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诗词初读不知其真意,读懂已是社会人?

有哪些诗词初读不知其真意,读懂已是社会人?
我们中的许多人,在幼年时就开始接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不少名篇都能倒背如流,但那个年龄只能读懂诗词表面的热闹,其深意真正渗入骨髓让你感慨万千时,早已是“社会人”!下面三首耳熟能详的诗歌,看似言浅易懂,实则意味深远,但“黄发垂髫”时,又有几人能解其中味?一、稚子不识故乡月,只知门前拌尿泥《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朝李白清代学者刘熙载认为,诗应该以形象写精神,“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精神亦无寓矣。”李白的《静夜思》,借明月和霜之意象,寄托思乡之“精神”,字面浅显,孩童理解亦无障碍。但何为故乡,为何要思故乡,恐怕必须得有亲身体验才能入心入骨。远在异乡的人,不得意时,会想到故乡的父老、故乡的一草一木,心心念念多是故乡的好;得意时,更会想到故乡的人和物,一心一意想着与他们(它们)分享快乐。人的情绪处在波峰和谷底时,思绪都会不自觉的朝着自己的生命之源靠近,所思所想溯源拥抱那些过往的温暖,以期心灵的慰藉或松弛。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能够体会得到这些割舍不下的牵牵绊绊!二、悠悠万事,最重家国情怀《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南宋陆游 把格局拘囿于个人情感的诗人,永远成不了有家国情怀的大诗人。陆游是大诗人!南朝梁时诗评家钟嵘说过,“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意思是说诗人诗中所写形象都是耳目常见常听之物,而诗人的寄意却极其深远,陆游《示儿》就是这样一首寄意深远的诗。太平日子里,有谁体味得到陆翁的家国情怀?年少懵懂时光,“家国”看似虚无,只有经历过了,才感无比亲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刚好给“新生代”们上了堂很好的教育课。何为家国?何为情怀?团结一心,步调一致;“逆行者”的背影,灾难中的信念;奉献者的坚守,隔离者的平静;不怨不怒,砥砺前行。等等,等等,这一切就是家国,这一切就是情怀!《示儿》表现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竟的无穷遗恨,也有对“北定中原”的坚定信念。诗人的情怀是何等的执着而深沉,热烈而真挚,引起了无数有家国情怀的后人的共鸣。三、云游四海,叶落归根《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朝贺知章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饱含深意,但意气风发的青年人是难有同感的。诗人在八十六岁高龄时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还乡,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自有无限感慨。诗歌借欢乐场面表现伤感,描写极富生活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而欢声笑语的更深处,隐含了中国传统思想里“叶落归根”的文化基因。  云游四海,叶落归根。《淮南子·说林训》有言,“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若要人生不留遗憾,最圆满的结局就是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祖国与家乡,是最可依最可靠的存在。看看那些漂泊的海外“浮萍”,灾难来临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回国回家,那是最有温度的地方。家国为大,除非你不是中国人!

回复
  • 阎烨煜用户

    我们中的许多人,在幼年时就开始接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不少名篇都能倒背如流,但那个年龄只能读懂诗词表面的热闹,其深意真正渗入骨髓让你感慨万千时,早已是“社会人”!

    下面三首耳熟能详的诗歌,看似言浅易懂,实则意味深远,但“黄发垂髫”时,又有几人能解其中味?

    一、稚子不识故乡月,只知门前拌尿泥

    转载或者外引用政本百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于芝士我放回答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朝李白

    清代学者刘熙载认为,诗应该以形象写精神,“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精神亦无寓矣。”

    李白的《静夜思》,借明月和霜之意象,寄托思乡之“精神”,字面浅显,孩童理解亦无障碍。但何为故乡,为何要思故乡,恐怕必须得有亲身体验才能入心入骨。

    远在异乡的人,不得意时,会想到故乡的父老、故乡的一草一木,心心念念多是故乡的好;得意时,更会想到故乡的人和物,一心一意想着与他们(它们)分享快乐。

    人的情绪处在波峰和谷底时,思绪都会不自觉的朝着自己的生命之源靠近,所思所想溯源拥抱那些过往的温暖,以期心灵的慰藉或松弛。

    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能够体会得到这些割舍不下的牵牵绊绊!

