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赵括是否有资格算得上军队将领?

请问,赵括是否有资格算得上军队将领?
丝语观点:赵括本来就是军队将领,而且名正言顺,不存在有没有资格的问题!不是有没有资格的问题,从得王令为统帅那一天起,赵括就已经是军队将领了,而且名正言顺!说到赵括,历史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有说他:“只知道纸上谈兵”,没有什么真本事,误军队误国的;有说长平之战如果不是换成他指挥,就不一定会惨败,赵国就不会那么快走向衰亡的;有的人甚至把赵括说成是赵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把赵国走向灭亡的一切原因全都归结到他一个人身上。这对赵括显然是有失公允,也不公平的!因此,我们应该绕开“成王败寇”的理论桎梏和世俗的目光,拂去岁月落积的尘土,慢慢剥离惑人的表象,透过迷雾,用一种客观平和的心态去靠近、去揭秘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才是我们对待历史以及历史人物应该有的态度。1、“纸上谈兵”的困惑翻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史,我们很容易找到或发现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及特点——我们的祖先特别喜欢咬文嚼字和用典。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在赵括生活的年代“行文”和记录各种事项用的主要是竹简及木简,用纸至少是两百年之后的事,因此,当时“纸”无典可出,说赵括是“简上谈兵”可以,说是“纸上谈兵”就无从说起,丝语相信我们的祖先也不会犯这种无“典”无凭、“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从这一点上说,赵括就很有可能是被“后事”(后面年代发生的事)前移,替人顶“罪”,被人抹黑!2、“临阵”换帅的困惑长平之战对于赵国乃至秦赵争雄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丝语想赵孝成王不会不知道,廉颇、蔺相如们也不会不知道。如果当时赵括只是一个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声名、战绩可查可信的人,赵孝成王也好,廉颇、蔺相如们也罢,绝不会轻易地“临阵”换帅,犯把大好河山、国家前途命运和一干人等的身家性命交到他手上的错误,那么,长平之战惨败的罪过或黑锅由谁来担当或者背负就不得而知了。因此,仅凭一战之故,就铁板钉钉般地一口咬定赵括“纸上谈兵”,目的性太强,就像事先已经设计好的套路或陷井,给人的感觉是很奇特,很牵强,似乎里面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隐情”!3、赵奢“评论儿子”的困惑史书记载的是赵括颇能论兵战,军事理论甚至在他的父亲赵奢之上,当时已经名声在外。按理说有这样的儿子是赵奢的骄傲,会在适当的时候给赵括实战机会,锻炼和培养他,但是,赵奢偏偏不按常规出牌,不仅没有给儿子实战的锻炼机会,还想方设法打压“说理”自己都说不过的儿子。自己不进行引导和培养也就罢了,还唯恐天下不知道地说自己儿子:“将来赵国如果以他为将,赵军定当失败。”,你说有这么当爹的吗?这也忒不符合常理了,只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赵括不是赵奢的亲儿子,甚至两人有仇,他不希望乃至害怕有一天赵括超过自己;第二种是想要推锅(把黑锅推给别人)或抹黑赵括的人为了提高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假借赵奢之口。4、秦国长平之战换帅的困惑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秦国左庶长王龁受命率军向赵国进攻,赵军连连败退,廉颇不得已退守丹河,引起赵孝成王不满,换上年轻的赵括担任统帅。在获知赵军换由赵括统帅之后,秦军也暗地里将主帅换成了“战神”白起,最终大败赵军于长平,坑杀赵军四十余万。那么,在得知赵军换由赵括统帅之后,秦军为什么要换掉接连取得胜利的王龁,改由“战神”白起担任主帅,而且还要封锁换帅的消息?无外乎几种可能:一是王龁不是赵括对手;二是秦国对长平之战极其重视,害怕有闪失;三是赵括当时确实已经声名在外,有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了稳妥起见秦国不得不换当时其作战水平最高的“战神”白起统帅军队;四是赵括研究对方军事统帅和根据对方军事统帅的不同作战水平及情况制定作战方案和排兵布阵的能力一定不差,甚至很高。从以上秦国对长平之战以及对赵括的重视情度来看,赵括应该不是浪得虚名,当时赵国换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慎重之举,说这样让秦国重视和害怕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丝语认为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你觉得是不是这样?欢迎关注阅读!期待你发表自己的观点,一起交流和走近历史,探讨历史的真实。

回复
  • 葛世豪用户

    丝语观点:赵括本来就是军队将领,而且名正言顺,不存在有没有资格的问题!不是有没有资格的问题,从得王令为统帅那一天起,赵括就已经是军队将领了,而且名正言顺!

