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分封在四川的藩王有几个?

明朝分封在四川的藩王有几个?
有明一代,自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一次建藩,册立皇子为秦、晋、燕、吴(周)、楚、齐、潭、赵、鲁诸王(另封侄孙为靖江王)始,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思宗朱由检册立皇四子朱慈炤为永王止,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十七朝,历二百七十二年,大明诸代皇帝共计册封亲王八十五位,其中实封六十四位、追封二十一位,另有靖江王一位,合计八十六藩国(不含南明隆武时期追封的建文帝次子润王朱文圭、及隆武帝登基后册封的唐藩诸王)。在实封的六十四藩国中,建藩于湖广、河南、山东、江西四地的就占了一半,超过三十家。原因无他:这四地交通便利、田土肥沃、地方富庶,是当时天下财富、人口都较为集中的地方,所以明朝历代皇帝按照“亲亲之谊”的祖训,把自己的儿子、兄弟尽量安排在富庶繁华的中原及湖广等地就藩,以便宗室亲王们“世世皆食岁禄、藩屏国家、以卫宗社”也。当然,繁华富裕的封国藩地不是无穷无尽的,大明天下也有边陲重镇需要亲王坐镇驻守,才能“外卫边陲,内资夹辅”,使社稷固若金汤。有鉴于此,太祖也分封了一批镇守边地的亲王,号称“塞王”,让他们驻守北方边地、统帅本藩亲卫及当地驻军,抵御并进击残元鞑靼诸部的威胁。像这样的“塞王”,太祖一共册立了九个,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就是其中之一(燕王)。而在南方,明朝也需要征伐元朝在南方的残余势力,及对西南诸少数民族的安抚宣慰。所以,太祖在南方也设立了若干强藩,以亲子出镇,统帅地方,屏护中枢。其中对于四川这个传统意义上的西南要地,太祖特别重视,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第二次建藩时,将这一批受封诸子中最长的十一子、也是文才学识最优秀的儿子朱椿册立为蜀王,建藩于四川成都府,让他坐镇西南重镇,为国家藩屏。朱椿也是第一位建藩于四川的明代藩王。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第十一子朱椿出生于京师(南京),生母郭惠妃是太祖当年起家时的恩人--滁阳王郭子兴之女,极受太祖宠爱。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第二次分封皇子,朱椿以最长子身份(之前太祖十子俱已在洪武三年受封)第一个受封,册立为蜀王,藩国四川成都府。朱椿自幼性情温和,史书记载他“孝友慈祥,博综典籍,容止都雅,读书好善,近儒生,能文章”。太祖因其温文尔雅、好学有礼,所以很是钟爱于他,经常以“蜀秀才”的称呼来赞誉朱椿。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椿年满十九,在太祖的安排下,他携家眷护卫及蜀藩属员等自京师出发,前往成都府就藩。四川历来交通不便、路途崎岖,经过半年的艰难跋涉后,年轻的蜀王才得以抵达成都府。朱椿本人“博综典籍,容止都雅”,最重视文教,自他来到成都后,就在当地开展礼仪教化,聘请四方儒学名士前来成都,教书育人、讲学论道,一时间蜀地文气郁积、世风益淳。朱椿并还立下规矩:凡是在蜀藩治下、所延请的文士,如果因家贫不能维持生活的,一律从蜀王府每月领取禄米一石,以资其家;并特别说明要从自己的禄米中支出,而不能动用成都地方官粮。同时,朱椿立下“家范”,要求后世子孙袭爵者均遵循这一制度,而之后的历代蜀王也忠实遵循了朱椿所立下的祖训。所以,在朱椿首先垂范、优待文士的举措之下,蜀藩一族,在大明宗室之中,二百多年来名声最好、深得蜀地及其他地方士子赞誉。朱椿不同于其他兄弟的统兵崇武性格,诸事以文教为先,宽厚待人,先后在藩地刻印了《蜀汉本末》、《蜀鉴》等典籍,分发成都府官员及蜀藩属官,让他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用善政治理地方。同时,朱椿很是重视农桑,减免了百姓的税赋,蜀地人民也得以安居乐业。在朱椿治理下,民众得到了休养生息,蜀地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他镇守西南边陲三十多年,成都地方大治,四民乐业,平静安宁。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在建文帝为了削除诸叔军政大权而发起的“削藩”行动中,朱椿由于重视礼法、推崇儒家文教,与建文帝的治国理念一致,所以即使建文帝不断削藩,打击诸王,但就是没有动一动朱椿的意思,还致书朱椿,表彰他在藩国内推崇文教、劝农减赋、消除百姓负担的仁政。建文元年(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后,为获得诸弟的支持,也曾向各藩致信,询问他们的立场,朱椿收到四哥的信后,只四个字“忠孝为藩”。朱棣得到回信后也很高兴,知道这个弟弟一心为藩,忠孝当头,安守藩王本分。所以,在三年后,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燕军南下、渡江破南京,获取靖难之役的胜利、燕王登基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后,他也没有难为朱椿,对其信任有加,让他接着镇守成都这个西陲要地,继续为国家屏藩。永乐十四年(1416),朱椿的同母弟谷王朱橞谋反,事先想要拉拢朱椿,于是写信邀其一同起事。