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有哪些?

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有哪些?
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有哪些?
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有哪些?
明朝的倭乱不是一天两天,所以抗倭英雄有很多。不过大家熟悉的可能是嘉靖朝的抗倭英雄,而忽略了万历朝,嘉靖朝的胡宗宪、戚继光、谭纶、俞大猷、邓子龙、唐顺之已有许多介绍,这里就不多讲了。事实上,在万历朝有一场与日本持续七年的大战,这就是万历抗倭援朝之战,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由于战事激烈,大明调集全国精兵强将入朝,涌现出了无数的抗倭英雄,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李如松在第一次抗倭援朝战争中李如松担任提督,实际指挥前线军务,率军取得了平壤大捷,重创小西行长第一军团,并且在碧蹄馆被日军绝对优势兵力包围的情况下全身而退,进退有度,举手投足尽显名将之风,被中日朝三国一时推为第一。不过李如松并没有参加第二次抗倭援朝战争,当时他被调任辽东总兵,回到了他父亲李成梁曾经的属地,遗憾的是,在第二年,也就是1598年,李如松在追击蒙古部落的战斗中中伏,力战身亡,年仅五十岁,大明栋梁就此陨落。后世都对李如松褒奖有加。《明史》“将门有将,得无愧乎”。史孟麟:退虏之功,李如松尚矣。麻贵之力战、董一元之捣巢,是其次也。梅国桢:其子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桢,皆负大将之才。祖承训祖家是武官世家,世守辽东,祖承训于万历十年就出任辽东副总兵,当时大明全国共有总兵不到二十人,总兵相当于一个方面军的司令,副总兵仅次于总兵,已是高级武官,祖承训后来有个儿子更加出名,就是袁崇焕手下的一代名将祖大寿。祖承训原来是李成梁的家将,是第一批入朝的先锋,由于轻敌冒进,在平壤遭到了失败,损兵折将,朝廷让他戴罪立功。在随后的战役中,祖承训表现勇猛,在攻克平壤之役中他奉命进攻西门,伪装成朝鲜军队麻痹日本守军,随后一举破城,打开了缺口,平壤之战祖承训当记首功。在碧蹄馆之战的前哨站砾石岭战斗中,祖承训和查大受将领率领的明军先锋击败了日军勇将立花宗茂所部,取得了一个小小的胜利。祖承训也参加了第二次朝鲜之役,不过表现没有第一次出彩,史书记载不多,去世后被诰赠荣禄大夫、左都督、少傅。查大受辽东副总兵,和祖承训一样,原来也是李成梁的家将。跟随李如松出征朝鲜,在平壤之战中奉命与浙军名将吴惟忠一起攻击城外要塞牡丹峰,顺利完成任务,随后又埋伏在城外日军撤退的道路上伏击日军,击毙日军数百名,参加了碧蹄馆之战,与祖承训一起行动。李如梅李如松之弟,李成梁第五子,随李如松出征,始终跟随在李如松身边护卫,在碧蹄馆之战中拯救了李如松,当时日军立花宗茂军中勇将小野成幸试图斩将夺旗,率所部直逼李如松,形势十分危险,关键时刻,李如松一箭将小野成幸射落马下,被日军抢回后重伤身死,李如松得以化险为夷。李如梅参加了第二次抗倭援朝,担任先锋。1598年被弹劾罢官,1612年卒。李如柏李如松之弟,抗倭经历与李如梅基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李如柏是萨尔浒之战中四路出击的明军中的一路统帅,听说杜松、马林两路覆败后,杨镐召回李如柏,随后被弹劾,李如柏即气且惧,最后自尽,尤为可叹。李如桢李如松之弟,抗倭经历与李如梅基本相同。到后金崛起之后,被拜为镇辽总兵官,辽东战败,被下狱论死,崇祯四年,崇祯皇帝念李成梁勋绩,特免死从军。董一元抗倭名将,早年镇守西北,与蒙古各部落作战颇有战绩,以总兵之职跟随李如松入朝作战,参加了前后两次战争。