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时期,晋国为何会乱?

晋献公时期,晋国为何会乱?
晋献公是雄才霸略的一代英主。他死后晋国的一度内乱,源于他废长立幼,偏偏又天不假年,没有等到自己中意的幼子长大接班,就先死去了。国无长君,故有大乱。春秋时期,历代国君除却继位的新君外,其余没有国君继承权的旁支后裔,即所谓“公室、公族”,出任大夫、卿等职务,也是辅佐君主的重要臣僚。而出身公室的晋武公,历经数十年战争,杀死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三任晋国国君,得到周王室认可,成为正式的晋国君主,完成了其祖父曲沃桓叔、其父曲沃庄伯的未竟之志。在夺取政权后,为防止他人效仿,杜绝后患,晋武公更将居于翼城的原晋国公族后裔尽数诛灭,以尸山血海铺就了自己子孙的君权之路。晋武公死后,其子晋献公即位,此时晋国公族,只剩下曲沃桓叔、曲沃庄公、晋武公这三代的旁系子孙,即所谓“桓庄之族”,晋献公即位八年,羽翼丰满后,突然发难,将他们尽数诛杀,从此彻底废除了公族大夫制度,改为起用其他异姓人才,如士蒍、荀息、里克等人,为卿、大夫。这在当时春秋各国,属于一次与众不同的人才制度变革。在其他国家几乎都仰赖公族执政,任人唯亲时,晋国率先实现任人唯贤,得以广纳天下才智,国力日盛。晋献公(姬诡诸)晋献公废长立幼,逼死太子申生,并导致了他死后诸公子争位多年,还遭致秦国多次干预,延缓了晋国图霸的时间,一直被批评为老年昏聩的大昏招,实则不然。能如晋献公这般,以英雄事迹写进史书的古人,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笨蛋。后人从事后诸葛亮角度,眼里公认的昏招,要么是根本没有更好的选择,要么则是当事人另有考虑。当晋献公八年,诛灭公室亲族,开始图谋霸业之时,太子申生已经成年,而且多次领兵出征获胜,在朝野素有贤名,在朝臣中威望甚高。这样一个太子,已经成为国家上下一致公认的第二权力中心,和晋献公这样的雄略之君正是水火不容。他们的父子感情早已稀薄,在权力的天平上更无足轻重。晋国太子:申生所以晋献公十二年,骊姬刚刚生下幼子奚齐的同年,晋献公就让申生、重耳、夷吾这三个成年儿子分别居外,申生驻守曲沃,重耳驻守蒲邑,夷吾驻守屈邑,表面上是委以重任,实际上已经无形中否定了申生的继承人资格。强干弱枝,弱公族剪枝叶,防止今后再有”曲沃代翼“这样的本末倒置之事,让国家陷入诸公子的争位困扰与内耗,这是晋武公、晋献公这两代英主不惜杀戮亲族、血流成河、也要坚持到底的既定国策。因此晋献公此时便已动了杀机,只怕也有类似”郑伯克段于鄢”的考虑。短暂的”一国三公“局面,只是晋献公希望引诱这几个儿子因为不能继承国家不满,而主动起兵谋反,最好再拉上几个亲近他们的大夫、卿士一起参与,便可在有生之年,一劳永逸地将他们尽数铲除,为幼子奚齐将来顺利即位,铺平道路。而晋献公选定了幼子奚齐作为继承人,也不仅仅是出于对他生母骊姬的宠爱,而更多是基于等到奚齐长大成人、自己年纪也行将就木,不至于再发生父子争权之事的考虑。此时晋献公的心理,早已昭然若揭,当时亦有许多明眼人看得分明,包括他的心腹士蔿、里克等重臣。晋国国君夫人:骊姬晋献公二十一年,太子申生被逼自杀,晋献公二十二年,出兵讨伐蒲邑,重耳逃亡翟国,次年,屈邑失守,夷吾也逃亡梁国了。也就在重耳逃亡的同一年,晋献公完成“假道伐虢”大计,吞灭了虢国这个从周平王、周携王”两王并立“时起,就和晋国敌对百年的劲敌,令国家疆土扩张近一倍,从此晋国全据河东,有”表里山河“之势,观其整场战争才略智谋,又哪里像一个年老昏聩、耽于女色之人呢?晋献公最大的失策,在于没料到自己会死那么早,仅仅灭掉虢国四年之后,就遗憾寿终了。而此时奚齐年仅十四岁,骊姬妹妹生下的悼子更只有一岁。国无长君,重耳、夷吾这两个成年公子逃亡在外,诸大臣人心不宁。年老的晋献公与骊姬晋献公将新君奚齐托付给大臣荀息,而昔日支持太子申生、痛恨骊姬母子的大臣里克,联合三公子余党发难。荀息虽然忠直,却是一届文臣,不及里克久经沙场,军中旧部众多,一呼百应。最终,里克连杀奚齐、悼子,逼死荀息,拥立夷吾为新君,是为晋惠公。然而里克连弑两君、总揽大权,亦遭晋惠公忌惮,不免于死。晋惠公:姬夷吾事实上,晋献公就与后来和他同样谥号的秦献公一样,都是被过于出色的儿子(晋文公、秦孝公)掩盖了自己功名的一代雄主。晋国在春秋时期百年霸业真正的奠基者,并非名列”春秋五霸“的晋文公,而正是史书中那个被掩袖工谗,狐媚惑主的骊姬所迷惑,听其谗言,杀害子嗣的年老”昏君“。——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回复
  • 孙宸用户