朱收到信后,毫不犹豫、直接向成祖举报,成祖因此得以很快挫败谷王作乱阴谋。事后,成祖由衷地赞扬朱椿:“王此举,周公安王室之心也。”下诏褒奖,并召朱椿入朝,当面勉励感谢,并赠蜀王金银彩缎数万,更加信任他。蜀王妃蓝氏,是凉国公蓝玉之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因狂妄自大、不遵臣礼、欲行谋反,被太祖诛杀。之后太祖更是将其剥皮实草、遍传天下藩国大郡,以警示诸臣。人皮传到成都时,朱椿思虑自己是蓝玉的女婿,为尽孝道,便留下了蓝玉的人皮,并妥善安置。太祖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说什么,以后也不再提起,实际上就是默许了朱椿的举动。这也是太祖对朱椿仁厚善良性格的一种肯定。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二月,朱椿在成都患病不治,薨逝于王府,时年五十三岁。成祖闻报后,赐其谥号曰“献”,称“蜀献王”。蜀地官民百姓感念朱椿的宽厚贤德,所以用谐音称他为“蜀贤王”,这也是百姓们对于蜀王朱椿宽厚仁爱一生的最好评价。朱椿去世后,因其世子朱悦熑早逝,所以由世孙朱友堉承袭了蜀王。此后,朱椿的后裔一直在成都府繁衍生息,蜀藩共传承九代十二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八月,张献忠起义军破成都,末代蜀王朱至澍投井自杀,蜀王府全族罹难。自朱椿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国,经历了二百五十四年,明蜀藩至此结束了他在蜀地存在的历史。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佑樘将尚未就封的诸弟:明宪宗朱见深第九子朱祐榰、第十一子朱祐梈、第十二子朱祐橓、第十三子朱祐枢、第十四子朱祐楷全部册立为亲王,以遵守《皇明祖训》所定祖制(宪宗第十子早夭、未及封王)。在行册封礼时,朱祐榰封寿王、朱祐梈封汝王、朱祐橓封泾王、朱祐枢封荣王、朱祐楷封申王,并确定各王藩国。其中寿王朱祐榰先是预备建藩江西袁州府(江西宜春),但是袁州当地官员以“地方狭蹙、不堪建藩”为由,向孝宗奏报,婉拒了寿王在袁州之国的打算。之后孝宗令内阁及户部、工部诸司检视各地,最后确定了四川保宁府(即四川阆中)为寿王新的藩地,这是百年以来,第二位建藩于四川的大明藩王。朱祐榰,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九子,生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生母安妃姚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宪宗去世时,朱祐榰年仅七岁(实际五岁半),懵懂无知,因此被即位的三哥——明孝宗朱佑樘安排由生母姚妃妥善抚养,留居皇宫中,以待成长。弘治四年(1491年),朱祐榰已满十岁,按照祖制,可以册立封王,于是孝宗在这一年举行仪式,册封其为寿王。同时,为了显示公平、不厚此薄彼,更是为了方便节省,孝宗将其余诸幼弟也一并封王,省的日后再接二连三地举行册立典礼,从而浪费国帑。这即是弘治四年,宪宗未封藩诸子同年册立为王的事情由来。朱祐榰在被封为寿王后,因为仅仅十岁,还不能出外就藩,所以孝宗没有立即安排他之国,而是继续留在京师,额外建造王府给他居住(其他留京幼弟也都有)。直到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七岁的寿王朱祐榰才正式就藩,由王府属官、太监、护卫等近二千人簇拥着,离开京师前往两千里外的保宁府藩地就封。保宁府位于陕南、川北交界地,大巴山南麓,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寿王出京就藩的行程艰苦异常。一路上,寿藩人等使用了大车一千四百辆、船只七百艘,自运河南下,抵达长江后再溯江而上,至重庆弃舟登岸,又沿陆路北上保宁,耗时大半年才连滚带爬地抵达保宁府。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风霜,即使寿王朱祐榰本人,也是叫苦连天,被折腾得不轻,更不要说其他属官、护卫、奉御太监,在疲惫身体和险峻路途的状况下,送了小命的也不在少数。与此同时,寿藩属员们在前往保宁藩地的同时,还依仗寿王的权势,对地方官员及百姓大加勒索、强卖强卖、骚扰乡里,搞得一路上民怨沸腾、弹劾奏章不断。即使到了弘治十二年(1499年),还有寿王就藩时路过的湖广地界百姓向湖广按察司告状,说去年寿王就藩路过时,随行的奉御太监假传寿王令旨,敲诈地方士绅百姓,得利数万两,乞求按察司为民做主,向朝廷奏报,严惩寿藩属吏太监。孝宗得到湖广官员奏报后,也是头疼得很,只得一面安抚地方,一面下旨晓谕寿王,让他好生管教自己府内的属员太监们,不要纵容袒护,以免丢了皇家脸面。至于孝宗的谕旨有没有效果,那就不知道了。保宁府地方偏僻、消息闭塞,而且也不是很富庶,这让在京师繁华之地住惯了的少年亲王十分不习惯。于是,来到保宁还没有两年,百无聊赖的寿王朱祐榰就不想再呆在这个山沟沟里了,向皇兄孝宗皇帝上书,要求移藩出川,在湖广或者江西找个地方安置下来。孝宗得到奏报后一是头疼,二是愠怒:才搞了一出千里就藩、一路骚扰的事,这才几年,又要再来一趟?坚决不同意。同时考虑到寿王年轻、贪玩,也许这都是下面的人撺掇怂恿的,所以孝宗致书给寿王,让他安心居留藩地,平时多读读书、关心下民间生计,为地方做一些公益实事,对得起自己宗藩的身份。寿王接到孝宗的谕旨后,倒也没有继续坚持移藩,在保宁府安心定居下来,日常无事,还出外巡视一下。