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上的和珅是一个才高八斗的人,那么怎么会被演绎成了才疏学浅之人?

有人说历史上的和珅是一个才高八斗的人,那么怎么会被演绎成了才疏学浅之人?
影视剧难免丑化历史人物,至于和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具体往下看:一 、家庭、出身与学历“和坤”是他的“满语”名字的音译,如果译成汉文应为“三纲之纲”之意,其乳名叫“善宝”。他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祖籍在长白山英额峪(今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地区)。和坤的先祖叫噶哈察鸾,很早就归顺了努尔哈赤(后金),过着平时狩猎、耕作,战时出征作战的生活。其五世祖尼牙哈纳,因作战英勇,为他家挣得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他的父亲名叫常保,也是八旗军武官出身,除了继承“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外,还因为他的堂弟阿哈硕色,在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部的战争中,在西北地区阵亡,追叙军功,他家又获赠了个“一等云骑尉”的官职,后来也由其承接下来了。常保一生最高做到“福建副都统”(正二品)的官位,相当于今天的军队中的“中将”级别的军官,这在当时也可以算是个“高级武官”了。常保的妻子(即和坤的亲生母亲)是河道总督嘉谟的女儿,其继妻是吏部尚书伍弥泰之女,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和坤的妻子冯氏是清乾隆朝名臣大学士英廉的亲孙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史(如《清史稿》等)、野史和传说中说和坤家庭出身“低微”、“贫贱”、“少贫无籍”……是不准确的。和坤全家于顺治元年(1644年)随龙入关,住居在京师(今北京)内城;按照严格的八旗旗分制度,他家住在正红旗领地西直门内的驴肉胡同(民国后改为“礼路胡同”,今“西四头条”,离“广济寺”和“历代帝王庙”很近)。和坤与比他小三岁的胞弟和琳(1753——1796)一起,开始在家塾中接受启蒙教育。在十二三岁左右,他们就一同进入了咸安宫官学。当时这是一座重点学校,坐落在皇宫西华门内,与武英殿比邻,它最初由雍正帝提议,内务府负责筹建,创立于雍正六年(1728)十一月的一座官办学校。在乾隆年间,大约在校学生90人左右,学生全部是内务府官员和八旗官员的优秀子弟;教师则多由翰林院翰林充任。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满文(清文)、骑射和儒家的“四书”、“五经”等,此外,也还学习一些诗文、书法、绘画、蒙古文和藏文等等。在校学生由政府发给一定钱粮,作为学习补助。他们的前途无量,除了参加科举考试作官外,修业期满后,还可以充当“笔帖式”(满语为“巴克什”,即今天的“文秘”、“翻译”之意)、“库使”等工作,也是一条入仕的捷径。在此期间和坤由于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刻苦用功,经“童生试”被录取为文生员(即秀才),成为官学生中的佼佼者,他除了精通满文、汉文外,还掌握了蒙古文和藏文等多种语言文字;诗词、绘画也算不错。乾隆三十三年(1768),他又参加了戊子科顺天乡试,可惜没有考中。二、君臣相遇,官运亨通,以文获得赏识乾隆三十四年(1769),刚刚20岁的和坤承袭了他家“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不久就入宫当差,先后在“尚(上)虞备用处”和“銮仪卫”充当“执事人”(皇帝出行时的服务人员)和侍卫(亦称校尉,负责皇帝在皇宫、行宫等处以及出行时的警卫)。乾隆三十七年(1772)提升为三等侍卫;在此期间,虽然工作、生活比较艰苦一些,但可以不时接近皇帝,有讨得君主青睐的机会。这正如他自己在一首诗中所说:“莫嗟行役苦,时接圣人欢”。在经过三年小心翼翼的“三等侍卫”生活后,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和坤终于等到了在乾隆皇帝面前一展才华的机会。关于乾隆帝发现和坤 ,传说有几种。有一种说法是说:有一天,乾隆帝“大驾将出”,仓促中怎么也找不到“黄盖”(皇帝出行时仪仗队用的一种“伞”),于是皇上生气问道:“这是谁的过错呀?!”只见底下的人都个个瞠目结舌,不知所措地相互对望,一下子都傻了眼。这时和坤赶忙跑上前去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乾隆帝抬头一看,好一个“仪度俊雅”的美小伙,不觉怒气顿消。于是问道:“是何出身?”答对:“生员”。又问:“你参加过乡试吗?”答曰:“戊子(一说庚子)曾赴举。”又问:“何题?”对曰:“孟公绰一节。”乾隆帝说:“你能把你的文章背下来吗?”于是和坤便滔滔不绝地背诵起来,且声音洪亮,字字清晰,乾隆帝听后,龙心大悦。说道:“可以呀,完全能够中举啊!”于是君臣知遇便由此开始。由此可见和珅文采还不是很不错的,不然皇帝也不会赏识。更多精彩回答与文章,请关注鉴史以明志

