己美界往。

    总体来说,杜牧把初初成长的少女描写得生动活泼又清新,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两首诗,像是吃了一颗薄荷糖,回味起来很是清凉。

    2024-05-02
    4楼
    回复
  • 孙鹤翔用户

    诗人眼光和境界总是侧重于纯真多情感性的人或事物,更注重于内涵与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挖掘,美的恰如其份,不娇柔造作,也显示出作者将美与内心的完美境界相融合的思想。如,病如西施,无以言表的清秀与纯美。

    2024-05-02
    5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