在一次路过保宁府唐代开元寺旧址时,他鉴于寺庙荒废、古迹不存,所以安排属官,将城内明初时修建的观音寺整体移到开元寺旧址,重新建造并扩展规模。从此,观音寺取代开元寺,成为巴西地区(即大巴山西南麓)最大、最宏伟的佛教寺院,至今仍是阆中市的著名旅游景点。这也算朱祐榰给保宁府、以及今天的阆中地区,做出的一点贡献吧。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去世后,在保宁呆了七八年的朱祐榰又动了移藩的念头,于是向刚即位的侄子武宗皇帝朱厚照上疏,以保宁偏居川北、地方闭塞、距离内地遥远为由,再次请求内迁。至于新藩国则不敢自专,由皇帝陛下做主,随便在中原和长江中游两岸任选一地都可以。武宗即位才十六岁(实际十四岁),还是个大孩子,生性贪玩好动、更爱热闹,接到寿王的奏疏后,得知九叔十七岁、也就是和自己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就被安排在偏僻的川北山坳坳里呆着,一直憋了七八年,想着如果是自己也被安排在那么个边远地方,玩不好、住不惯、也没有热闹可看,岂不是要郁闷无聊死,搞不好要发疯。在感同身受之下,武宗批准了寿王的移藩请求,并给他挑选了湖广德安府作为新的藩地(明朝德安府即今湖北安陆市,而明朝的安陆是今天的湖北钟祥市,不是一个地方)。正德元年(1506年),得到移藩许可的寿王朱祐榰喜气洋洋地率领寿藩家眷属官护卫等,沿着八年前就藩保宁府时的原路,反向而行,先是乘车走陆路抵达重庆,再从重庆走长江水路到武昌,然后沿着长江的小支流——府河,继续水路北上,这才抵达了新的藩地德安府。从此,朱祐榰在德安新藩地居住了三十年,直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薨逝于此,去世后朝廷赐谥号“定”,即寿定王。朱祐榰没有子嗣,他去世后,寿藩就被废封,德安府建藩的历史暂时终结。寿王这次移藩,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沿途地方的接待和协理费用,虽然不如弘治十一年(1498年)寿王从京师前往保宁府就藩那么巨大,但依旧是大张旗鼓、沿途一片鸡飞狗跳。等武宗收到户部核算出的寿王移藩所耗费的钱粮差役物料支出账目时,不禁瞠目结舌,没料到会花费这么多费用。所以,自武宗一朝开始,大明朝廷再册立新的藩王、选取藩地时,下意识地就把四川这个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封藩必然耗费巨大的地方给排除在外。而自寿王朱祐榰从保宁府移藩德安府之后,四川就再也没有亲王前来就藩了。另外,还有一位亲王,和四川也有过一些渊源,但是年少薨逝、没来得及就藩,和蜀王、寿王这种正儿八经建藩就国的亲王还是有一些不同。这位亲王就是申王朱祐楷。朱祐楷是明孝宗朱佑樘和寿定王朱佑榰的幼弟,明宪宗朱见深第十四子,也是他最小的儿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二月生于京师皇宫,生母是宪宗的恭妃杨氏。朱祐楷出生半年后,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宪宗驾崩,皇太子、朱佑楷的三哥朱佑樘即位,即大明第九代皇帝明孝宗。对于这个还在吃奶的幼弟,以及其他尚未封王就藩的诸弟,孝宗承担起了兄长的责任,他挑选安排宫中老成忠厚的太监和宫女,随同诸皇子母妃一起,于宫中别院居住,妥善抚育诸弟。因此朱祐楷和其他留居京师的皇兄一起,在宫中平安生活、无忧无虑的逐渐成长。弘治四年(1491年),孝宗册立诸弟为王,时年四岁(实际三岁)的朱祐楷被封为申王,建藩四川叙州府(今四川宜宾)。这是弘治朝第二个于四川建藩的亲王(寿王朱佑榰自江西袁州改封四川保宁)。因为年幼,所以朱祐楷暂未之国,而是继续留在京师居住。弘治十一年(1498年),朱祐楷的九哥寿王朱佑榰年满十七,按制前往藩地就国。正如之前所说的,寿王在前往藩地保宁府途中,一路艰苦跋涉、折腾不轻,同时寿藩属员官吏又借机盘剥敲诈地方,搞得沿途民怨沸腾、弹劾不断,实在是让孝宗这个兄长头疼不已。于是,在将寿王勉强安排到保宁府后,孝宗对于将来迟早要面对的十四弟申王朱祐楷就藩四川叙州府,就有了移藩的念头,准备给他换个藩国,以免寿王就藩时的闹心事再次发生。不过此时申王才十二岁(实际不到十一岁),年纪尚轻,改封之事可以从长计议,孝宗也不是很着急。弘治十四年(1501年),孝宗还为申王举办大婚典礼,选取京师良善人家女儿项氏为申王妃,在京师另赐王府给他们夫妇居住,这也是孝宗对于这个最小弟弟的关爱看顾之心的体现。弘治十六年(1503年),申王年满十七,到了出外就藩的年纪,于是孝宗准备选一个合适日期,正式在朝议上提出给申王改封藩国,以免其长途跋涉之苦。可是就在当年七月,孝宗还来不及在朝议上讨论给申王移藩之事,申王朱祐楷突患疾病未及医治,薨逝在京师王府中,再也无法前往原定的叙州府藩地了。对于幼弟的去世,孝宗甚为哀痛,下诏赐申王谥号“懿”,称申懿王,并要礼部会同宗人府厚加安葬。但是弘治朝还没有过亲王未就封就薨逝在京的先例,到底该用何种礼仪来操办申懿王的葬礼,宗人府和礼部官员拿不定主意。最后,还是孝宗拍板:按正统朝卫恭王朱瞻埏、成化朝忻穆王朱见治的例子(二王都是已行册立礼、但年幼未及就藩、薨逝于京师),用亲王薨逝于藩国的礼仪,给申懿王举行葬礼,并将其安葬于西山(今石景山一带)。而申懿王朱祐楷的不幸早逝,也给他和四川的渊源划上句号。所以,明代建藩在四川的藩王,共有三位:蜀献王朱椿及其家族建藩成都府、寿定王朱佑榰建藩保宁府、申懿王朱祐楷建藩叙州府。但是寿王之后移藩湖广德安府,离开了四川,而申王朱祐楷则未来得及就藩就薨逝于京师。唯一留居四川、未曾移藩、和大明相始相终的,只有建藩成都府、传承九代十二王、历经二百五十四年的大明蜀藩。