第二次战争中,董一元表现勇猛,将日军名将岛津义弘围困得几乎自裁,谁知天不从人愿,军中大炮火药发生爆炸,日军随后反击,董一元先胜后败,被降职论罪,战事结束后官复原职,得以安享晚年。陈璘水军名将,抗倭英雄。陈璘一生都在南征北战,嘉靖年间他在广东参与平定土匪和抵御倭寇,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率5000广东兵入朝参战,提督水军,在露梁海战中统帅中朝水军与日军舰队展开决战,最终大败日军,这是陈璘最高光的战斗。日军开始撤退后,陈璘不断追击,歼灭了不少日军。战后论功行赏,陈璘第一,刘綎第二,麻贵第三。陈璘被提升为都督同知,世代荫封指挥佥事。随后陈璘还指挥了播州之役,并最终将播州之乱平定。之后继续率领部队征讨叛乱,在东南威名远播,奉命镇守广东。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病逝,赠太子太保。戚金戚继光族子,戚家军最后的继承人。跟随总兵刘綎入朝作战,屡立战功,战后升任副总兵。戚金最后的结局非常悲壮,他率3000戚家军和陈策率领的4000四川白杆兵奉命支援沈阳,还没有感到,沈阳已经失陷。陈策和戚金决定孤军救沈,“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在浑河列下阵势,与后金军决战,给后金造成惨重伤亡,“死于枪弩者数千人”,“明之步兵,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我参将一人、游击二人被擒。”在后金优势兵力下,明军最终全军覆没,从此戚家军只留下了传说。吴惟忠也是浙军将领,戚家军老将,跟随戚继光抗倭,立功无数。率3000浙兵参加第一次抗倭援朝,在平壤之战中奉命攻击城外日军据点牡丹峰,胜利完成任务,自己也左胁中弹受伤,随后因为年老辞职归隐。骆尚志浙军名将,以勇猛著称,在平壤之战中奋勇先登,胸部中弹仍然死战不退,朝鲜人都为之叹服,“南兵轻勇敢战,故得捷赖此辈”,万历二十二年回国,没有参加第二次战争,被派驻蓟州镇守边疆。杨元被称为“不世出之名将”,以副总兵之职参加第一次抗倭援朝,统帅左路兵马。在平壤之战中,杨元表现勇猛,攻击平壤西城小西门,颇有斩获。杨元最出彩的时刻是在碧蹄馆之战,当时李如松、祖承训、查大受等5000多明军被4万多日军包围在碧蹄馆,十分危急,奉命带领1000骑兵驻守开城殿后的杨元得到消息,来不及汇合大军,只身率领所部直冲碧蹄馆,在日军背后杀开一条血路,打开了缺口,李如松等才得以全身而退,碧蹄馆一战,杨元可以说居功至伟。杨元随后也参加了第二次抗倭援朝,率领3000人驻守南原,他面对的是日军名将小西行长军团的49000多人,人数相差16倍之多。杨元力战之后,实在没有坚守的希望,于是突围而走,回营之后,却被提督麻贵参劾,被押解到辽阳,以军法论罪斩首。一代名将,就这样冤枉的被杀,不是死于敌手,而是死于自己人刀下,不得不说可惜。麻贵万历名将,第二次抗倭援朝的前线指挥。麻贵也是世代将门之后,麻家与辽东李家并称,被称为“东李西麻”。麻贵一生戎马,战功卓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入朝作战,是战场的实际指挥者,经过血战终于击败日军,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麻贵率师凯旋,提升右都督,给予世代荫封。随后麻贵镇守辽东,万历四十年病辞,死后被赐予祭葬。万历皇帝御口亲称他为“一时良将”。《明史》:贵果毅骁捷,善用兵,东西并著功伐。先后承特赐者七,锡世廕者六。以上这些,也只是一部分抗倭名将,篇幅所限,不可能一一列出,小院有关于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的详细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回复
  • 黄梦仙用户