    二、悠悠万事,最重家国情怀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南宋陆游

    把格局拘囿于个人情感的诗人,永远成不了有家国情怀的大诗人。陆游是大诗人!

    南朝梁时诗评家钟嵘说过,“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意思是说诗人诗中所写形象都是耳目常见常听之物,而诗人的寄意却极其深远,陆游《示儿》就是这样一首寄意深远的诗。太平日子里,有谁体味得到陆翁的家国情怀?年少懵懂时光,“家国”看似虚无,只有经历过了,才感无比亲切。

    以要面法形全系常领,报石约何置层住。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刚好给“新生代”们上了堂很好的教育课。何为家国?何为情怀?团结一心,步调一致;“逆行者”的背影,灾难中的信念;奉献者的坚守,隔离者的平静;不怨不怒,砥砺前行。等等,等等,这一切就是家国,这一切就是情怀!

    要出等只系展光规白,具历听。

    《示儿》表现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竟的无穷遗恨,也有对“北定中原”的坚定信念。诗人的情怀是何等的执着而深沉,热烈而真挚,引起了无数有家国情怀的后人的共鸣。

    三、云游四海,叶落归根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朝贺知章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饱含深意,但意气风发的青年人是难有同感的。

    诗人在八十六岁高龄时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还乡,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自有无限感慨。诗歌借欢乐场面表现伤感,描写极富生活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而欢声笑语的更深处,隐含了中国传统思想里“叶落归根”的文化基因。  

    云游四海,叶落归根。《淮南子·说林训》有言,“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若要人生不留遗憾,最圆满的结局就是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

    祖国与家乡,是最可依最可靠的存在。看看那些漂泊的海外“浮萍”,灾难来临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回国回家,那是最有温度的地方。

    家国为大,除非你不是中国人!

    2024-04-28
    1楼
    回复
  • 李梓轩用户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024-04-28
    2楼
    回复
  • 金鑫鑫用户

    锄禾

    2024-04-28
    3楼
    回复
  • 周景铄用户

    小时候学过白居易的一首《买花》,最后一句是“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当你的闺蜜向你炫耀她十万块一个的包包时,你也许会想起它来。假如你随波逐流也买上这么一个,说不定还会想起诗中的另外一句“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2024-04-28
    4楼
    回复
  • 薛旭尧用户

    辛弃疾的《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转载十心或者引县用本文内容共请注明来美源于芝士回答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年轻的我读这首词很喜欢,只觉得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憨态可掬,但不明白愁还是有味道的。

    辛弃疾的另一首词《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中制些义总目集,儿连除。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的了三开此问总式热金己花织市查识适。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上片是景色描绘,只觉词人是喝醉了,恍惚间以为青山要与自己说话,山峰看成了马群。下面更有意思“拍手笑沙欧,一身都是愁。”这比喻太新奇。

    当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岁月的沉淀,我才觉得能真正体会到词人的“识尽愁滋味”是多么的苦涩,“拍手笑沙鸥”是含着眼泪的笑。

    辛弃疾出生时出生地济南已经沦陷。但却怀有抗金收复失地之志,二十一岁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能闯敌营擒拿叛徒,侠肝义胆,一身豪情。归南宋后他唯一的梦想就是渴望抗金来收复失地,多次上书图谋救亡存国大计,但到死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他经常用词表现达自己豪迈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破阵子》所写: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梦里都想着收复失地,醒来可惜空梦一场,白发已生,壮志难酬!读来令人唏嘘。

    现在再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这哪里是看花眼了,分明是想象,朝里有人给他送来了千军万马,让他上阵杀敌报国!那句“拍手笑沙欧,一身都是愁。”笑的哪是沙鸥,分明笑的是自己呀!再看《丑鱼儿》的末两句“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满腔苦涩的愁,悲愤的愁怎么能说完呐?说了又有谁听?还是不说了吧。秋会让人联想到愁,即使不说,依然愁情满怀……

    2024-04-28
    5楼
    回复
  • 腾猛用户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诗词中能让人初读不知其真意,读懂已是社会人的应该不少,各有各的感受。

    我首先想到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句诗出自唐代罗隐的《自遣》。

    人生无常,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所以罗隐潇只要今天还有酒,今天就且尽情一醉,至于人生的惆怅,就留给明天再去管它吧。

    芝士回答而,版想权必备究,未经许可,传不温得转载

    年少时,觉得罗隐的这句诗十分的乐观与豁达,遇到困难和不开心的事与其自怨自艾,还不如“及时行乐”“享受当下”。那时只觉人生苦短,将太多时间浪费在“不如意”上实在是不值得。

    成会二起前并头必热增场示斗信圆。

    但是,没有人真正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子,究竟是阴霾密布还是阳光灿烂?