回复
  • 周晓雅用户

    有明一代,自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一次建藩,册立皇子为秦、晋、燕、吴(周)、楚、齐、潭、赵、鲁诸王(另封侄孙为靖江王)始,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思宗朱由检册立皇四子朱慈炤为永王止,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十七朝,历二百七十二年,大明诸代皇帝共计册封亲王八十五位,其中实封六十四位、追封二十一位,另有靖江王一位,合计八十六藩国(不含南明隆武时期追封的建文帝次子润王朱文圭、及隆武帝登基后册封的唐藩诸王)。

    在实封的六十四藩国中,建藩于湖广、河南、山东、江西四地的就占了一半,超过三十家。原因无他:这四地交通便利、田土肥沃、地方富庶,是当时天下财富、人口都较为集中的地方,所以明朝历代皇帝按照“亲亲之谊”的祖训,把自己的儿子、兄弟尽量安排在富庶繁华的中原及湖广等地就藩,以便宗室亲王们“世世皆食岁禄、藩屏国家、以卫宗社”也。

    当然,繁华富裕的封国藩地不是无穷无尽的,大明天下也有边陲重镇需要亲王坐镇驻守,才能“外卫边陲,内资夹辅”,使社稷固若金汤。有鉴于此,太祖也分封了一批镇守边地的亲王,号称“塞王”,让他们驻守北方边地、统帅本藩亲卫及当地驻军,抵御并进击残元鞑靼诸部的威胁。像这样的“塞王”,太祖一共册立了九个,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就是其中之一(燕王)。

    而在南方,明朝也需要征伐元朝在南方的残余势力,及对西南诸少数民族的安抚宣慰。所以,太祖在南方也设立了若干强藩,以亲子出镇,统帅地方,屏护中枢。其中对于四川这个传统意义上的西南要地,太祖特别重视,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第二次建藩时,将这一批受封诸子中最长的十一子、也是文才学识最优秀的儿子朱椿册立为蜀王,建藩于四川成都府,让他坐镇西南重镇,为国家藩屏。朱椿也是第一位建藩于四川的明代藩王。

    转载导图或条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构源于芝士回阶答

    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第十一子朱椿出生于京师(南京),生母郭惠妃是太祖当年起家时的恩人--滁阳王郭子兴之女,极受太祖宠爱。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第二次分封皇子,朱椿以最长子身份(之前太祖十子俱已在洪武三年受封)第一个受封,册立为蜀王,藩国四川成都府。

    用对产所两政变条件必北油类广称。

    朱椿自幼性情温和,史书记载他“孝友慈祥,博综典籍,容止都雅,读书好善,近儒生,能文章”。太祖因其温文尔雅、好学有礼,所以很是钟爱于他,经常以“蜀秀才”的称呼来赞誉朱椿。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椿年满十九,在太祖的安排下,他携家眷护卫及蜀藩属员等自京师出发,前往成都府就藩。四川历来交通不便、路途崎岖,经过半年的艰难跋涉后,年轻的蜀王才得以抵达成都府。

    国得等加把重特长将走众。

    朱椿本人“博综典籍,容止都雅”,最重视文教,自他来到成都后,就在当地开展礼仪教化,聘请四方儒学名士前来成都,教书育人、讲学论道,一时间蜀地文气郁积、世风益淳。

    朱椿并还立下规矩:凡是在蜀藩治下、所延请的文士,如果因家贫不能维持生活的,一律从蜀王府每月领取禄米一石,以资其家;并特别说明要从自己的禄米中支出,而不能动用成都地方官粮。同时,朱椿立下“家范”,要求后世子孙袭爵者均遵循这一制度,而之后的历代蜀王也忠实遵循了朱椿所立下的祖训。所以,在朱椿首先垂范、优待文士的举措之下,蜀藩一族,在大明宗室之中,二百多年来名声最好、深得蜀地及其他地方士子赞誉。