    晋献公是雄才霸略的一代英主。他死后晋国的一度内乱,源于他废长立幼,偏偏又天不假年,没有等到自己中意的幼子长大接班,就先死去了。国无长君,故有大乱。

    春秋时期,历代国君除却继位的新君外,其余没有国君继承权的旁支后裔,即所谓“公室、公族”,出任大夫、卿等职务,也是辅佐君主的重要臣僚。

    而出身公室的晋武公,历经数十年战争,杀死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三任晋国国君,得到周王室认可,成为正式的晋国君主,完成了其祖父曲沃桓叔、其父曲沃庄伯的未竟之志。在夺取政权后,为防止他人效仿,杜绝后患,晋武公更将居于翼城的原晋国公族后裔尽数诛灭,以尸山血海铺就了自己子孙的君权之路。

    芝士易回答,版权必深究导,委未经许展可,不得转载

    晋武公死后,其子晋献公即位,此时晋国公族,只剩下曲沃桓叔、曲沃庄公、晋武公这三代的旁系子孙,即所谓“桓庄之族”,晋献公即位八年,羽翼丰满后,突然发难,将他们尽数诛杀,从此彻底废除了公族大夫制度,改为起用其他异姓人才,如士蒍、荀息、里克等人,为卿、大夫。这在当时春秋各国,属于一次与众不同的人才制度变革。在其他国家几乎都仰赖公族执政,任人唯亲时,晋国率先实现任人唯贤,得以广纳天下才智,国力日盛。

    晋献公(姬诡诸)

    晋献公废长立幼,逼死太子申生,并导致了他死后诸公子争位多年,还遭致秦国多次干预,延缓了晋国图霸的时间,一直被批评为老年昏聩的大昏招,实则不然。能如晋献公这般,以英雄事迹写进史书的古人,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笨蛋。后人从事后诸葛亮角度,眼里公认的昏招,要么是根本没有更好的选择,要么则是当事人另有考虑。

    当晋献公八年,诛灭公室亲族,开始图谋霸业之时,太子申生已经成年,而且多次领兵出征获胜,在朝野素有贤名,在朝臣中威望甚高。这样一个太子,已经成为国家上下一致公认的第二权力中心,和晋献公这样的雄略之君正是水火不容。他们的父子感情早已稀薄,在权力的天平上更无足轻重。