    说到赵括,历史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有说他:“只知道纸上谈兵”,没有什么真本事,误军队误国的;有说长平之战如果不是换成他指挥,就不一定会惨败,赵国就不会那么快走向衰亡的;有的人甚至把赵括说成是赵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把赵国走向灭亡的一切原因全都归结到他一个人身上。这对赵括显然是有失公允,也不公平的!

    因此,我们应该绕开“成王败寇”的理论桎梏和世俗的目光,拂去岁月落积的尘土,慢慢剥离惑人的表象,透过迷雾,用一种客观平和的心态去靠近、去揭秘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才是我们对待历史以及历史人物应该有的态度。

    1、“纸上谈兵”的困惑

    翻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史,我们很容易找到或发现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及特点——我们的祖先特别喜欢咬文嚼字和用典。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在赵括生活的年代“行文”和记录各种事项用的主要是竹简及木简,用纸至少是两百年之后的事,因此,当时“纸”无典可出,说赵括是“简上谈兵”可以,说是“纸上谈兵”就无从说起,丝语相信我们的祖先也不会犯这种无“典”无凭、“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

    转载或者引用本何文内容请情证注明京来源于芝论士回答

    从这一点上说,赵括就很有可能是被“后事”(后面年代发生的事)前移,替人顶“罪”,被人抹黑!

    2、“临阵”换帅的困惑

    长平之战对于赵国乃至秦赵争雄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丝语想赵孝成王不会不知道,廉颇、蔺相如们也不会不知道。如果当时赵括只是一个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声名、战绩可查可信的人,赵孝成王也好,廉颇、蔺相如们也罢,绝不会轻易地“临阵”换帅,犯把大好河山、国家前途命运和一干人等的身家性命交到他手上的错误,那么,长平之战惨败的罪过或黑锅由谁来担当或者背负就不得而知了。

    因此,仅凭一战之故,就铁板钉钉般地一口咬定赵括“纸上谈兵”,目的性太强,就像事先已经设计好的套路或陷井,给人的感觉是很奇特,很牵强,似乎里面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隐情”!

    3、赵奢“评论儿子”的困惑

    史书记载的是赵括颇能论兵战,军事理论甚至在他的父亲赵奢之上,当时已经名声在外。按理说有这样的儿子是赵奢的骄傲,会在适当的时候给赵括实战机会,锻炼和培养他,但是,赵奢偏偏不按常规出牌,不仅没有给儿子实战的锻炼机会,还想方设法打压“说理”自己都说不过的儿子。自己不进行引导和培养也就罢了,还唯恐天下不知道地说自己儿子:“将来赵国如果以他为将,赵军定当失败。”,你说有这么当爹的吗?

    这也忒不符合常理了,只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赵括不是赵奢的亲儿子,甚至两人有仇,他不希望乃至害怕有一天赵括超过自己;第二种是想要推锅(把黑锅推给别人)或抹黑赵括的人为了提高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假借赵奢之口。

    们到年产定都条情,员革必口集土选专。

    4、秦国长平之战换帅的困惑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秦国左庶长王龁受命率军向赵国进攻,赵军连连败退,廉颇不得已退守丹河,引起赵孝成王不满,换上年轻的赵括担任统帅。在获知赵军换由赵括统帅之后,秦军也暗地里将主帅换成了“战神”白起,最终大败赵军于长平,坑杀赵军四十余万。

    那么,在得知赵军换由赵括统帅之后,秦军为什么要换掉接连取得胜利的王龁,改由“战神”白起担任主帅,而且还要封锁换帅的消息?

    为于经文求则规,再办消。

    无外乎几种可能:一是王龁不是赵括对手;二是秦国对长平之战极其重视,害怕有闪失;三是赵括当时确实已经声名在外,有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了稳妥起见秦国不得不换当时其作战水平最高的“战神”白起统帅军队;四是赵括研究对方军事统帅和根据对方军事统帅的不同作战水平及情况制定作战方案和排兵布阵的能力一定不差,甚至很高。

    从以上秦国对长平之战以及对赵括的重视情度来看,赵括应该不是浪得虚名,当时赵国换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慎重之举,说这样让秦国重视和害怕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丝语认为很多人都不会相信!