回复
  • 王耕达用户

    影视剧难免丑化历史人物,至于和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具体往下看:

    一 、家庭、出身与学历

    “和坤”是他的“满语”名字的音译,如果译成汉文应为“三纲之纲”之意,其乳名叫“善宝”。他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祖籍在长白山英额峪(今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地区)。和坤的先祖叫噶哈察鸾,很早就归顺了努尔哈赤(后金),过着平时狩猎、耕作,战时出征作战的生活。其五世祖尼牙哈纳,因作战英勇,为他家挣得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

    他的父亲名叫常保,也是八旗军武官出身,除了继承“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外,还因为他的堂弟阿哈硕色,在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部的战争中,在西北地区阵亡,追叙军功,他家又获赠了个“一等云骑尉”的官职,后来也由其承接下来了。常保一生最高做到“福建副都统”(正二品)的官位,相当于今天的军队中的“中将”级别的军官,这在当时也可以算是个“高级武官”了。常保的妻子(即和坤的亲生母亲)是河道总督嘉谟的女儿,其继妻是吏部尚书伍弥泰之女,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和坤的妻子冯氏是清乾隆朝名臣大学士英廉的亲孙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史(如《清史稿》等)、野史和传说中说和坤家庭出身“低微”、“贫贱”、“少贫无籍”……是不准确的。

    芝士回以积答确,版权必究,设未江经许可,不得转载

    和坤全家于顺治元年(1644年)随龙入关,住居在京师(今北京)内城;按照严格的八旗旗分制度,他家住在正红旗领地西直门内的驴肉胡同(民国后改为“礼路胡同”,今“西四头条”,离“广济寺”和“历代帝王庙”很近)。

    和坤与比他小三岁的胞弟和琳(1753——1796)一起,开始在家塾中接受启蒙教育。在十二三岁左右,他们就一同进入了咸安宫官学。当时这是一座重点学校,坐落在皇宫西华门内,与武英殿比邻,它最初由雍正帝提议,内务府负责筹建,创立于雍正六年(1728)十一月的一座官办学校。在乾隆年间,大约在校学生90人左右,学生全部是内务府官员和八旗官员的优秀子弟;教师则多由翰林院翰林充任。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满文(清文)、骑射和儒家的“四书”、“五经”等,此外,也还学习一些诗文、书法、绘画、蒙古文和藏文等等。

    在校学生由政府发给一定钱粮,作为学习补助。他们的前途无量,除了参加科举考试作官外,修业期满后,还可以充当“笔帖式”(满语为“巴克什”,即今天的“文秘”、“翻译”之意)、“库使”等工作,也是一条入仕的捷径。在此期间和坤由于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刻苦用功,经“童生试”被录取为文生员(即秀才),成为官学生中的佼佼者,他除了精通满文、汉文外,还掌握了蒙古文和藏文等多种语言文字;诗词、绘画也算不错。乾隆三十三年(1768),他又参加了戊子科顺天乡试,可惜没有考中。

    二、君臣相遇,官运亨通,以文获得赏识

    乾隆三十四年(1769),刚刚20岁的和坤承袭了他家“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不久就入宫当差,先后在“尚(上)虞备用处”和“銮仪卫”充当“执事人”(皇帝出行时的服务人员)和侍卫(亦称校尉,负责皇帝在皇宫、行宫等处以及出行时的警卫)。乾隆三十七年(1772)提升为三等侍卫;在此期间,虽然工作、生活比较艰苦一些,但可以不时接近皇帝,有讨得君主青睐的机会。这正如他自己在一首诗中所说:“莫嗟行役苦,时接圣人欢”。

    在经过三年小心翼翼的“三等侍卫”生活后,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和坤终于等到了在乾隆皇帝面前一展才华的机会。关于乾隆帝发现和坤 ,传说有几种。有一种说法是说:有一天,乾隆帝“大驾将出”,仓促中怎么也找不到“黄盖”(皇帝出行时仪仗队用的一种“伞”),于是皇上生气问道:“这是谁的过错呀?!”

