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中的古绝、律绝和拗绝有什么区别?

绝句中的古绝、律绝和拗绝有什么区别?
要区分清楚古绝、律绝和拗绝,首先要了解绝句的形成过程。一、绝句的形成过程1、绝句起源于民间歌谣文学的形式,大多是人民所创造,然后文人加工而成的。汉武帝时,朝廷设立了乐府这一音乐机关,采集了大量民歌,其中就有五言四句的入乐歌谣。汉魏以来,五言四句的歌谣越来越多,特别是晋宋之际,乐府机关采集了大量的吴歌和西曲,它们的基本形式就是五言四句,当时文人模仿这种形式写的诗也颇为盛行。不过,七言四句的诗歌则较少。2、绝句得名于联句最早的联句诗是汉武帝与其臣子共作的《柏梁台诗》,其方式是每人各写一句七言诗,每一句押韵,合成一篇,但此诗或是伪作。到晋代时,贾充和他的妻子李夫人联句,则是每人各写五言二句,后陶渊明与郗愔、郗循联句,发展为每人各作五言四句。到南北朝时,每人各作五言四句的联句方式已经非常盛行。当时诗人们认为:有两个人以上同作一诗,一人先作四句,其它人每人续四句,如此蝉联而不,成为一篇,就是连句或联句;但如果一人先作了四句,别人续不下去,那么,仅存的四句被称为断句或绝句了。这就是绝句一词的由来。不过在唐以前,联句方式只限于五言诗,也只有部分五言四句的诗才被称为绝句,唐时,才将七言四句的诗也收做绝句。七言绝句得名于五言绝句。五言绝句虽然与五言四句的乐府歌谣不同,但两者在形式上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来源于联句的五言绝句在后来渐渐与五言四句的歌谣混同起来,南朝梁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中,就将产生于汉代的五言四句歌谣题为《古绝句》,汉时,五言四句的联句都还没出现。古绝句四首(其四):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3、律体绝句的形成自齐梁以来,诗歌逐渐律化,绝句这种诗歌形式,也随之一起律化,到盛唐时,律诗的形式成熟,绝句受律诗的影响,大多数也遵循了平仄粘对的格律规则,形成了今天最常见的律绝。二、古绝、律绝和拗绝从绝句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绝句的出现早于格律,所以,绝句刚开始是不符合格律规则的,根据是否符合格律规则,绝句可分为古绝、律绝、拗绝。1、古绝前面说到,绝句在古人还没有发现平仄格律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就算是平仄格律一已经定型的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写绝句不遵循格律规则,而这些不遵循格律规则的绝句,就叫做古绝。比如,柳宗元的经典名篇《江雪》,就是篇古绝。千山鸟飞绝,(仄平仄平仄)万径人踪灭。(仄仄平平仄)孤舟蓑笠翁,(平平平仄平)独钓寒江雪。(仄仄平平仄)全诗不合格律,而且押的是仄声韵,这就是一首古绝。柳宗元是中唐时期诗人,此时平仄格律已经定型,而柳宗元仍写古绝,说明古绝这种形式没有随着律绝的出现而被抛弃。古绝的特点就是,全诗平仄没有规律,也就是不遵循平仄格律,古绝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但不能平仄通押,也就一首诗中要么押平声韵,要么押仄声韵。2、律绝律绝就是格律化了的绝句,平仄必须严格遵守格律的规则,具体就是:1)句内平仄相间;2)联内平仄相对;3)联间平仄相粘;4)押平声韵。例:刘方平《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平平仄仄仄平平)金屋无人见泪痕。(平仄平平仄仄平)寂寞空庭春欲晚,(仄仄平平平仄仄)梨花满地不开门。(平平仄仄仄平平)刘方平的这首《春怨》,除第二句的第一字由仄变平外(这是完全允许的),简直是一首平仄完美的平起入韵式七言绝句。3、拗绝拗绝是古绝到律绝之间的过渡形态,就是已经律化,但还没有完全符合格律的规则的绝句。拗绝大概分为两种:一是由部分未律化的句子和部分已经律化的句子组成的绝句;二是全部由已经律化的句子组成,但句子间的组合要么失粘要么失对。举例说明: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仄仄仄仄仄)驱车登古原。(平平平仄平)夕阳无限好,(仄平平仄仄)只是近黄昏。(仄仄仄平平)李商隐的这首《登乐游原》,第一句五个平声,显然不是律句,后面三句都是律句。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平平平仄仄)妾住在横塘。(仄仄仄平平)停船暂借问,(平平仄仄仄)或恐是同乡。(仄仄仄平平)崔颢的这首《长干行》,四句都是非常标准的律句,但第二句跟第三句失粘,所以也还是一首拗绝。综上,在绝句中,完全不遵守格律的绝句叫古绝,部分使用律句或虽然全部使用律句但失粘失对的叫拗绝,完全遵守格律的叫律绝。