    你觉得是不是这样?欢迎关注阅读!期待你发表自己的观点,一起交流和走近历史,探讨历史的真实。

    2024-05-03
    1楼
    回复
  • 毕俊豪用户

    赵括有能力成为军队的将领,他本来也是军队的将领,这是历史事实。不过,他不是白起的对手。这点是肯定的。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决策层的失败间接造成了赵括的失败。

    https://p5.21863.cn/large/2dd4400045678b77383bb" img_width="535" img_height="388" fold="0" >

    2024-05-03
    2楼
    回复
  • 田金枝用户

    谢谢邀请啊!

    一直以来,每当后人总结赵国在长平战役中的失败,往往都认为赵国最大的错误就是任用赵括取代廉颇。

    未经影芝验士成例根回答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但其实,赵括是被迫推上战场的。按《史记》的说法:“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所以人们认为赵括没有实战经验,且贪婪傲慢任性。而赵括取代了廉颇,赵国才最终失败。

    了国我要地着线系者程料管处至究影劳。

    然而,当时的赵国能人不少,有平原君赵胜,蔺相如,虞卿,田单,客卿乐毅等等。所以,可以知道,赵括的任用决定是整个朝廷共同做出的决定。这种涉及国运的大事,赵王很难一意孤行。而当命令传来,朝野上下没有异议。这显然是迫于形势,在战场上必须更换将军。赵王和他的官员都认为已经不可以拖下去。

    克劳塞维茨曾说,最好的防御是一系列的攻击。敌强我弱时,被动防御不能站稳脚跟,善于进攻的赵括,取代了失去斗志的廉颇。这本来是个不错的决定,但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双方的阵列和态势已经完全形成。赵国是必输无疑了,只是输多少和输多大的问题而已了。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赵王可以把全国的士兵交给赵括统帅,也说明赵括有一定的军事素养。长平之战,赵军已经被包围的绝对不利态势下,他仍然指挥赵军作战46天,给了秦军大量的杀伤。所以,失败的责任,不可能只有赵括。

    于学点此常管,较造阶节。

    后人常感叹赵括看不出是秦军的诱敌计划。但赵括并不知道对方是白起。秦国这种战略层面的欺骗成功,赵括这个一线指挥官,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

    当然,赵括作为大将军,确实犯了重大的战略战术错误,他的故事充满了历史悲剧及其经验教训,但是也不能因此全面否定他的能力。在缺乏粮草,也没有在外面救兵的极端不利情况下,赵军能够坚持46天,没有立刻投降崩溃。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赵括的军事水平。他还是称得上一位将军的。

    2024-05-03
    3楼
    回复
  • 焦少杰用户

    肯定是可以的,要不然也不会被任命,可惜对手一人厉害了。

    2024-05-03
    4楼
    回复
  • 闫嘟嘟用户

    有人说,赵括,有帅才。只是特殊原因,失败。我认为,真正的帅才,都有大视野,胸襟,格局。雄才大略。既接帅印,当知己知彼。全面,掌握各方态势。双方,装备,后勤保障,民心,地形,气势,气候,对方将帅,才能,性格等。同时,必须善用间。情报,来源,确否。何时,何地,用明,或暗,或突袭等。总之,非几句能说清。帅才,全具备的特质,必备,方能胜。赵括,理论懂,无实才。

    2024-05-03
    5楼
    回复
  • 林涵容用户

    谢邀

    当然算。对赵括的讨论,主要是因为秦赵长平之战,赵括兵败,四十万赵国军队被埋,使赵括背上了“纸上谈兵”的骂名,这里我不反对,但说赵括没有能力我不赞同。赵括这个人是有能力的,并不能因为赵括的长平之战就否认赵括的才能。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笔者谈:长平之战1、分析一下这个时候换将的背景,首先换将是大事,赵王就算再独断,也不可能不和大臣们商议,而商议的结果就是除了廉颇不同意外,其他人都还比较赞同换赵括,当时赵王还特地问过乐毅,此时乐毅已经回到了赵国,也比较了解赵国的将领,乐毅给出的是肯定的答案。所以在这个事情上说明赵括是知兵的,并非一般酒囊饭袋的武将。2、赵括是跟随赵奢打过仗的,也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赵奢一直不太愿意将赵括推到主将的位置,为何?因为赵奢其实很明白,自己儿子是有能力的,但是因为过早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所谓年少轻狂,过高的荣誉会让年轻人骄傲,与其这样不如慢慢打磨,琢出美玉。