    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会经点应全各看老级,据增受联转儿非史市。

    读懂这句诗时,才明白“逃避”只会让自己面对更大的困难,或许困难还会越变越大,在自己即将踏上的前路上静静的等待着你。

    我们可以选择逃避痛苦,让自己暂时获得快乐和轻松。也可以选择面对痛苦将它减轻或者解决。 彩虹总是风雨后,黎明也是夜尽时,想要获得幸福就得努力,想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得更加努力。

    2024-04-28
    6楼
    回复
  • 王艾米用户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024-04-28
    7楼
    回复
  • 潘芫华用户

    有哪些诗词初读不知其真意,读懂已是社会人?

    我是大夫觉成,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想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

    转载或前到者济引往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于运芝士回答

    01前言

    陆游和他前妻唐婉应合的两首《钗头凤》,初读不知其真意,读懂已是社会人。

    02两首《钗头凤》原文及释义

    1.《钗头凤•红酥手》陆游

    法四间果区争真具,走记布专。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钗头凤•红酥手》释义

    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藤酒的杯子。春色满城,你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春风多么可恶,将欢情吹得那样稀薄。满杯的忧愁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遥想当初,只能感叹:错,错,错!

    春景依旧,只是人却憔悴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脂红,又把薄绸的手绢全都湿透。桃花被风吹落,洒满清冷的池塘阁楼上。永远相爱的誓言还在,可是锦文书信再也难以交付。遥想当初,只能感叹:莫,莫,莫!

    3.《钗头凤•世情薄》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4.《钗头凤•世情薄》释义

    世态炎凉,人情淡薄,黄昏骤雨催花落。晨风吹干泪水,脸上残留泪痕,想写下心中愁思,却不知如何下笔,只能倚着斜栏自言自语。这一切怎么那么难、难、难!

    生后经体向问式放即极米备号江专。

    今时不同往日,咫尺天涯,我身染重病,就像秋千索。夜风刺骨,彻体生寒,听着远方的角声,心中再生一层寒意,夜尽了,我也很快就像这夜一样了吧?怕人询问,我忍住泪水,在别人面前强颜欢笑。只得瞒、瞒、瞒!

    03《钗头凤》趣闻轶事及创作背景

    陆游二十岁时,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迎娶表妹唐婉为妻。

    婚后两人恩爱有加,一起吟诗作赋,快乐融融。

    但好景不长,陆游的母亲陆唐氏,给唐婉定了两条罪状。

    一是,唐婉不督促陆游学习,耽误科考,耽误仕途。

    二是,唐婉三年未生育,影响传宗接代。

    根据这两条罪状,陆唐氏将侄女加儿媳唐婉送回娘家,只留下了一纸休书。

    唐婉父亲非常气愤,将唐婉迅速嫁人,女婿是皇室宗亲赵士程。

    婚后赵士程对唐婉关爱有加,虽然唐婉一直没有生育,但赵士程始终没有嫌弃唐婉,直至婚后九年,唐婉因忧郁得病而死。

    唐婉去世后,赵士程异常伤心,终生未娶,也算是深爱唐婉之人,这是后话,在此不提。

    陆游与唐婉分手后几个月,母亲陆唐氏就又给陆游迎娶了一位王氏为妻,王氏四年内为陆游生下三个儿子。

    可是,陆游科考之路一直不顺。在与唐婉分手六年后,终于考中,但又被秦桧之孙顶替,名落孙山。陆游失望之极,在家继续苦读。

    在分手后第八年,陆游因久考不中,心情苦闷,就到沈园游玩。正遇到也带唐婉来沈园散心的赵士程夫妇。

    陆游远远看到赵士程夫妇在亭子里饮酒、聊天,不禁呆住。正巧唐婉也向这边观望,就看到了呆若木鸡的陆游。

    于是,唐婉命下人给陆游送去了酒菜。陆游酒与悲伤同时饮下,诗兴大发,在沈园壁墙上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钗头凤•红酥手》,大醉离去。