    晋国太子:申生

    所以晋献公十二年,骊姬刚刚生下幼子奚齐的同年,晋献公就让申生、重耳、夷吾这三个成年儿子分别居外,申生驻守曲沃,重耳驻守蒲邑,夷吾驻守屈邑,表面上是委以重任,实际上已经无形中否定了申生的继承人资格。

    下理起性外正质建直及老争打织派。

    强干弱枝,弱公族剪枝叶,防止今后再有”曲沃代翼“这样的本末倒置之事,让国家陷入诸公子的争位困扰与内耗,这是晋武公、晋献公这两代英主不惜杀戮亲族、血流成河、也要坚持到底的既定国策。因此晋献公此时便已动了杀机,只怕也有类似”郑伯克段于鄢”的考虑。

    短暂的”一国三公“局面,只是晋献公希望引诱这几个儿子因为不能继承国家不满,而主动起兵谋反,最好再拉上几个亲近他们的大夫、卿士一起参与,便可在有生之年,一劳永逸地将他们尽数铲除,为幼子奚齐将来顺利即位,铺平道路。

    不等自起前四平或命建设山别转声华众技严。

    而晋献公选定了幼子奚齐作为继承人,也不仅仅是出于对他生母骊姬的宠爱,而更多是基于等到奚齐长大成人、自己年纪也行将就木,不至于再发生父子争权之事的考虑。此时晋献公的心理,早已昭然若揭,当时亦有许多明眼人看得分明,包括他的心腹士蔿、里克等重臣。

    晋国国君夫人:骊姬

    晋献公二十一年,太子申生被逼自杀,晋献公二十二年,出兵讨伐蒲邑,重耳逃亡翟国,次年,屈邑失守,夷吾也逃亡梁国了。也就在重耳逃亡的同一年,晋献公完成“假道伐虢”大计,吞灭了虢国这个从周平王、周携王”两王并立“时起,就和晋国敌对百年的劲敌,令国家疆土扩张近一倍,从此晋国全据河东,有”表里山河“之势,观其整场战争才略智谋,又哪里像一个年老昏聩、耽于女色之人呢?

    晋献公最大的失策,在于没料到自己会死那么早,仅仅灭掉虢国四年之后,就遗憾寿终了。而此时奚齐年仅十四岁,骊姬妹妹生下的悼子更只有一岁。国无长君,重耳、夷吾这两个成年公子逃亡在外,诸大臣人心不宁。

    年老的晋献公与骊姬

    晋献公将新君奚齐托付给大臣荀息,而昔日支持太子申生、痛恨骊姬母子的大臣里克,联合三公子余党发难。荀息虽然忠直,却是一届文臣,不及里克久经沙场,军中旧部众多,一呼百应。最终,里克连杀奚齐、悼子,逼死荀息,拥立夷吾为新君,是为晋惠公。然而里克连弑两君、总揽大权,亦遭晋惠公忌惮,不免于死。

    晋惠公:姬夷吾

    事实上,晋献公就与后来和他同样谥号的秦献公一样,都是被过于出色的儿子(晋文公、秦孝公)掩盖了自己功名的一代雄主。晋国在春秋时期百年霸业真正的奠基者,并非名列”春秋五霸“的晋文公,而正是史书中那个被掩袖工谗,狐媚惑主的骊姬所迷惑,听其谗言,杀害子嗣的年老”昏君“。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2025-01-23
    1楼
    回复
  • 黄艳红用户

    其实在《左传》桓公十八年辛伯的进谏中就可以说明当时为什么发生混乱:“‘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在晋献公这里,就是匹嫡,也就是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出了问题。事实上,中国历史两千多年以来,因继承人问题而引发混乱的不计其数,比如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相继做了国君,相互斗争,搞得齐国霸权旁落。又比如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和公子扶苏的争权,最著名的莫过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当然,有的混乱被控制住了,有的就没有,并由此引发了国家的剧变。像晋献公这样的就是没控制住的。