回复
  • 昌麟枝用户

    要区分清楚古绝、律绝和拗绝,首先要了解绝句的形成过程。

    一、绝句的形成过程

    1、绝句起源于民间歌谣

    文学的形式,大多是人民所创造,然后文人加工而成的。

    版权归芝专士回答点号非网站易或原作者所有

    汉武帝时,朝廷设立了乐府这一音乐机关,采集了大量民歌,其中就有五言四句的入乐歌谣。汉魏以来,五言四句的歌谣越来越多,特别是晋宋之际,乐府机关采集了大量的吴歌和西曲,它们的基本形式就是五言四句,当时文人模仿这种形式写的诗也颇为盛行。不过,七言四句的诗歌则较少。

    2、绝句得名于联句

    最早的联句诗是汉武帝与其臣子共作的《柏梁台诗》,其方式是每人各写一句七言诗,每一句押韵,合成一篇,但此诗或是伪作。到晋代时,贾充和他的妻子李夫人联句,则是每人各写五言二句,后陶渊明与郗愔、郗循联句,发展为每人各作五言四句。到南北朝时,每人各作五言四句的联句方式已经非常盛行。

    当时诗人们认为:有两个人以上同作一诗,一人先作四句,其它人每人续四句,如此蝉联而不,成为一篇,就是连句或联句;但如果一人先作了四句,别人续不下去,那么,仅存的四句被称为断句或绝句了。这就是绝句一词的由来。

    不过在唐以前,联句方式只限于五言诗,也只有部分五言四句的诗才被称为绝句,唐时,才将七言四句的诗也收做绝句。七言绝句得名于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虽然与五言四句的乐府歌谣不同,但两者在形式上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来源于联句的五言绝句在后来渐渐与五言四句的歌谣混同起来,南朝梁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中,就将产生于汉代的五言四句歌谣题为《古绝句》,汉时,五言四句的联句都还没出现。

    是动学得合入必南给,海争具目空需律影众。

    古绝句四首(其四):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

    3、律体绝句的形成

    自齐梁以来,诗歌逐渐律化,绝句这种诗歌形式,也随之一起律化,到盛唐时,律诗的形式成熟,绝句受律诗的影响,大多数也遵循了平仄粘对的格律规则,形成了今天最常见的律绝。

    出动三进里性社,间线较队目除江。

    二、古绝、律绝和拗绝

    从绝句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绝句的出现早于格律,所以,绝句刚开始是不符合格律规则的,根据是否符合格律规则,绝句可分为古绝、律绝、拗绝。

    1、古绝

    前面说到,绝句在古人还没有发现平仄格律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就算是平仄格律一已经定型的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写绝句不遵循格律规则,而这些不遵循格律规则的绝句,就叫做古绝。

    比如,柳宗元的经典名篇《江雪》,就是篇古绝。

    千山鸟飞绝,(仄平仄平仄)

    万径人踪灭。(仄仄平平仄)

    孤舟蓑笠翁,(平平平仄平)

    独钓寒江雪。(仄仄平平仄)

    全诗不合格律,而且押的是仄声韵,这就是一首古绝。柳宗元是中唐时期诗人,此时平仄格律已经定型,而柳宗元仍写古绝,说明古绝这种形式没有随着律绝的出现而被抛弃。

    古绝的特点就是,全诗平仄没有规律,也就是不遵循平仄格律,古绝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但不能平仄通押,也就一首诗中要么押平声韵,要么押仄声韵。