    朱椿不同于其他兄弟的统兵崇武性格,诸事以文教为先,宽厚待人,先后在藩地刻印了《蜀汉本末》、《蜀鉴》等典籍,分发成都府官员及蜀藩属官,让他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用善政治理地方。同时,朱椿很是重视农桑,减免了百姓的税赋,蜀地人民也得以安居乐业。在朱椿治理下,民众得到了休养生息,蜀地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他镇守西南边陲三十多年,成都地方大治,四民乐业,平静安宁。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在建文帝为了削除诸叔军政大权而发起的“削藩”行动中,朱椿由于重视礼法、推崇儒家文教,与建文帝的治国理念一致,所以即使建文帝不断削藩,打击诸王,但就是没有动一动朱椿的意思,还致书朱椿,表彰他在藩国内推崇文教、劝农减赋、消除百姓负担的仁政。

    建文元年(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后,为获得诸弟的支持,也曾向各藩致信,询问他们的立场,朱椿收到四哥的信后,只四个字“忠孝为藩”。朱棣得到回信后也很高兴,知道这个弟弟一心为藩,忠孝当头,安守藩王本分。

    所以,在三年后,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燕军南下、渡江破南京,获取靖难之役的胜利、燕王登基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后,他也没有难为朱椿,对其信任有加,让他接着镇守成都这个西陲要地,继续为国家屏藩。

    永乐十四年(1416),朱椿的同母弟谷王朱橞谋反,事先想要拉拢朱椿,于是写信邀其一同起事。朱收到信后,毫不犹豫、直接向成祖举报,成祖因此得以很快挫败谷王作乱阴谋。事后,成祖由衷地赞扬朱椿:“王此举,周公安王室之心也。”下诏褒奖,并召朱椿入朝,当面勉励感谢,并赠蜀王金银彩缎数万,更加信任他。

    蜀王妃蓝氏,是凉国公蓝玉之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因狂妄自大、不遵臣礼、欲行谋反,被太祖诛杀。之后太祖更是将其剥皮实草、遍传天下藩国大郡,以警示诸臣。人皮传到成都时,朱椿思虑自己是蓝玉的女婿,为尽孝道,便留下了蓝玉的人皮,并妥善安置。太祖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说什么,以后也不再提起,实际上就是默许了朱椿的举动。这也是太祖对朱椿仁厚善良性格的一种肯定。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二月,朱椿在成都患病不治,薨逝于王府,时年五十三岁。成祖闻报后,赐其谥号曰“献”,称“蜀献王”。蜀地官民百姓感念朱椿的宽厚贤德,所以用谐音称他为“蜀贤王”,这也是百姓们对于蜀王朱椿宽厚仁爱一生的最好评价。

    朱椿去世后,因其世子朱悦熑早逝,所以由世孙朱友堉承袭了蜀王。此后,朱椿的后裔一直在成都府繁衍生息,蜀藩共传承九代十二王。

    崇祯十七年(1644年)八月,张献忠起义军破成都,末代蜀王朱至澍投井自杀,蜀王府全族罹难。自朱椿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国,经历了二百五十四年,明蜀藩至此结束了他在蜀地存在的历史。

    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佑樘将尚未就封的诸弟:明宪宗朱见深第九子朱祐榰、第十一子朱祐梈、第十二子朱祐橓、第十三子朱祐枢、第十四子朱祐楷全部册立为亲王,以遵守《皇明祖训》所定祖制(宪宗第十子早夭、未及封王)。在行册封礼时,朱祐榰封寿王、朱祐梈封汝王、朱祐橓封泾王、朱祐枢封荣王、朱祐楷封申王,并确定各王藩国。

    其中寿王朱祐榰先是预备建藩江西袁州府(江西宜春),但是袁州当地官员以“地方狭蹙、不堪建藩”为由,向孝宗奏报,婉拒了寿王在袁州之国的打算。之后孝宗令内阁及户部、工部诸司检视各地,最后确定了四川保宁府(即四川阆中)为寿王新的藩地,这是百年以来,第二位建藩于四川的大明藩王。

    朱祐榰,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九子,生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生母安妃姚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宪宗去世时,朱祐榰年仅七岁(实际五岁半),懵懂无知,因此被即位的三哥——明孝宗朱佑樘安排由生母姚妃妥善抚养,留居皇宫中,以待成长。

    弘治四年(1491年),朱祐榰已满十岁,按照祖制,可以册立封王,于是孝宗在这一年举行仪式,册封其为寿王。同时,为了显示公平、不厚此薄彼,更是为了方便节省,孝宗将其余诸幼弟也一并封王,省的日后再接二连三地举行册立典礼,从而浪费国帑。这即是弘治四年,宪宗未封藩诸子同年册立为王的事情由来。

    朱祐榰在被封为寿王后,因为仅仅十岁,还不能出外就藩,所以孝宗没有立即安排他之国,而是继续留在京师,额外建造王府给他居住(其他留京幼弟也都有)。直到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七岁的寿王朱祐榰才正式就藩,由王府属官、太监、护卫等近二千人簇拥着,离开京师前往两千里外的保宁府藩地就封。