    其实晋献公是一雄才大略的君主,晋国在他的率领下,“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最著名的是假虞灭虢,控制了关中通往关东的通道地区。与此同时,晋献公还诛杀群公子,削弱公族的力量,防止小宗颠覆大宗的历史再次出现,巩固了国君的权力。但就是在这种蓬勃向上的形式下,献公偏偏得了一个宠姬,即骊姬。

    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君,因而就对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百般排挤。太子申生的自杀,公子重耳、夷吾等人的出奔,实际上都是夺嫡斗争中派系斗争的结果。所以晋献公这个英明一世的雄主,晚年因为没能安排好继承人的问题,导致夺嫡斗争激烈化,因而也导致晋国出现内乱,这行内乱直到文公重新上台后方才彻底平息。

    未常经芝士回答允许或阶不规得转载本快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顺便说一句,骊姬之乱对晋国政治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这次动乱之后,献公规定除了世子以外,其他的公子必须出居他国,这直接导致了晋无公族,没有了公族的平衡,晋国的卿族势力迅速扩张,并且在长时期内威胁到了国君的统治,晋国出现了两次卿族诛杀国君的现象,就是卿族势力太大所致,最终的三家分晋,亦是卿族势力过剩的结果。

    主学因看第战造口权确办响般。

    2025-01-23
    2楼
    回复
  • 慈元卓用户

    说明:本文涉及的史实,《左传》、《史记》的记载同《国语》多有冲突。《国语》所载虽然貌似详尽,但疏漏抵牾之处实多,故本文的讲述以《左传》和《史记》为准,不从《国语》。

    版七权归芝士约回答网站反或光原作经者所有

    1 祸起萧墙

    体天日但质没立特处光什打万,至米织备格。

    公元前656年的一天,晋国太子申生从自己镇守的重镇曲沃来到国都绛邑。他这一趟风尘仆仆地入都,只为了向君父晋献公奉上一樽祭酒和一块胙肉。

    不后部只解很队治认转,温算县照。

    就在前不之久,他收到了来自绛邑的传话:晋献公在夜里梦到了自己的亡妻,也就是太子申生的生母齐姜。

    百感交集的晋献公让太子赶紧在曲沃的齐姜庙举行一场祭祀,以便令逝者安息,生者宽慰。

    母亲去世多年,父亲晋献公却还是未能忘情,以致思念成梦,这大概让远在曲沃,不能朝夕承欢的申生非常感动。

    于是在祭过亡母之后,他亲自将祭酒和胙肉送来绛邑,希望自己的父亲晋献公能够饮福受胙,沾享神灵赐予的福泽。

    他来得不巧,献公带着随从出城打猎去了,于是祭酒和胙肉便摆在了宫里。两天以后,献公回来,宰夫向他献上太子送来的胙肉。

    既然是祭过神灵的供品,享用之前,须得答谢神灵的恩赐。于是献公照例斟满一杯祭酒,酹之于地。就在这时,奇怪的事情却发生了:被祭酒浸湿的地面居然隆了起来!

    眼前的怪象让晋献公的心里生出了一丝寒意:莫不是这酒肉有问题?于是他割下一块胙肉扔给狗吃,狗竟然死了。

    “肉里有毒?不,父子君臣之间,像这样的猜测可不能随便说出口。”于是献公再命令身边的宦官尝一尝胙肉,结果他和那条狗一样,抽搐之后,很快就变成了一具冰凉的尸体。

    是了,酒肉的确是下过毒的。但究竟是谁阴谋对自己下手呢?酒肉既然是太子送来的,当然他脱不了嫌疑。但这酒肉在宫里摆了整整两天,也难保没有旁人从中作祟。

    究竟是申生想要弒君自立,还是有小人企图挑拨太子与国君的关系呢?