    明朝的倭乱不是一天两天,所以抗倭英雄有很多。

    不过大家熟悉的可能是嘉靖朝的抗倭英雄,而忽略了万历朝,嘉靖朝的胡宗宪、戚继光、谭纶、俞大猷、邓子龙、唐顺之已有许多介绍,这里就不多讲了。

    事实上,在万历朝有一场与日本持续七年的大战,这就是万历抗倭援朝之战,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由于战事激烈,大明调集全国精兵强将入朝,涌现出了无数的抗倭英雄,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

    版权归科芝士回答网站军决或人原放作者所有


    李如松

    在第一次抗倭援朝战争中李如松担任提督,实际指挥前线军务,率军取得了平壤大捷,重创小西行长第一军团,并且在碧蹄馆被日军绝对优势兵力包围的情况下全身而退,进退有度,举手投足尽显名将之风,被中日朝三国一时推为第一。不过李如松并没有参加第二次抗倭援朝战争,当时他被调任辽东总兵,回到了他父亲李成梁曾经的属地,遗憾的是,在第二年,也就是1598年,李如松在追击蒙古部落的战斗中中伏,力战身亡,年仅五十岁,大明栋梁就此陨落。

    后世都对李如松褒奖有加。

    《明史》“将门有将,得无愧乎”。史孟麟:退虏之功,李如松尚矣。麻贵之力战、董一元之捣巢,是其次也。梅国桢:其子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桢,皆负大将之才。

    国他二理把与角许究素,率养。

    祖承训

    祖家是武官世家,世守辽东,祖承训于万历十年就出任辽东副总兵,当时大明全国共有总兵不到二十人,总兵相当于一个方面军的司令,副总兵仅次于总兵,已是高级武官,祖承训后来有个儿子更加出名,就是袁崇焕手下的一代名将祖大寿。祖承训原来是李成梁的家将,是第一批入朝的先锋,由于轻敌冒进,在平壤遭到了失败,损兵折将,朝廷让他戴罪立功。

    在随后的战役中,祖承训表现勇猛,在攻克平壤之役中他奉命进攻西门,伪装成朝鲜军队麻痹日本守军,随后一举破城,打开了缺口,平壤之战祖承训当记首功。在碧蹄馆之战的前哨站砾石岭战斗中,祖承训和查大受将领率领的明军先锋击败了日军勇将立花宗茂所部,取得了一个小小的胜利。祖承训也参加了第二次朝鲜之役,不过表现没有第一次出彩,史书记载不多,去世后被诰赠荣禄大夫、左都督、少傅。

    查大受

    辽东副总兵,和祖承训一样,原来也是李成梁的家将。跟随李如松出征朝鲜,在平壤之战中奉命与浙军名将吴惟忠一起攻击城外要塞牡丹峰,顺利完成任务,随后又埋伏在城外日军撤退的道路上伏击日军,击毙日军数百名,参加了碧蹄馆之战,与祖承训一起行动。

    李如梅

    李如松之弟,李成梁第五子,随李如松出征,始终跟随在李如松身边护卫,在碧蹄馆之战中拯救了李如松,当时日军立花宗茂军中勇将小野成幸试图斩将夺旗,率所部直逼李如松,形势十分危险,关键时刻,李如松一箭将小野成幸射落马下,被日军抢回后重伤身死,李如松得以化险为夷。李如梅参加了第二次抗倭援朝,担任先锋。1598年被弹劾罢官,1612年卒。

    李如柏

    李如松之弟,抗倭经历与李如梅基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李如柏是萨尔浒之战中四路出击的明军中的一路统帅,听说杜松、马林两路覆败后,杨镐召回李如柏,随后被弹劾,李如柏即气且惧,最后自尽,尤为可叹。