    保宁府位于陕南、川北交界地,大巴山南麓,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寿王出京就藩的行程艰苦异常。一路上,寿藩人等使用了大车一千四百辆、船只七百艘,自运河南下,抵达长江后再溯江而上,至重庆弃舟登岸,又沿陆路北上保宁,耗时大半年才连滚带爬地抵达保宁府。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风霜,即使寿王朱祐榰本人,也是叫苦连天,被折腾得不轻,更不要说其他属官、护卫、奉御太监,在疲惫身体和险峻路途的状况下,送了小命的也不在少数。

    与此同时,寿藩属员们在前往保宁藩地的同时,还依仗寿王的权势,对地方官员及百姓大加勒索、强卖强卖、骚扰乡里,搞得一路上民怨沸腾、弹劾奏章不断。即使到了弘治十二年(1499年),还有寿王就藩时路过的湖广地界百姓向湖广按察司告状,说去年寿王就藩路过时,随行的奉御太监假传寿王令旨,敲诈地方士绅百姓,得利数万两,乞求按察司为民做主,向朝廷奏报,严惩寿藩属吏太监。

    孝宗得到湖广官员奏报后,也是头疼得很,只得一面安抚地方,一面下旨晓谕寿王,让他好生管教自己府内的属员太监们,不要纵容袒护,以免丢了皇家脸面。至于孝宗的谕旨有没有效果,那就不知道了。

    保宁府地方偏僻、消息闭塞,而且也不是很富庶,这让在京师繁华之地住惯了的少年亲王十分不习惯。于是,来到保宁还没有两年,百无聊赖的寿王朱祐榰就不想再呆在这个山沟沟里了,向皇兄孝宗皇帝上书,要求移藩出川,在湖广或者江西找个地方安置下来。

    孝宗得到奏报后一是头疼,二是愠怒:才搞了一出千里就藩、一路骚扰的事,这才几年,又要再来一趟?坚决不同意。同时考虑到寿王年轻、贪玩,也许这都是下面的人撺掇怂恿的,所以孝宗致书给寿王,让他安心居留藩地,平时多读读书、关心下民间生计,为地方做一些公益实事,对得起自己宗藩的身份。

    寿王接到孝宗的谕旨后,倒也没有继续坚持移藩,在保宁府安心定居下来,日常无事,还出外巡视一下。在一次路过保宁府唐代开元寺旧址时,他鉴于寺庙荒废、古迹不存,所以安排属官,将城内明初时修建的观音寺整体移到开元寺旧址,重新建造并扩展规模。

    从此,观音寺取代开元寺,成为巴西地区(即大巴山西南麓)最大、最宏伟的佛教寺院,至今仍是阆中市的著名旅游景点。这也算朱祐榰给保宁府、以及今天的阆中地区,做出的一点贡献吧。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去世后,在保宁呆了七八年的朱祐榰又动了移藩的念头,于是向刚即位的侄子武宗皇帝朱厚照上疏,以保宁偏居川北、地方闭塞、距离内地遥远为由,再次请求内迁。至于新藩国则不敢自专,由皇帝陛下做主,随便在中原和长江中游两岸任选一地都可以。

    武宗即位才十六岁(实际十四岁),还是个大孩子,生性贪玩好动、更爱热闹,接到寿王的奏疏后,得知九叔十七岁、也就是和自己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就被安排在偏僻的川北山坳坳里呆着,一直憋了七八年,想着如果是自己也被安排在那么个边远地方,玩不好、住不惯、也没有热闹可看,岂不是要郁闷无聊死,搞不好要发疯。

    在感同身受之下,武宗批准了寿王的移藩请求,并给他挑选了湖广德安府作为新的藩地(明朝德安府即今湖北安陆市,而明朝的安陆是今天的湖北钟祥市,不是一个地方)。

    正德元年(1506年),得到移藩许可的寿王朱祐榰喜气洋洋地率领寿藩家眷属官护卫等,沿着八年前就藩保宁府时的原路,反向而行,先是乘车走陆路抵达重庆,再从重庆走长江水路到武昌,然后沿着长江的小支流——府河,继续水路北上,这才抵达了新的藩地德安府。从此,朱祐榰在德安新藩地居住了三十年,直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薨逝于此,去世后朝廷赐谥号“定”,即寿定王。朱祐榰没有子嗣,他去世后,寿藩就被废封,德安府建藩的历史暂时终结。

    寿王这次移藩,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沿途地方的接待和协理费用,虽然不如弘治十一年(1498年)寿王从京师前往保宁府就藩那么巨大,但依旧是大张旗鼓、沿途一片鸡飞狗跳。等武宗收到户部核算出的寿王移藩所耗费的钱粮差役物料支出账目时,不禁瞠目结舌,没料到会花费这么多费用。

    所以,自武宗一朝开始,大明朝廷再册立新的藩王、选取藩地时,下意识地就把四川这个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封藩必然耗费巨大的地方给排除在外。而自寿王朱祐榰从保宁府移藩德安府之后,四川就再也没有亲王前来就藩了。

    另外,还有一位亲王,和四川也有过一些渊源,但是年少薨逝、没来得及就藩,和蜀王、寿王这种正儿八经建藩就国的亲王还是有一些不同。这位亲王就是申王朱祐楷。

    朱祐楷是明孝宗朱佑樘和寿定王朱佑榰的幼弟,明宪宗朱见深第十四子,也是他最小的儿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二月生于京师皇宫,生母是宪宗的恭妃杨氏。