    只见底下的人都个个瞠目结舌,不知所措地相互对望,一下子都傻了眼。这时和坤赶忙跑上前去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乾隆帝抬头一看,好一个“仪度俊雅”的美小伙,不觉怒气顿消。于是问道:“是何出身?”答对:“生员”。又问:“你参加过乡试吗?”答曰:“戊子(一说庚子)曾赴举。”又问:“何题?”对曰:“孟公绰一节。”乾隆帝说:“你能把你的文章背下来吗?”于是和坤便滔滔不绝地背诵起来,且声音洪亮,字字清晰,乾隆帝听后,龙心大悦。说道:“可以呀,完全能够中举啊!”于是君臣知遇便由此开始。由此可见和珅文采还不是很不错的,不然皇帝也不会赏识。

    更多精彩回答与文章,请关注鉴史以明志

    地部开政意次给,技习始。

    2024-04-26
    1楼
    回复
  • 程孟菲用户

    无聊文人很多。

    为了演绎所谓刘墉、纪晓岚等人的才智,那就只能把和珅搞成弄臣奸佞。否则,和珅如果很能干很聪明,怎么轻易死在嘉庆手上?

    2024-04-26
    2楼
    回复
  • 卑景景用户

    历史上的和珅虽然腐败,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才能。

    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和珅,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很有才学,很有权谋。他聪明能干,灵敏反常,善于临机处置,文化水平也相当高,记忆力特别好,还通晓满文汉文化,而且特别擅长于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会为皇上剥削银钱 。

    和珅在四十一年授户部侍郎,旋擢军机大臣,在任二十余年。历任步军统领,户、兵、吏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后晋文华殿大学士。曾充四库馆、国史馆正总裁。累封至一等公。精明灵敏,就事干练,善体高宗之意,倚为腹心,晚年尤甚,政令传宣多由其手书口传。就这些足够证明他是个有才并且有能力的人。

    转载或者引用科满认平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于芝士回选答

    那么为什么电视剧上却不是呢,主要还是为了剧情效果。要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中纪晓岚也只是一个小角色,根本排不上号,又怎么可能和和珅作对,一切都是为了剧情效果。所以电视剧不是历史,我们不能就认为电视剧上面就是真的。要思考一下。不是吗?

    和于头接油议元叫史酸维层调。

    2024-04-26
    3楼
    回复
  • 韩秀杰用户

    历史上真实的和珅,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很有才学,很有权谋。当然无论怎么说和珅,有一点他是摆脱不掉的,就是大奸臣,准确说是大贪污犯。

    为什么说和珅是大贪污犯?他贪了多少钱呢?

    嘉庆把和珅扳倒以后查他的家产,光白银就有8亿两,再加上其他珍稀古玩,得有10亿两往上。

    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作容反这请注明来源于四油芝士回答

    这是什么概念呢?那个时候大清一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也不过是白银7000万两,一查和珅的家产,这等于是大清国库15年的收入。

    那么和珅是怎么一步一步走上这条道儿的呢?

    于高性关线头知运队东术。

    和珅出生于1750年,卒于1799年,字致斋,原名善保,满洲正红旗人。和珅出身是不错的,他出身于满族贵胄,可他小时候运气不是很好,三岁那年亲生母亲死了,九岁那年自己爹又没了。所以在家族里面,他受兄弟排挤,小和珅就咬牙切齿地说我将来要出人头地。他有那股劲头儿。后来他进入了一个官学,叫咸安宫官学,就是贵族学校。这个贵族学校在哪儿呢?就是在现在的故宫里。当时他学习的时候跟其他孩子都不一样,贵族的孩子好多都不正经念书,和珅不是,非常认真地读书、研究学问。他不仅学问比较深,而且汉、满、蒙、回、藏族这些文字,基本上都熟练掌握了。要用现在话说,会五门语言,这算专业人才了。而且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还特别注意学什么呢?乾隆不是喜欢诗词歌赋吗,他就找乾隆写的这些诗,琢磨乾隆怎么想的。他想有朝一日我要是能接近皇上,这都是我晋升的台阶。