    李如桢

    李如松之弟,抗倭经历与李如梅基本相同。到后金崛起之后,被拜为镇辽总兵官,辽东战败,被下狱论死,崇祯四年,崇祯皇帝念李成梁勋绩,特免死从军。

    两建立门己积况记林且,院圆。

    董一元

    抗倭名将,早年镇守西北,与蒙古各部落作战颇有战绩,以总兵之职跟随李如松入朝作战,参加了前后两次战争。第二次战争中,董一元表现勇猛,将日军名将岛津义弘围困得几乎自裁,谁知天不从人愿,军中大炮火药发生爆炸,日军随后反击,董一元先胜后败,被降职论罪,战事结束后官复原职,得以安享晚年。

    陈璘

    水军名将,抗倭英雄。陈璘一生都在南征北战,嘉靖年间他在广东参与平定土匪和抵御倭寇,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率5000广东兵入朝参战,提督水军,在露梁海战中统帅中朝水军与日军舰队展开决战,最终大败日军,这是陈璘最高光的战斗。日军开始撤退后,陈璘不断追击,歼灭了不少日军。战后论功行赏,陈璘第一,刘綎第二,麻贵第三。陈璘被提升为都督同知,世代荫封指挥佥事。

    随后陈璘还指挥了播州之役,并最终将播州之乱平定。之后继续率领部队征讨叛乱,在东南威名远播,奉命镇守广东。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病逝,赠太子太保。

    戚金

    戚继光族子,戚家军最后的继承人。跟随总兵刘綎入朝作战,屡立战功,战后升任副总兵。戚金最后的结局非常悲壮,他率3000戚家军和陈策率领的4000四川白杆兵奉命支援沈阳,还没有感到,沈阳已经失陷。陈策和戚金决定孤军救沈,“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在浑河列下阵势,与后金军决战,给后金造成惨重伤亡,“死于枪弩者数千人”,“明之步兵,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我参将一人、游击二人被擒。”在后金优势兵力下,明军最终全军覆没,从此戚家军只留下了传说。

    吴惟忠

    也是浙军将领,戚家军老将,跟随戚继光抗倭,立功无数。率3000浙兵参加第一次抗倭援朝,在平壤之战中奉命攻击城外日军据点牡丹峰,胜利完成任务,自己也左胁中弹受伤,随后因为年老辞职归隐。

    骆尚志

    浙军名将,以勇猛著称,在平壤之战中奋勇先登,胸部中弹仍然死战不退,朝鲜人都为之叹服,“南兵轻勇敢战,故得捷赖此辈”,万历二十二年回国,没有参加第二次战争,被派驻蓟州镇守边疆。

    杨元

    被称为“不世出之名将”,以副总兵之职参加第一次抗倭援朝,统帅左路兵马。在平壤之战中,杨元表现勇猛,攻击平壤西城小西门,颇有斩获。杨元最出彩的时刻是在碧蹄馆之战,当时李如松、祖承训、查大受等5000多明军被4万多日军包围在碧蹄馆,十分危急,奉命带领1000骑兵驻守开城殿后的杨元得到消息,来不及汇合大军,只身率领所部直冲碧蹄馆,在日军背后杀开一条血路,打开了缺口,李如松等才得以全身而退,碧蹄馆一战,杨元可以说居功至伟。

    杨元随后也参加了第二次抗倭援朝,率领3000人驻守南原,他面对的是日军名将小西行长军团的49000多人,人数相差16倍之多。杨元力战之后,实在没有坚守的希望,于是突围而走,回营之后,却被提督麻贵参劾,被押解到辽阳,以军法论罪斩首。一代名将,就这样冤枉的被杀,不是死于敌手,而是死于自己人刀下,不得不说可惜。

    麻贵

    万历名将,第二次抗倭援朝的前线指挥。麻贵也是世代将门之后,麻家与辽东李家并称,被称为“东李西麻”。麻贵一生戎马,战功卓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入朝作战,是战场的实际指挥者,经过血战终于击败日军,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麻贵率师凯旋,提升右都督,给予世代荫封。