    晋献公陷入沉思。

    就在这时,原本在一旁默不作声的宠妃骊姬却“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太子的心可真狠吶,竟然阴谋弒君!国君年已垂暮,将来大位自然归于太子,他却居然连这点儿时间都等不急了吗?”

    骊姬越说越激动:“太子之所以铤而走险,不过因为妾身和儿子奚齐罢了。国君此前私下对臣妾说要废黜太子,另立奚齐,我还苦苦地劝阻您使不得!使不得!现在想想,真是后悔不迭。既然太子已将我母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妾身愿意带着儿子到他国避难,或者一死了之,否则将来必为太子所鱼肉矣!”

    虽然涕泗纵横的骊姬情绪如此激动,表情如此夸张,一口咬定鸩酒毒肉就是太子做了手脚,但献公并未马上表态:

    没见识的女人,听风就说雨!虽说自己更换太子的想法已经有些年头了,朝中大臣也私下里有过议论。但多年以来,太子申生对自己依然恭敬、忠诚,在没有特殊刺激的情况下他没道理铤而走险。

    退一步说,即便主谋真是太子,现在嚷嚷出去更会坏事。因为太子担任下军统帅已有五年,故吏亲随遍布军营。一旦逼迫他发兵反叛,晋国随时可能陷入大规模的内战!该怎么办呢……

    就在晋献公为这桩疑案的真相陷入痛苦和思索的时候,得到风声的太子申生却已然悟出了事情的原委始末:真正要陷害自己的人必是骊姬。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实在太过天真了。自从十六年前得到了骊姬,国君与她情好日密,又哪里还会梦到自己的亡母齐姜?

    一定是骊姬假传口谕,阴谋下毒,目的就是扳倒自己,让她的儿子奚齐坐上太子的位置。事已至此,不能再滞留绛邑了,得赶紧走!

    想到这儿,惊恐万状的申生仓皇逃离了国都,星夜兼程,奔新城曲沃而去。

    不幸的是,正是太子避祸曲沃的仓皇举动让晋献公坐实了心中的猜测——如果你襟怀坦荡,为什么要逃跑?难道不是做贼心虚吗?

    晋献公再也无法压抑心中的怒火了。子不教,师之过!他当即下令处死了太子申生的师傅杜原款。

    老师已经人头落地,太子又该何以自处?旁人劝他说:

    “下毒的人肯定是骊姬,太子何不上书国君,辩诬自白?”

    申生苦笑道:“国君垂垂老矣,片刻都离不开骊姬。没有她,国君食不甘味,寝不安枕。我上书自辨,揭穿骊姬,国君只当我是诬陷塞责,会对我更加恼怒。”

    “那何不出亡他国?您的胞妹不正是秦公的正室夫人吗?”

    “无君无父,心如蛇蝎。我背负这一身污名,秦君又岂能容我?事到如今,唯有一死!”

    十二月戊申,太子申生在新城自杀了。

    2 冤屈的骊姬

    后世不知有多少人在读到“骊姬之乱”这段历史记载的时候扼腕叹息,痛骂骊姬蛇蝎妖妇,牝鸡乱政;同情申生忠而被谤,含冤以死。

    但我却觉得,冤屈于当时的人是申生,冤屈于后世的人是骊姬。因为很少有人从这段历史记载中读出骊姬的无可奈何。

    《史记·晋世家》说:

    (公元前658年)献公私谓骊姬曰:“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骊姬泣曰:“太子之立,诸侯皆已知之,而数将兵,百姓附之,奈何以贱妾之故废适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杀也。”骊姬详誉太子,而阴令人谮恶太子,而欲立其子。

    ——《史记·晋世家》

    早在公元前665年骊姬刚刚为晋献公诞下幼子奚齐的时候,晋献公就在私底下琢磨着换太子了。

    但直到公元前658年他向骊姬坦露要废黜申生,另立奚齐的想法之前,整整7年的时间里,《左传》和《史记》中并未记载骊姬曾经主动冒犯过太子申生。

    事实上,这7年当中太子不但没有遭到打压,手中的权力反而越来越重:

    公元前665年,晋献公命太子镇守宗邑曲沃:太子由此开始独当一面;

    公元前661年,晋军由一军扩编为上、下两军,太子被任命为下军统帅:晋国一半的军事指挥权从此交到了太子手中;

    公元前660年,太子统军出征东山,晋献公赐他偏衣、金玦:偏衣也就是衣服上一半的样式与国君相同,意味着“分国君之半”。金玦则象征着兵权。拿到这两样东西,太子已是名副其实的晋国二当家。

    真正促使骊姬对太子下毒手的,应该是晋献公向她说的那番“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的话。

    通常的理解,晋献公向骊姬表明自己有意扶立奚齐一定极大地刺激了骊姬的政治野心,于是在献公的鼓励下她开始肆无忌惮地清除异己,打击太子和诸公子的势力,以保证自己的儿子奚齐能够顺利继位。

    甚至连《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可能都有这样的意思,因此他才会在骊姬回答献公的这番说话之后加上“骊姬详誉太子,而阴令人谮恶太子,而欲立其子”的评论。

    司马迁的这番评论似乎并不准确,因为骊姬并非假装称赞太子,她对晋献公说出的确是实情:

    到晋献公十九年(即公元前658年)的时候,申生已经做了多年的太子。他不但坐拥曲沃这个历代晋君宗庙所在的大城市,同时还指挥着晋国一半的军事力量,多次统军出征,立下汗马功劳。

    另外我们不该忘记的是:强邻秦国的国君秦穆公就是申生的妹夫,一旦发生夺嫡之争,秦国很可能成为申生的奥援。

    让时年12岁的少子奚齐取代太子申生的位置,无异于以兔搏虎,自寻死路。

    就算申生暂时屈从于晋献公的压力,让出了太子的位置。但是灯枯油尽的晋献公能保得了奚齐几时呢?

    一旦献公撒手人寰,申生就会像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那样举起战刀将少弟奚齐逐下国君的宝座。即或他不情愿,那些巴望着跟太子鸡犬升天的故吏亲信也会强行把主子加上龙座的。

    后来的事实也正是如此: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薨逝,他尸骨未寒,申生的部下里克就急不可耐地在献公的丧礼上发动政变,杀死了奚齐。连晋献公精心挑选的顾命大臣荀息也没能从太子党的屠刀下救回奚齐的性命。

    此时申生已死去5年了,他的党羽尚且如此强大,如果他活着呢?不堪想象。

    所以当骊姬跟晋献公说“太子申生势力太大,国君您一定要行废立之事的话,我宁肯自杀”的时候,她哭了。

    她的眼泪不是做戏,而是真害怕。

    更换太子,意味着晋献公把骊姬母子和申生放到了你死我活的竞技场上,骊姬不先杀死申生,将来一定会死在申生的手里。

    投毒嫁祸,骊姬也是为了自保,她没得选择。

    骊姬投毒,申生自杀,晋国从此开启了一段长达20年的动荡历史。但这段历史的起源却不该从骊姬的投毒算起,这个无奈的弱女子不该也负担不起这么沉重的历史责任。

    真正要为晋国乱局负责的人是晋献公,祸乱的种子他老早就埋下了。

    2025-01-23
    3楼
    回复
  • 李传港用户

    其实很简单:晋献公指定的继承人年纪太小,相比在国外的2个兄弟,无法掌控政局,导致君权小、卿权大。

    国君年纪小,相比握有军权老谋深算的六卿,毫无杀伤力,就是砧板的肉只有挨宰的份。

    国君年纪小,母家在晋国又没有实力。这就是为什么晋国奚齐被杀的原因。

    未经芝被士回答允许不给得转载本文内进千容,否则将视为员侵权

    2025-01-23
    4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