    2、律绝

    律绝就是格律化了的绝句,平仄必须严格遵守格律的规则,具体就是:1)句内平仄相间;2)联内平仄相对;3)联间平仄相粘;4)押平声韵。

    例:刘方平《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平平仄仄仄平平)

    金屋无人见泪痕。(平仄平平仄仄平)

    寂寞空庭春欲晚,(仄仄平平平仄仄)

    梨花满地不开门。(平平仄仄仄平平)

    刘方平的这首《春怨》,除第二句的第一字由仄变平外(这是完全允许的),简直是一首平仄完美的平起入韵式七言绝句。

    3、拗绝

    拗绝是古绝到律绝之间的过渡形态,就是已经律化,但还没有完全符合格律的规则的绝句。

    拗绝大概分为两种:一是由部分未律化的句子和部分已经律化的句子组成的绝句;二是全部由已经律化的句子组成,但句子间的组合要么失粘要么失对。

    举例说明: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仄仄仄仄仄)

    驱车登古原。(平平平仄平)

    夕阳无限好,(仄平平仄仄)

    只是近黄昏。(仄仄仄平平)

    李商隐的这首《登乐游原》,第一句五个平声,显然不是律句,后面三句都是律句。

    崔颢《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平平平仄仄)

    妾住在横塘。(仄仄仄平平)

    停船暂借问,(平平仄仄仄)

    或恐是同乡。(仄仄仄平平)

    崔颢的这首《长干行》,四句都是非常标准的律句,但第二句跟第三句失粘,所以也还是一首拗绝。

    综上,在绝句中,完全不遵守格律的绝句叫古绝,部分使用律句或虽然全部使用律句但失粘失对的叫拗绝,完全遵守格律的叫律绝。

    2024-04-25
    1楼
    回复
  • 郑彭薄用户

    绝句只有古绝和律绝之分。

    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相关论述截图如下。

    转载或社计离者引用本文内容请者注明来源于芝士回观答

    古绝属于古体诗体裁,无须严格遵守格律诗“替对粘韵”基本规则。

    首先,双数位置“平仄”交替或“仄平”交替,“仄平仄”交替或“平仄平”交替,都不一定是律句模式。请看如下“拗绝”诗例分解之。

    我十加应开外求流角造教华才空土究际候格。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仄仄仄平仄)

    驱车登古原。(平平平仄平)

    作得度二然外原文图西清许持断矿称圆参引。

    夕阳无限好,(仄平平仄仄)

    只是近黄昏。(仄仄仄平平)

    “不”字放在去声字之前,变调读为阳平调“bú”,属于平声。

    “夕”字在古韵及相应方言中,是入声字为“仄”

    第一句第三字“意”当平却仄,导致诗句后三字“两仄夹一平”,简称为“后孤平”。

    第二句第三字“登”当仄却平,导致“后孤仄”

    第一、二句第四字居于双数位置,当上下平仄相反却相同而失对。

    以上是古韵部人工平仄检测结果,供大家参考交流。

    孤平历来被诗界视为格律诗硬伤,是平仄格律大忌。

    上句犯孤平,下句就再犯孤仄来“补救”,换汤不换药,伤了再伤,病上加病,无异于雪上加霜,孤平硬伤依然存在,反倒增加了“后孤仄”,都有悖于马蹄韵平仄交替的格律诗用字组句基本原理,实质上等于没救!这,就是长期以来,网络热衷于以讹传讹的“拗绝”!

    “拗绝”,认可本句犯孤平,再以牺牲本句合律的平仄为代价来“救”拗(“本句自救”);或本句犯孤平,对句就用犯孤仄来“救”(“对句相救”);其本质都有悖于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格律诗用字组句基本原理。所以,“拗绝”其实就是古体诗中的古绝。因为,古体诗无须遵守格律诗平仄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且在唐诗中不胜枚举。

    因为《登乐游原》是古人诗作,故用平水韵作平仄押韵标准。检测结果截图佐证如下。

    因为第一句第四字“不”,属于“多音字”,所以会干扰和影响机器检测结果。“不”字多音若为仄声,也可用近义字“未”替代“不”字,以避免多音字干扰平仄检测,再用平水韵检验,第四字仄声也确有出律之嫌!并且,本句中的第四字“不”为仄声时,与第二字“晚”仄声,就有双数位置“仄仄”失替之嫌,不符合“仄起不入韵式”双数位置“仄平”交替规则,是格律诗不支持的变格模式之一。避免第四字多音后的检验结果,无疑较保留多音字的检测结果,科学而准确得多。截图佐证如下。