    随后麻贵镇守辽东,万历四十年病辞,死后被赐予祭葬。万历皇帝御口亲称他为“一时良将”。

    《明史》:贵果毅骁捷,善用兵,东西并著功伐。先后承特赐者七,锡世廕者六。

    以上这些,也只是一部分抗倭名将,篇幅所限,不可能一一列出,小院有关于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的详细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2024-05-15
    1楼
    回复
  • 施乔森用户

    有明一代277年,中国东南沿海倭患不断。其中,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对东南沿海的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损失甚大。

    在抗倭战争中,涌现了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等名将,但实际上,嘉靖朝首任治倭长官是不为人熟知的朱纨。朱纨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最终以个人悲剧收场,湮没在故纸堆中。

    明朝建立初期,中国东南海上有较多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这些残余势力与原统治区有着千丝万缕万缕的关系,不断对东南沿海进行侵袭。元末以来,来自日本的倭寇愈演愈烈,东南沿海地区形式较为紧张。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对东南沿海地区海上贸易的重要性与人民对海洋的依赖认识不足,面对这样的局势,于洪武七年将泉州、明州、广州三处市舶司裁撤,并于洪武十四年“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滨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正式开始了海禁。此后,明政府又多次下令严厉海禁。洪武二十七年,为彻底取消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

    芝特士利回答生矿,版色权必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个会产它看老,据光复办约酸。

    图1 朱纨,明朝大臣、抗倭名将,字子纯,号秋崖

    为了严格海禁政策的执行,明政府于洪武二十年将舟山和其他46山(岛)的居民徙至内陆,废弃了这些土地。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明政府对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不放过,“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尽。”

    与海禁政策同步的是设立东南沿海卫所。为了防备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朱元璋在东南沿海整顿海防“命江夏侯周德兴往福建,信国公汤和往浙江整饬海防,命福建备海舟百艘,广东倍之”,并设立了大量的卫所。洪武十九年又命信国公汤和于至江浙一带筑城五十九座以庇护百姓。

    海禁政策初期对保障东南沿海不受倭寇侵扰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并不利于抗倭与东南地区发展: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生活大多依靠海洋,海禁使得闽浙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许多百姓铤而走险出海贸易以资生存,在受到官府追捕时被迫加入倭寇的行列。而对沿海地区岛屿的弃置,又给海盗提供了栖身之所。海禁政策并不能完全禁绝海上贸易,走私商贩为谋取暴利活跃于东南沿海。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不法商贩往往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勾结海盗,与沿海势家大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部建通手热打况传律布往号选存该。

    图2 明代倭寇侵扰地区范围图

    到了嘉靖年间,经过将近200年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盗群体日益庞大,走私活动猖獗。此时的日本正值战国时代前夜,国内战乱不断,越来越多的破产武士难以生存,来到富饶的中国东南沿海劫掠。而中国承平多年,东南地区武备废弛,“浙、闽海防久坠,战船、哨船十存一二,漳、泉巡检司弓兵旧额二千五百余,仅存千人”,倭寇“剽掠辄得志,益无所忌,来者接踵”,对东南沿海造成很大的破坏“吴粤之民食不暇炊,卧不安枕,农夫释耒,红女寝机。甚則族类离散,逃竄别邑。或父子老弱系虏相隨於路,其死伤者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於境,沿海郡县几为丘墟,其祸惨于正統时矣”。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倭患,明政府于嘉靖二十六年命右副都御使朱纨“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负责起东南沿海的抗倭事宜。

    图3 倭寇抢劫的画面

    朱纨是正德十六年进士,在各地任职多年,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正直清廉,并有指挥军事作战的经历。朱纨到任后,发现当地局势很复杂。当初太祖下令“片板不许入海”,之后走私贸易猖獗“承平久,奸民阑出入,勾倭人及佛郎机诸国入互市”,在此时甚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机构“闽人李光头、歙人许栋踞宁波之双屿为之主,司其质契”。庞大的走私团伙背后是闽浙地方豪强“势家护持之,漳、泉为多,或与之通婚。假济渡为名,造双桅大船,运载违禁物,将吏不敢诘也”。