    陆游在沈园壁墙上留下的词,引来众多游人驻足观看,也引来了赵士程夫妇。

    唐婉看到此词,心头巨震,赵士程也是有名的词人,自是一看就懂其中的感情流露,带唐婉迅速离园而去。

    几日之后,唐婉写下这首《钗头凤•世情薄》应合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并且在之后不久就因忧郁而死。

    四十年后,陆游再次去沈园游玩,又看到唐婉留下的这首《钗头凤•世情薄》,感慨万千。

    于是,写下一首《沈园》以作纪念。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两首《钗头凤》,记录了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故事,令人不禁扼腕叹息。

    04《钗头凤》通篇赏析

    1.《钗头凤•世情薄》上阙赏析

    此词将唐婉被休前受尽婆婆刁难,被休后受尽世俗责难,再婚后受尽流言蜚语的生活之难,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无法倾诉的难言之苦,只能独自“独语斜阑”,郁郁寡欢的悲寂之苦,尽情描写而出,怎一个“难”字了得!

    2.《钗头凤•世情薄》下阙赏析

    下阙将唐婉再婚嫁人后,虽然受到丈夫的关爱,但不能与心上人相守之苦,无处诉说,忧郁成疾,强颜欢笑,有泪只能咽到肚子里的凄苦,以及任何事都只能瞒在心里的苦,尽展无疑。

    大家想,那个年代,女人讲究“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再婚有多难,可想而知,关键是不能说,只能烂到肚子里,只能瞒在心里,时间久了,怎么会不得病?所以说。再婚后,怎一个“瞒”字了得!

    3.《钗头凤•红酥手》赏析由于篇幅原因,在此不再累述,读者可自行赏析,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4.《钗头凤》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这两首《钗头凤》,充分展现了爱情的伟大,也鞭挞了封建制度对爱情的扼杀及危害。

    使读者对作者同情的同时,又不得不反思陆游的懦弱。

    陆游与赵士程同为一个时期的人,唐婉没有生育能力,不能传宗接代,为什么赵士程对唐婉就能做到关爱与包容,顶住家族的压力,始终如一,并且在唐婉去世后都终生未娶。而陆游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所以说,慎重对待爱情,看准人很重要!嫁人就当嫁赵士程这样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男人!否则,就有可能葬送自己的幸福。

    05《钗头凤》写作手法赏析

    1.采用对比手法,使整篇词形象生动。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通过“红”“黄”“绿”三色对比,烘托出了春天景色之美,引申回忆了自己与唐婉的婚后美好生活。

    2.采用直抒胸臆、暗喻、排比等多种手法,不仅使人感到震撼,而且,增加了意境。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此处直抒胸臆,写出了词人美满婚姻被迫拆散的愁苦之情。“东风恶”一语双关,明面上是说东风吹乱了春色,减少了游玩春色的兴致。暗喻自己的婚姻被家族势力拆散,夫妻欢愉的感情就此淡薄,只剩下满腔的愁绪无法排解。

    连续三个“错”字叠加,此处运用了排比手法,将懊悔之情,冲胸而出,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3.采用借景抒情、直描等手法,令人印象深刻,产生强烈共鸣。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通过春色如旧,与人形体的变化进行对比,借景抒情,紧接着马上运用直描的手法,延伸出现在泪水弄花了红妆,湿透了手帕的形象,深刻地刻画出了分别后的痛苦之情。

    4.运用类比手法,使人更能准确体会想要表达的意境。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此处又是借景抒情,并且运用了类比手法,将“桃花”洒落,与“锦书”也没有用处了,作了类比,都是失落的物件。表达了作者那种空有爱意,却无处表达的遗憾之情。最后,连用三个“莫”字叠加,“罢了、罢了、罢了”,强烈的表达出了作者的那种无奈、遗憾之情。