    朱祐楷出生半年后,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宪宗驾崩,皇太子、朱佑楷的三哥朱佑樘即位,即大明第九代皇帝明孝宗。

    对于这个还在吃奶的幼弟,以及其他尚未封王就藩的诸弟,孝宗承担起了兄长的责任,他挑选安排宫中老成忠厚的太监和宫女,随同诸皇子母妃一起,于宫中别院居住,妥善抚育诸弟。因此朱祐楷和其他留居京师的皇兄一起,在宫中平安生活、无忧无虑的逐渐成长。

    弘治四年(1491年),孝宗册立诸弟为王,时年四岁(实际三岁)的朱祐楷被封为申王,建藩四川叙州府(今四川宜宾)。这是弘治朝第二个于四川建藩的亲王(寿王朱佑榰自江西袁州改封四川保宁)。因为年幼,所以朱祐楷暂未之国,而是继续留在京师居住。

    弘治十一年(1498年),朱祐楷的九哥寿王朱佑榰年满十七,按制前往藩地就国。正如之前所说的,寿王在前往藩地保宁府途中,一路艰苦跋涉、折腾不轻,同时寿藩属员官吏又借机盘剥敲诈地方,搞得沿途民怨沸腾、弹劾不断,实在是让孝宗这个兄长头疼不已。于是,在将寿王勉强安排到保宁府后,孝宗对于将来迟早要面对的十四弟申王朱祐楷就藩四川叙州府,就有了移藩的念头,准备给他换个藩国,以免寿王就藩时的闹心事再次发生。

    不过此时申王才十二岁(实际不到十一岁),年纪尚轻,改封之事可以从长计议,孝宗也不是很着急。弘治十四年(1501年),孝宗还为申王举办大婚典礼,选取京师良善人家女儿项氏为申王妃,在京师另赐王府给他们夫妇居住,这也是孝宗对于这个最小弟弟的关爱看顾之心的体现。

    弘治十六年(1503年),申王年满十七,到了出外就藩的年纪,于是孝宗准备选一个合适日期,正式在朝议上提出给申王改封藩国,以免其长途跋涉之苦。可是就在当年七月,孝宗还来不及在朝议上讨论给申王移藩之事,申王朱祐楷突患疾病未及医治,薨逝在京师王府中,再也无法前往原定的叙州府藩地了。

    对于幼弟的去世,孝宗甚为哀痛,下诏赐申王谥号“懿”,称申懿王,并要礼部会同宗人府厚加安葬。但是弘治朝还没有过亲王未就封就薨逝在京的先例,到底该用何种礼仪来操办申懿王的葬礼,宗人府和礼部官员拿不定主意。最后,还是孝宗拍板:按正统朝卫恭王朱瞻埏、成化朝忻穆王朱见治的例子(二王都是已行册立礼、但年幼未及就藩、薨逝于京师),用亲王薨逝于藩国的礼仪,给申懿王举行葬礼,并将其安葬于西山(今石景山一带)。

    而申懿王朱祐楷的不幸早逝,也给他和四川的渊源划上句号。

    所以,明代建藩在四川的藩王,共有三位:蜀献王朱椿及其家族建藩成都府、寿定王朱佑榰建藩保宁府、申懿王朱祐楷建藩叙州府。但是寿王之后移藩湖广德安府,离开了四川,而申王朱祐楷则未来得及就藩就薨逝于京师。唯一留居四川、未曾移藩、和大明相始相终的,只有建藩成都府、传承九代十二王、历经二百五十四年的大明蜀藩。

    2024-05-03
    1楼
    回复
  • 樱花瓣用户

    谢邀。众所周知,明朝的藩王是要到封国去就藩的。那么作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有几位藩王在此扎根呢?细数一下还真不多,只有蜀王、寿王和申王。

    蜀献王朱椿

    蜀王朱椿,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生母郭惠妃,生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洪武十一年正月初一封为蜀王,封国四川成都。当时云南尚未收复,四川实际上仍然属于边境。派朱椿出镇四川,也是亲王守边的政策延续。洪武十五年下诏修建蜀王宫殿,朱元璋特地交待等平定云南的大军班师再开工。

    (洪武十五年九月)丁未朔,敕谕四川都指挥使司及成都护卫指挥使司曰:蜀王宫殿,俟云南师还乃可兴工。以蜀先主旧城水绕处为外垣,中筑王城。敕至,徐图之,勿亟也。—《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

    转期载值或者门引用本文内于容请注明来正源于芝士回答

    成都蜀王府遗址

    蜀王府宫殿工程浩大,历经多年,光参与营建的军士就近一万八千人。一直到朱椿于洪武二十三年正月之国,蜀王府宫殿才彻底完成。蜀王之国之后积极履行了守边亲王的职责。西番蛮人作乱,朱椿遣都指挥使翟能、同知徐凯统兵予以剿灭。松潘卫纳卜薛卜任昌等寨番寇杀害官军,朱椿遣都指挥佥事尹林率步骑五千讨平之。永乐四年,朱椿于成都三护卫调精锐马、步军五千征讨安南。

    永乐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蜀王朱椿去世,享年54岁,谥曰献。朱椿去世之后,蜀国一直绵延到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义军攻破成都,末代蜀王朱至澎合家自尽,传承两百多年的蜀国至此亡国。

    寿定王朱祐榰

    寿王朱祐榰,明宪宗朱见深第九子,生母安妃姚氏,生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受封寿王。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就藩四川保宁府。