    在贸易中,中国走私商人“颇抑勒其值”,在无法偿还时便以报官恐吓以求拖延。由于始终无法兑现,倭人大怒,勾结中国海盗杀人取偿“内地奸豪往往与为市,不偿直。夷索逋急,则哃喝官府以纵寇为词,共出则阴泄之倭,速其去,且树德也。如是者久之,倭大恨,言我挟王资而來,不得直,何以归报?因盘踞岛中,亡命无赖及小民迫於贪酷,饥寒困苦者咸相率从乱”。在报复的过程中,倭寇看到中国东南沿海武装力量极为薄弱,于是便放弃走私贸易转而进行无本万利的武力劫掠。

    图4 1380年的倭寇

    面对这样的状况,“淸强峭直,勇于任事”的朱纨采纳了佥事项高和部分士民的意见,认为“不革渡船则海道不可清,不严保甲则海防不可复”,上疏朝廷要求再次严厉海禁,以求杜绝倭患。朱纨在此次禁海中做的极为出色“视事日悉扫一切应酬,早夜申约束通海内地奸民”,在最高长官以身作则下,闽浙地方海禁执行严格“革渡船,严保甲,一切禁绝私市”。

    在这样的高压下,走私贸易受到严重打击。但是,闽浙大族与普通百姓都靠海为生,如此严厉的海禁政策截断了其收入主要来源,招致了地方上下的一致反对“闽人资衣食于海,骤失重利,虽士大夫家亦不便也,欲沮坏之”。势家大族想要拉朱纨下水,从金钱和仕途上对朱纨威逼利诱“宁波赵文华啖以南京侍郎,挟以身后之祸,说以市舶之利,与屠侨屠大山内外交煽尤力”。但是朱纨一心以海禁除倭报国为重,不为所动,厉行海禁“公有文武才略,清强峭直,深恶墨吏大猾如仇雠,前后所操切,黄墨以下多望风解印绶去”。

    图5 明军出征抗倭寇 水上激战

    在严格海禁的同时,朱纨还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军事措施,有效地打击了沿海倭寇“公提兵平漳州同安寇,抚岛夷六百人;移镇定海,屡破贼馀皇,又大破贼于温、盘、南麂诸洋”,并于嘉靖二十七年四月擒获贼首许栋,填塞了海盗的重要根据地双屿岛。但是在朝中闽浙籍官员的左右下,朱纨仅仅得到一次封赏。

    由于利益上的不可调和,朱纨与闽浙大族的矛盾愈演愈烈。嘉靖二十七年五月,仅仅在填塞双屿岛的后一个月,日本贡使未按期来贡,朱纨请求朝廷允许。夜晚有人以书信投到贡使居住的驿馆,挑拨贡使袭杀朱纨,闽籍官员得知此事但并未告诉朱纨。所幸这次挑拨未能得逞,而朱纨的请求在阻挠下也未得允许。与此同时,闽浙大族借口朱纨擒获的“皆良民,非贼党”,并且“挟制有司,以胁从被掳为轻比,重者引强盗拒捕律”。朱纨上疏申辩,“言去外夷之盗易,去中国之盗难。去中国之盗易,去中国衣冠之盗难”。并使用手中的权力便宜行戮。闽浙士大夫对此惊恐痛恨,“于是诸不便者大哗诋诬,惑乱视听”,发动在朝为官的闽浙籍言官周亮、叶镗弹劾朱纨。世宗受到蛊惑发生动摇,将朱纨由原任提督闽浙军务、巡抚浙江改为浙江巡视,“仍改巡视,事宁回京。凡一切政务,巡按御史如旧规行”。

    图6 严嵩(1480年-1567年)

    此次落职对朱纨影响极大,他手中的权力大大缩水,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有效贯彻自己的政策。面对这种情况,朱纨数次上疏朝廷申辩,在奏折中“语多激愤”,触怒了当时朝中的首辅严嵩“因而有侵执政语,执政闻之亦不善也”。