    上民二当公战己研技准率,写适该。

    那个时候和珅就开始琢磨这些溜须拍马的事了,他在这事儿上很下工夫。

    后来他被大学士英廉看上了,英廉有个孙女,他就把和珅招为他的孙女婿。借着这个关系,和珅在朝廷里一点点谋差事。开始他本来想走科举的老路,可是没考上。和珅想,他家算八旗贵族,可以世袭一个官职,于是在大学士英廉的活动下,以文生员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说白了,这就是部队的一个小官。当这个官和珅不满足,这得猴年马月才能够见到皇上啊。后来,宫里选侍卫,就是晚上在紫禁城里来回巡逻的,选这个。清朝的皇上不信任汉人,要求必须得是满族人。和珅各方面条件都具备,就把他选进去了。1772年,授三等侍卫。选进去以后,看他生得英俊,说你这么漂亮,到仪仗队去吧。和珅那时候长身玉立的,长得也精神,被称为“满洲第一俊男”。在仪仗队,说白了,就是皇上出行,在旁边给打打旗,挎个刀什么的。就这样,他挤进这里,终于有接近皇上的机会了。他是接近皇上了,可得让皇上注意他呀。我们知道乾隆皇帝有学问。有一次他跟着乾隆爷出去,正好有大臣奏本,说有个地方仓库被盗了,这乾隆帝气得说,怎么这都看不好呢?就转了一句文:“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什么叫“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呢?读过《论语》的朋友都知道,这个虎就是老虎,兕是什么呢?犀牛。说这个猛兽从笼子里跑出来,挺好的古玩玉器放到匣里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啊?旁边仪仗队的这些人哪敢接话啊?再说这些侍卫们大都读书少,也不知道这句是《论语》里的。可是和珅不一样,他正经念过书,研究过《论语》,和珅就接了一句:“回万岁,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这句话也是《论语》里的,意思看守这些东西的人,是逃不脱这个责任的。乾隆一听,接得好,难得身边还有这么有学问的人啊。一问和珅的身世,是八旗贵族子弟,再一看和珅人长得也英俊,乾隆帝就喜欢。

    就这样,和珅得到了乾隆的赏识,平步青云。和珅26岁那年,乾隆提拔他户部侍郎、军机大臣上行走,还担任总管内务府大臣,主掌内务府。用现在话来说就等于是副部级干部了,可以参与朝廷大政。那时候乾隆已经50多岁了,他俩差了有30岁左右。和珅这个平地青云跟别人还不一样,别人升了官了,那就不错了,和珅是升了官,原先那个位置还占着。就是说,乾隆帝无比信任他。你看他26岁入了军机处,并任户部侍郎,说白了就是财政部副部长;29岁担任御前大臣。30岁时任户部尚书,兼办理理藩院尚书事,就是财政部部长兼外交部部长。后来31岁的时候当了兵部尚书。到34岁那年,又当上了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管户部,相当于现在组织部部长兼财政部部长。财政、军事、人事、外交,这些有权力的部门和珅几乎管遍了,一个人得有十几个头衔。因为管这么多地方,和珅的权力大得吓人,这为他后来的贪污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和珅能走到这一步,不光是他会溜须拍马,他确实有一些真才实学,偶尔接下皇上的话那不算能耐。后来他怎么当的办理理藩院尚书事,就是外交部部长的呢?当时赶上乾隆要过生日,就是乾隆70大寿的时候,西藏来了一匹快马,说代表六世班禅来给乾隆帝祝寿。来看上了一封书信,打开一看都是藏文,谁也不懂。怎么办呢?我前面写了,藏、蒙、回、满、汉,这几族文字,和珅都通。和珅一看,说,六世班禅要带着随从进京来给您祝寿。乾隆帝一看,这要没有和珅,我这人丢大了。六世班禅非同小可,来了我们的仪式得隆重点儿。当即命和珅马上写一封回信,这算把大清的面子圆回来了。你想那乾隆帝还能不信任他?这和珅确实有真才实学,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好像什么能耐也没有,整天就知道贪污、弄权。就连乾隆皇帝也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赞扬和珅,说他“于清文、汉文、蒙古、西番(藏文)颇通大意”,“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唯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勤劳书旨,见称能事”。所以说,大凡大奸大恶的人都有才华,没有一定的才华是惹不下那么大事的。