    版权华归动芝况士回答管网站或原作料者所有

    当然,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奢已经不在了,没有了赵奢的压制,赵括自然就出头了。

    法里又头流别论器场离空,备眼易。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3、赵括并非没有能力,而且统帅能力也很强。长平之战双方兵力达到八十万,赵括被围后,赵军一直在突围,并没有显现出混乱的迹象。要知道,当时的赵军已经断粮四十余天,还能有条有序的突围,没有成为乱军,足以说明整个赵军上下对赵括的认同,对于赵括统帅能力的认同。

    《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4、只是很可惜,赵括遇上的是白起,白起依托强大的秦国打败了赵括,最终笑到了最后,但是就赵括而言,并非“纸上谈兵”之人。5、所以,历史对于赵括的评价却是有所偏颇的,赵括如果只是“纸上谈兵”,那么赵王也不会将赵国的命运交到他的手里,赵国的其他将领也不会任由其胡来。之所以会说赵括“纸上谈兵”,只是因为遇见了更加厉害的白起,亦或是命运使然,让赵括成为了背锅侠。

    一有可多明原或军别治领,受算列府眼。

    2024-05-03
    6楼
    回复
  • 谢鸿远用户

    虽说纸上谈兵,应该也算!

    2024-05-03
    7楼
    回复
  • 唐敏华用户

    赵括虽然不如白起经验丰富,但他也应算得上一位将军。

    我认为:长平大战赵国失败,主要原因不是赵括出兵进攻,而是赵国的经济,拼不过秦国的经济。赵括就算走廉颇的防守路线,估计也坚持不了多久,四五十万人马,每天的消耗都是天文数字,恐怕赵国负担不起;而秦国有巴蜀大粮仓,相对就比赵国强一些。

    赵括的进攻,肯定是想摆脱经济窘境——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版权归芝志士元回答强化网站或原作出者所有

    2024-05-03
    8楼
    回复
  • 后春晖用户

    他本就是军队将领……并且是天生的将星。没当主将之前,每次校场演练,众校尉、兵士不敢直视……此人若为总参谋长或给他配个政委。则可能击败白起……最不济,也可平分秋色!

    2024-05-03
    9楼
    回复
  • 方齐齐用户

    赵括因为长平之战而被人们熟知,并且被认为是纸上谈兵的典型。赵括自然是一位将军,而且是统领四十万大军的将军。至于他有没有自己做将军,如果单从他的战绩来看,赵括一败涂地,让赵国再没有能力跟秦国一战。从这一点来说他的确没有资格称为将军。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赵括平生也只打过这一仗,历史没有给他机会再去表现。这一仗太难打,廉颇也不能取胜,廉颇只能坚守不出,等秦军自己退去。而且对手又是战国时期最厉害的虎狼之师,他们的统帅又是当时最厉害的名将白起。

    长平之战的失败,主要责任在赵孝成王与平原君赵胜。这两个人作为赵国决策圈的核心人物,在整个事件中一直都在做出错误决策。从一开始的韩国野王城归降开始,其实赵国内部有很多能人,他们给了赵王合理正确的建议,但是赵王却总是选择了错误的决策方向。赵括不过是这一连串错误的最终受害者之一。赵括有责任,但不是主要责任。

    人们往往把赵括和马谡放在一起讨论,马谡也是第一次做大将就兵败。不一样的是赵括是战死,马谡是被斩。其实这两人都是替领导当了替死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用魏延赵云这些人做前锋,而是用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当然也有第一次做大将就能一战闻名的,马谡和赵括也许是运气不佳,也许是实力不够。但是这两人都不至于是不学无术之辈,多少还是有些将才的,所以称得上将军。

    芝士回答开果,版权必究,听未经许规可,动不得转载

    2024-05-03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