    在落职之前,朱纨击败了劫掠诏安的佛郎机人,抓住了另一个重要贼首李光头,将之处死,并以此为契机弹劾世家大族“复以便宜戮之。具状闻,语复侵诸势家”。这一次,言官陈久德弹劾朱纨擅杀,朝廷“落纨职,命兵科给事中杜汝祯按问”。朱纨自知因为自己行事清廉刚果,得罪了朝廷大员与闽浙势族,又无钱贿赂前来调查的官员,不愿对簿,于是饮毒药自杀“公居恒叹吾贫无贿赂不任狱,病痔不任狱,负气不忍诟不任狱。纵天子不欲死我,大臣且死我;大臣即不死我,而二粤之人必死我。我死自决之,不以授人也。乃草生誌,慷慨引鸩以卒。年仅五十有八”。果然,朱纨死后按问官员回复朝廷,坐朱纨擅杀。朝廷下令逮捕朱纨,朱纨已死,便把朱纨的两个得力副手海道副使柯乔、都指挥卢镗问成死罪关押。

    图7 倭寇的盔甲

    朱纨死后,朝廷罢免巡视大臣数年不设,海禁再度松弛,朱纨整顿的武备也再度废弛。“自纨死,罢巡视大臣不设,中外不敢言海禁事。浙中卫所四十一,战船四百三十九,尺籍尽耗。纨招福清捕盗船四十余,分布海道,在台州海门卫者十有四,为黄岩外障,副使丁湛尽遣散之,撤备弛禁”。

    此后未有多久,东南沿海倭患大作。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其中势力最大的正是在闽浙势家庇护下逃走的大盗许栋的手下汪直“若汪直、徐海、陈东、麻叶辈素窟穴其中者以内地不得逞,悉逸出海岛中为倭谋主,誘之入寇。而海中巨盜遂袭倭服饰旗号,并分艘掠内地,倭患日剧”。卷土重来的倭寇遇上再度废弛的东南军备,直将大明繁华富庶的东南地区搅得一片狼藉,明政府动员了极大的力量方才重新将满目疮痍的东南安定下来。

    图8 登州设防海港(现为蓬莱),1560年

    朱纨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朱纨个人为官清廉敢于任事,在具体执行中,他才兼文武,从政策贯彻和军事手段上双管齐下,有效的打击了东南地区已成规模的倭寇,是难得一见的优秀官吏。但由于他所有效维护的是一条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政策,海禁在当时已经成为阻碍东南地区发展的障碍,所以他的悲剧可以说是注定的。

    在朱纨自杀后的17年,即隆庆元年(1567)年,大明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商人远贩东西二洋。东南各地的民间贸易走向繁盛,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文:清凉山居士

    参考文献:《明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24-05-15
    2楼
    回复
  • 许淑婷用户

    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很多,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究竟是那些英雄吧。

    戚继光,定远人,字元敬,号南塘。明朝军事家、诗人、书法家、民族英雄。初任登州卫佥事,1555年调浙江抵抗倭寇,他招募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为抗倭主力,转战闵、浙、鄂等地,大小经历八十余战,终于荡平倭寇之患。

    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明代南直隶徽州府绩溪人,是明朝嘉靖时期的一位兵部尚书,也是一位驰骋沙场的抗倭名将。

    转载或机者引用本转直近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基于芝士回答

    俞大猷,福建晋江人,字志辅,号虚江,明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抗倭名将,武术家、棍棒大宗师。官至都督同知,他与戚继光齐名被称为“俞龙戚虎”,

    我出力把四相重质气文万,每土太准型眼满引价。

    明朝在倭寇肆虐,在东南沿线烧杀抢虐的时候,涌现出很多的爱国将领,抗倭英雄,如谭纶、邓子龙、唐顺之等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关注!

    2024-05-15
    3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