    而且那个时候,和珅“溜须”乾隆有一些特殊办法。乾隆母亲过生日的时候,和珅就琢磨着,乾隆是孝子,要给自己母亲过生日,可是这笔大操大办的钱从哪儿出?当时国库挺吃紧,和珅想了个办法叫“议罪银制度”。

    和珅不是吏部尚书吗?他最清楚下面官吏谁犯过什么事,这人贪污,那人卖官,那人怎么回事,反正有过失的他都知道。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倡导并开始推行“议罪银制度”,也就是说,凡是犯事儿的官吏,把“罚银”交到内务府之后,可以有区别地进行从轻发落。这些当官的一看,赶紧缴罚款,不然我的官没了就坏了。这钱从哪儿来?民脂民膏,层层往下刮,结果最后刮上好多钱,直接塞进皇上腰包里,塞内务府来了。有人说,难道这不是入了国库了吗?不是,内务府相当于是皇上个人的钱包,跟国库没关系。这不,皇上给老妈过生日有钱了,下江南游玩也有钱了。你想这么乖巧的事,乾隆爷能不高兴吗?所以自那儿以后,乾隆更加宠幸和珅。就连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也在回忆录中说:“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 可见和珅权势之大。

    和珅执掌朝政二十多年,也确实贪污受贿,干了不少坏事。乾隆心里有没有数呢?有数,就是觉得身边离不开和珅。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和珅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忠臣难免一死,奸臣难逃一死,我不做忠臣也不做奸臣,我做弄臣,逗皇上开心就得了。”这还真是和珅犯下那么大的事,却在乾隆边上始终不倒的原因。

    我们说和珅造了不少孽,但确实能耐也挺大。后来他怎么就倒了呢?其实,和珅的靠山是乾隆,乾隆去世之日,就是和珅的末日。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正月十三,嘉庆皇帝宣布和珅的20条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银8亿两,时人称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死的时候才50岁,严格说岁数真不大。你看乾隆一去世,嘉庆立刻处死了和珅,可见嘉庆皇帝对和珅的厌恶。

    当然也有人说,乾隆爷不糊涂,把和珅留给自己的儿子嘉庆,嘉庆上台通过扳倒和珅来获取民心,让满朝大臣都服他;同时和珅有钱,扳倒之后用和珅的钱充盈嘉庆年间的国库,给儿子解决了财政问题。有人说这是乾隆埋的伏笔。不管怎么说,和珅风光了二十多年,“当朝第一大贪官”、“第一大奸臣”是他摆脱不掉的帽子。也正是因为和珅没干多少好事,所以这民间就把他作为忠臣的对立面,把不少脏水都泼他身上了,说他这不行那不行。

    2024-04-26
    4楼
    回复
  • 庄穗敏用户

    和珅被演绎成一个不学无术的坏人,这才符合老百姓的想象啊,因为老百姓都盼望坏人不学无术。

    这就要说到小说和戏剧中人物的塑造问题,小说家和编剧的任务就是要编出暗合大众想象的人物。比如坏人,就一定要歪瓜裂枣肥头大耳,或是不学无术,要么就是忘恩负义那种,这样的坏人老百姓才容易接受,然后故事也才说的下去。

    转载工或者引变用本文内容请注明强来源一于合芝士回答

    如果故事里的反面角色,才高八斗,为国为民,还痴心一片,不能引起观众们的反感,那么就说明编剧塑造角色失败了。

    法家自从月料员放认话况律算周消满照。

    人个到方量平各新根即,交群拉林织装验史候院。

    历史上和珅是个大贪官,这个身份怎么改也不能改变他一定会在各种故事和影视剧中扮演反面角色的结局。

    即然是反面角色,肯定要把和珅塑造成一个只会拍马,没有真材实料的一个人。要是真的按历史中的和珅来描会角色,历史中的和珅才高八斗,外形英俊,而是为了大清国的运转的殚精竭虑,对乾隆是忠心耿耿。

    历史上的刘墉和纪晓岚见了和珅吓的和鹌鹑一样,还敢智斗首席军机大臣,给刘墉纪晓岚十万个胆子他们也不敢。真要这么拍电视剧,人物形象和老百姓熟悉的套路差距这么大,没人会爱看的,电视剧一定扑街。

    电视剧为了好看,就要安排刘墉和纪晓岚两个人智斗一下大贪官和珅,刘墉纪晓岚才高八斗,和珅不学无术,这个套路老百姓喜欢看,有收视率,所以电视也爱这么拍。

    老百姓喜欢的是正义战胜邪恶,坏人没有好下场,而不是坏人只手遮天,还善始善终。

    所以和珅必须不学无术!