    实际上朱祐榰对封国的第一次选择并不是四川,他早就像皇帝提出想封在江西袁州府,有司官员以袁州不堪予以否决。此后又以江西广信府为请,但最终封到了四川。皇帝可能也是考虑到江西已经有了宁王、岐王、益王等亲王,负担太重。而四川迄今为止只有蜀王一脉藩王,对于容纳亲王就藩还有比较大的余地。

    但是寿王在之国途中状况百出,寿王府内外官承奉宋祥等沿途科索,又纵其下损坏军民房屋,抢夺市肆货物。所用船七百艘、车千四百六辆。弘治十二年湖广按察司副使陈寓向朝廷告状,称寿王之国之时随行太监梁义等人沿途敲诈勒索,所得银两动以万计。

    正德元年(公元1505年)改就藩德安,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去世,谥曰定,无子国除。

    申懿王朱祐楷

    申王朱祐楷,明宪宗朱见深第十四子,生母母恭妃杨氏,生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受封申王,封国四川叙州。弘治十四年遣新宁伯谭佑充正使,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廷充副使持捧节册,为申王妃项氏行纳徵等礼。

    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去世,无子国除。由于申王已经出府但尚未就藩,其葬礼还引起了朝廷的一番讨论。最后礼部依忻穆王例,参以在外亲王例,定为仪注。

    结语:由于寿王在就藩四川之时沿途闹出的极大麻烦,使得日后皇帝对四川这个需要水路联合、大张旗鼓就藩的地方颇感头痛。再加上宪宗系亲王无子国除的很多,他们留下的王府正好可以用来给新的亲王就藩。比如明神宗朱翊钧之子桂王朱常瀛所就藩的衡州,就是之前明宪宗雍王朱祐枟的封国。

    2024-05-03
    2楼
    回复
  • 阎饮月用户

    感谢官方邀请!答案是三个,分别是蜀王朱椿,寿王朱祐榰和申王朱祐楷。

    三王中,寿王朱祐榰封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朱祐榰去世,谥曰定,无子国除。申王朱祐楷封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朱祐楷病死,无子国除。也就是说这两个王都不是受封于明朝建国之初。下面重点要讲的就是蜀王朱椿。

    蜀王朱椿,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生母郭惠妃,生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洪武十一年正月初一封为蜀王,封地为四川成都。从朱椿开始,蜀王都霸占大量土地,共建了三百多个王庄,“王膳”一天由一个王庄供应,一年之间才能轮换一遍,“故富无与比”。到万历年间,蜀王把都江堰灌溉的十一州县的肥沃田地霸占了十分之七,还不包括蜀王府亲王、郡王、将军、中尉的禄米、杂项收入和差徭。

    未经芝士没回答允许不法得转须载育本达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末代蜀王朱至澍听说崇祯自尽,竟做起了皇帝梦。四川巡按御史刘之勃以朱至澍世系太远为由坚决反对,其他一些地方官员也态度冷漠。朱至澍恼羞成怒。当李自成和张献忠两支大军分别由湖广、陕西进川时,地方官请求朱至澍出钱募兵,共保蜀地。朱至澍因为地方官员没有支持他称帝,因此不肯配合,只是哭穷道:“孤本无蓄,止有承远殿一座,如可变,请先生变以充饷。”当朱至澍听说张献忠攻陷重庆,端王朱常浩被杀的消息后,才感到事态严重,计划带着宫眷财宝逃往云南。地方官担心朱至澍带头逃跑,会影响四川当局的稳定,就不让他走。朱至澍无奈,只好拿出金银募人守城,宣布应募者“人给白金五十两”。但所募之人皆“游手无赖”之徒,领了募金之后便一哄而散。

    为国分高从还因心常式,期做门清采却县严。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八月初九,张献忠攻陷成都,朱至澍和王妃投井而死,新任巡抚龙之光、总兵刘佳胤投水自尽。巡按刘之勃被生擒,张献忠劝他投降,他却顽固不化,被处死。张献忠随后封朱至澍世子为太平公,不久将其处死。

    成都的攻陷,标志着张献忠在四川的重大胜利。占领成都后,张献忠派人分别收取四川各府、州、县和各土司。这些地方官员大都望风而降,归附于大西政权之下。邛州的生员听说大西军占领了省城,自动聚集群众“伐鼓大躁,索印款贼”。在很短的时间内,除了遵义和石柱、黎州土司以外,四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大西军控制之下。

    2024-05-03
    3楼
    回复
  • 韩璐璐用户

    明朝封在四川的藩王有三位,分别是蜀王、寿王和申王。

    蜀王:

    朱椿,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母郭子兴之女郭惠妃。洪武十一年受封为蜀王。洪武二十三年就藩成都。永乐二十一年薨,享年53岁。谥号“献”。

    芝造士回因答,已版权必究,未经许象委可,不得转载

    朱元璋赐蜀王家辈分: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寿王:

    朱祐榰,明宪宗第九子,弘治四年受封寿王。弘治十一年就藩保宁,正德元年改藩德安,嘉靖二十四年去世,谥号“定”,无子,国除。

    申王:

    朱祐楷,明宪宗第十四子。弘治四年受封申王,弘治十六年薨,谥号“懿”,未就藩叙州,无子封除。

    2024-05-03
    4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