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来很多将帅文人出身(与武行无关),而外国这种情况比较少,是这样吗?

为什么中国历来很多将帅文人出身(与武行无关),而外国这种情况比较少,是这样吗?
中国古代在宋代并没有纯粹的文武分途,文治官员兼管军事或者军事将领转行充当重要文治是很常见的事情。春秋战国时代,一国职位最高的卿相基本上也是军队排名最靠前的指挥官,晋国的六卿就是六军的统帅。你以为蔺相如是只会耍嘴皮的文人吗?实际上蔺相如也干廉颇的活,他也领着赵国军队打过胜仗。张仪除了会忽悠人,还领着秦国军队教训过自己出身的魏国。(李靖、杜预两人一样文武兼备)(元芳,你怎么看文人领兵)除了文人文官兼任武将,武将们也侵占了文人文官的自留地。比如灭掉吴国的杜预,他还是魏晋时代《春秋》一书最好的研究者。隋末唐初的著名将领李靖也担任过刑部尚书和宰相,在李靖的一生中干文官的时间远比武将长。同样有辉煌文官经历的还有少年时代就混迹绿林的李绩,李绩也当任过并州大都督长史和尚书左仆射等文职。(蔺相如也领过兵)中国古代的军事教育在很长时间内并不是被专门的武将垄断,很多文人或者文官也接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即使到了文武分途的宋代,文人文官中也存在尚武传统。熟能生巧的主人公陈尧咨是天下无双的射箭高手,也是文状元。在中国古代文人文官掌兵的更多的是协调各方关系、统一物资供应,在战阵指挥上也有专门人士负责。比如东汉、魏晋时代的刺史就兼有军职和都督某地军事的职权,刺史的作用更多是组织动员该地的武装力量。这也和中国军队的规模相对应,这些文官担负的职责相当于缩小版的国防部长和参谋长。明清时代有功名的缙绅地主也可以在乡间组建民团,帮助地方官员维护治安,所以这些读书人的战斗经验并不缺乏。(陈尧咨)中世纪以后欧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封建主贵族在军中居主流,军队规模较小,没有大规模的文官集团,所以军中以贵族军人为主。欧洲军校大规模出现要到18世纪,这时欧洲军队才出现了职业化的军官。在军队规模急剧扩大的19世纪,欧洲军队中也出现了由文人性质的儒将,最典型的就是毛奇和施里芬。老毛奇虽然长期在普鲁士军队任职,但长期在军校任职,在65岁以前从来没有指挥过一个连以上的军队。老毛奇翻译了大量著作,靠当翻译赚外快,也可以算是文人。施里芬也一样,高度近视的施里芬实战经验也很少。

回复
  • 邵烟用户

    中国古代在宋代并没有纯粹的文武分途,文治官员兼管军事或者军事将领转行充当重要文治是很常见的事情。春秋战国时代,一国职位最高的卿相基本上也是军队排名最靠前的指挥官,晋国的六卿就是六军的统帅。你以为蔺相如是只会耍嘴皮的文人吗?实际上蔺相如也干廉颇的活,他也领着赵国军队打过胜仗。张仪除了会忽悠人,还领着秦国军队教训过自己出身的魏国。

    未经路芝义士回答电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提则育将视为侵权

    (李靖、杜预两人一样文武兼备)

    (元芳,你怎么看文人领兵)

    除了文人文官兼任武将,武将们也侵占了文人文官的自留地。比如灭掉吴国的杜预,他还是魏晋时代《春秋》一书最好的研究者。隋末唐初的著名将领李靖也担任过刑部尚书和宰相,在李靖的一生中干文官的时间远比武将长。同样有辉煌文官经历的还有少年时代就混迹绿林的李绩,李绩也当任过并州大都督长史和尚书左仆射等文职。

    也形与很常战治阶群感历。

    (蔺相如也领过兵)

    中国古代的军事教育在很长时间内并不是被专门的武将垄断,很多文人或者文官也接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即使到了文武分途的宋代,文人文官中也存在尚武传统。熟能生巧的主人公陈尧咨是天下无双的射箭高手,也是文状元。

    在中国古代文人文官掌兵的更多的是协调各方关系、统一物资供应,在战阵指挥上也有专门人士负责。比如东汉、魏晋时代的刺史就兼有军职和都督某地军事的职权,刺史的作用更多是组织动员该地的武装力量。这也和中国军队的规模相对应,这些文官担负的职责相当于缩小版的国防部长和参谋长。明清时代有功名的缙绅地主也可以在乡间组建民团,帮助地方官员维护治安,所以这些读书人的战斗经验并不缺乏。

    (陈尧咨)

    中世纪以后欧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封建主贵族在军中居主流,军队规模较小,没有大规模的文官集团,所以军中以贵族军人为主。欧洲军校大规模出现要到18世纪,这时欧洲军队才出现了职业化的军官。在军队规模急剧扩大的19世纪,欧洲军队中也出现了由文人性质的儒将,最典型的就是毛奇和施里芬。老毛奇虽然长期在普鲁士军队任职,但长期在军校任职,在65岁以前从来没有指挥过一个连以上的军队。老毛奇翻译了大量著作,靠当翻译赚外快,也可以算是文人。施里芬也一样,高度近视的施里芬实战经验也很少。

    2024-05-13
    1楼
    回复
  • 董氷羙用户

    和文化有关,我们的文化重文。还有我们打仗很多靠的是大脑,西方靠身体。我们打的是仗,他们打的是架!我们很多时候是大规模战争,运用计谋有用。西方很多时候是小规模,更像是打群架,计谋显的没那么重要了。既然我们重视计谋,那么文人统兵就不稀奇了。

    2024-05-13
    2楼
    回复
  • 唐影汐用户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生过多次的武人拥兵作乱,典型的有唐朝安史之乱,唐末的李克用,朱温,刘知远,石敬塘,郭威等等大小军阀拥有兵权后叛乱,因此武将长期拥有军队实权为历代皇帝所忌惮。在长期的战斗中,武将与部下在生死相依中行成了利益共同体,如刘裕北府兵集团,祖大寿吴三桂的辽东军集团,这就让军队集团利益和皇权赐予的利益行成了天平的两端。一旦皇权衰落或者勤王代价太高,军事集团就容易行成割据的军阀。而文官掌握军权则安全的多,因为文官不能与部下亲临前线,加之文官的利益往往与整个文官阶级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古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行”,就是这个道理。文人天然就与军队隔着一层,难以做到生死与共祸福相依,这就自然没有了可能反叛的隐忧。岳家军拥军20万,战斗力远胜禁军,自然岳飞就成了高宗和秦桧必须杀死的心头大患。国共内战时期,蒋介石在听说孙立人在东北不听命令后马上调离孙立人,致使东北局势恶化,最后辽沈战役失败也就可以预知了。至于赐予军事长官多大多久的军权而又不影响军队的士气,这就是考验君主智慧的时刻了。

    2024-05-13
    3楼
    回复
  • 陈立云用户

    很简单,中国的将帅人才喜欢功成名就后著书立说,留名青史。兵法的著作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三略,六韬,还有一些史书也有兵法的记录像春秋,战国策,很多书籍都记录了一些战争的经过,读书的人就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但是这些只有有钱的大户人家的子弟才能看的到,那个年代读书是要有经济基础的。普通老百姓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古代名将文化普遍都很高,儒将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2024-05-13
    4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