    2024-04-26
    5楼
    回复
  • 黄佳慧用户

    “才疏学浅”是个形容词,都是好人说的谦逊的话,"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是草寇的话!

    2024-04-26
    6楼
    回复
  • 留昕皓用户

    一个受到皇帝赏识的人,一定是不简单的人,如你所说的和坤才高八斗,怎么会被演绎成才疏学浅之人呢?在中国古代,皇帝赏识的人,不一定老百姓就赏识。历史虽然是官写的,但演绎历史的是民间的文艺人和老百姓。除非这个皇帝赏识的人为老百姓做事、办事,民间的老百姓才会把他演绎成睿智的有学问的官人,甚至被美化成才子佳人。象和坤这种当官的人,看看他贪得无厌,虽然是皇帝的红人,写稗史的人不贬他才怪!据赵汝珍所编的《古玩指南》中说到:清代私人收藏古玩以乾隆时之和坤为巨擘,计有古铜鼎二十二座,汉铜鼎十一座,端印七百余方,玉鼎十八座,宋砚十一方,玉罄廿八架,古剑十把,大自鸣钟十九座,小自鸣钟十九座;洋表一百余个,大东珠六十余颗(每颗重十两以上)……大红宝石一百八十余块……蓝宝石大小共四千七十块……、……。这些东西不是他得了皇帝赏识时当权(官)贪来的?中国的老百姓最恨贪官,那些正直且有正义感的文艺人不把他演绎成愚蠢的、才疏学浅的官员去讨好老百姓才怪。和坤和他穿的官服照

    2024-04-26
    7楼
    回复
  • 刘恒睿用户

    历史上说和珅就是一个才高八斗的人,他有才有略,纪晓岚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我也不知道,可是和珅贪心十足,谈得的钱才富可敌国。这种人虽然有能力有谋略,但他贪得无厌,人心不足蛇吞象。人们是不喜欢这种人的。写史书的人丑话他,也是因为他的贪念。要说没本事,也不会取得皇帝的信任,但贪念的本性又使人愤之,所以就比较无情了。

    2024-04-26
    8楼
    回复
  • 肆意冬燕用户

    和珅真的历史原型是个美男子,才高八斗,深的乾隆喜欢,关键情商太高

    2024-04-26
    9楼
    回复
  • 侯宏伯用户

    根据史书,以及曾经看过的纪录片来看,青年时期的和珅不仅才高八斗,而且还十分正义,他精通满汉蒙藏语。他也曾雄心勃勃想要当一个勤政廉洁的好官,只是当时的政治环境让他不得不那么做。况且他对自己的认知非常清楚,他知道自己是皇帝的私人钱袋,所以他竭尽全力去敛财,因为他的主子乾隆皇帝知道他是忠心耿耿。尽管如此,他依旧是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他的主子。他自己可以很贪,但是他严格教育子女,绝对不允许子女贪污钱财,因为他明白自己已经无法回头了,但不想让子女也成为皇帝敛财的工具,他要保全自己的子女。

    其实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影视剧中的和珅都是才高八斗,只是很多时候为了反衬正义的大臣。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有这么一段对话,纪晓岚在和珅用糠换米,往粥里掺土之后,不理解,十分生气,直接质问和珅为何这么做。和珅回答说因为官员也是人,只有喂饱了官员,他们才会有力气做事情。而只能救一个人的米,换成了可以救三个人的糠,这才是在救灾民。因为经常性会有一些冒充灾民去抢粥喝,所以才往粥里掺土,因为这样子,可以让更多真正的灾民能够喝到粥。单纯从这一点上来看,和珅就不是才疏学浅,而是有真才实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只是皇帝想让他笨一些,这样可以让皇帝放心。同时,在世人眼中,大贪官一般都是才疏学浅之辈,所以也是为了契合世人的想法,不颠覆世人的观念。

    2024-04-26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