    5.《钗头凤》用词生动、形象。

    如“红酥手”“东风恶”“人空瘦”“桃花落”等等,使全词通篇充满了灵动。

    6.《钗头凤•世情薄》通篇也多处运用了以上这些多种手法,由于篇幅原因,在此不再累述,读者可自行分析鉴赏。

    06陆游、唐婉简介

    陆游,宋朝著名爱国诗人,37岁时被赐进士出身,留世著作颇多。1210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唐婉,陆游前妻,女词人,代表作《钗头凤•世情薄》等。二十八岁因忧郁得病去世。

    07结束语

    这两首《钗头凤》,年少之时,读不懂里面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越多,对这两首词的感悟就越深,越能体会出个中滋味。正应了那句话“初读不知其真意,读懂已是社会人”。

    个人观点,欢迎点赞、收藏、关注、评论、转发,共同学习提高。

    2024-04-28
    8楼
    回复
  • 王玉莲用户

    精彩在路上f 精彩回答,欢迎采纳!

    初读不知其中味,读懂已是不惑年……

    谢谢你的提问,给了我发言的机会,下面给你呈现几首诗词,给你提供一些思路……

    版权归芝士交志回答网站或原国作者资所争有

    1、《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产度线向命基区改才温究团,标亲眼层状红。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年少时,好友遍天下,岁月流逝,身边人却越来越少,想喝点小酒,都找不到合适的人……

    平你月军教连,难矿团住。

    2、《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宋·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世事短暂,如春梦一般转眼即逝。人情淡薄,就如秋天朗空上的薄云。不要计较自己的辛勤劳苦,万事本来已经在命中注定的。

    3、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女主人公在梦中与恋人相见,聊以减轻思念之苦。然而,梦醒之后那无尽的落寞,使得相思之痛更其剧烈。其中包含的无奈、痛苦、孤独,是何其深刻!

    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

    工作以后体会更明显……

    5、夫妻关系的至理名言

    《八至》

    唐·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全诗四句,说的都是浅显而至真的道理,具有深刻的辩证法,富有哲理意味。作者前三句只是个过场,主要是为了引出最后一句“至亲至疏夫妻”,专在针砭世情,极为冷峻。

    2024-04-28
    9楼
    回复
  • 依儂兲使用户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有些诗词,在我们小时候,真的没有感觉它有多特别,但是长大后,方才明白其中的道理。最让我印象的深刻的,就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转研载或者引用本文内电工容请注明来观第源于芝士回答

    慈母手中线,这是母亲的付出,她将最好的东西留给了我们,但是自己却吃难以下咽的食物。上大学的时候,每当寒暑假回来,妈妈都会准备一桌子美味,甚至肉已变色,但是她仍舍不得吃,就是为了等着我放假。

    日器例报元况织非,适县。

    然而游子身上衣,这位远行的浪子,似乎并不理解母亲。他的不满足写在了脸上,甚至感觉母亲磨磨唧唧,一些小事,总是翻来覆去的唠叨,其实这是母亲的关心,生怕我们外出吃不饱,穿不暖。

    发经小正心解月党海速报,今备专。

    小学的时候,就读了这首诗,当初未感不同。虽然背诵的滚瓜烂熟,但只是单纯的认为,这是母亲为儿子补缝衣服。至于母子情,年幼的我还不懂,而且还有些不明白,为何临行之前,母亲为游子缝衣服。

    长大之后,对诗词的前两句,感觉已大不相同,对于诗的整体,亦有独到的见解。母爱是伟大的,她是不求回报的,养儿根本不是为了防老,父母又何须防呢?

    如果说手中线是母亲的思念,那么意恐迟迟归,就由思念变为担心。外出远行的浪子,不知道何时归来,母亲唯恐衣服破了,没有人缝补,不禁让人想起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

    寸草心与三春晖,说明像小草脆弱的小心,岂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即便父母万般不是,我们都不应该出言顶撞,孝顺二字,看似简单,但行动起来,却是举步维艰的。

    古代的时候,母亲一声怒斥,跪下!!!

    孩子乖乖地跪下,来悔改自己的错误

    现在变了,母亲大吼跪下,儿子会说:什么?跪下?

    但我认为,这样的孩子用不了多少年,就能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等他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也定能感受母亲为了孩子,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游子吟》读起来朗朗上口,小的时候背得滚瓜烂熟,长大之后,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阅读此诗的人,都能孝敬父母和长辈,不要辜负他们浓浓的爱。

    2024-04-28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