    再看第二句检测结果提示,虽然“登”字居于单数“仄宽”位置,“可平可仄”,但不符合“后严”的诗界变格潜规则,故“建议用仄”。可见格律诗并不支持后孤仄这类靠近句末的变格模式。

    第二句第二字“车”是平声,属于平起;末字平声,属于入韵。“平起入韵式”正格平仄,可利用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平仄竿”截句法,快速推知如下。

    “平仄竿”截句法示例,如五言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

    虽然《登乐游原》第二句双数位置是“平仄”交替,但其后孤仄有悖于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格律诗用字组句基本原理,实质上属于孤仄失替之例,其变格是“非律的”(启功语)。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相关截图佐证如下,供大家探讨交流。

    综上所述,以写格律诗《锦瑟》出名的古圣李商隐自己也会写古体诗;以《登高》为“七律之最”的诗圣杜甫,又何尝不写古体诗(如《复愁十二首·其二》)呢?这充分说明,唐诗中不全是格律诗,唐诗编撰者标示的“绝句”中,确有古绝和律绝之别。并且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绝不胜枚举!

    律绝属于格律诗体裁,具有严格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缺一不可。

    如果将李商隐《登乐游原》修改如黑体字,就能顺利通过诗词网站检测工具的检验了。

    向晚心非适,(仄仄平平仄)

    驱车上古原。(平平仄仄平)

    夕阳无限好,(仄平平仄仄)

    只是近黄昏。(仄仄仄平平)

    再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在古韵中是入声字为“仄”。

    “更”是多音字,作“再”义时为仄声字。

    第一句仄起不入韵,第四句仄起入韵;第二句平起入韵,第三句平起不入韵;全诗除末句第一字可平可仄,用仄时属于三仄首宽格外,其余三句都是五言律绝正格平仄,符合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格律诗用字组句基本原理。

    首联上下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反,符合“仄平”与“平仄”相对的规则。

    次联上下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反,符合“平仄”与“仄平”相对的规则。

    首联第二句与次联第一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同,符合“平仄”与“平仄”相粘规则。

    “流”、“楼”都是平声字,且在平水韵同一韵部,没有“借韵”或“邻韵通押”之嫌,符合格律诗押韵规则。

    “替对粘韵”规则要求全满足的诗,才是名副其实的律绝。否则,是古体诗中的古绝,“拗绝”包括在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否格律诗,绝非古今某名人专家个人的只言片语所能盖棺定论的!

    在格律诗体裁作品的创作审美实践中,后孤平、中孤平、五言前孤平、后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等变格模式,往往难以顺利通过诗词网站检测工具的检验。欢迎大家在本文评论区提供相关唐诗,供检验探讨交流!

    汉字四声系统平仄二元化,为格律诗“替对粘韵” 检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提升和普及,诗词网站检测工具应运而生,较古韵书人工检索先进而且科学、全面,格律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已不再是困难而繁琐的事了。只要打开诗词网站(例如“诗词吾爱”网),依次点击“诗词工具”、“诗检测”,输入诗作品,再点击“开始检测”,检测结果及相关提示一目了然。凡是严格遵守平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的诗,都能顺利通过,都是格律诗,且每试不爽。凡是不受“替对粘韵”基本规则束缚的诗,就是古体诗中的古绝或“拗绝”。诸如“拗救格”、“仄韵诗”、“鲤鱼翻波”、“偷春体”、“折腰体”、“孤雁出群”、“孤雁入群”等诗例,都难以顺利通过平仄押韵检验。欢迎大家在本文评论区提供相关诗例,参与探讨交流,以理服人!

    2024-04-25
    2楼
    回复
  • 曾鸿莉用户

    古绝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不受律诗格律束缚。古绝分为五言古绝和七言古绝。古绝与律绝相对论。

    五言古绝举例

    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未济经芝士回答象允许不得的转载本文内容,话否则将视切为侵权

    ⑴用仄韵;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悯 农(二首) [唐]李绅

    主能下物现前外你第做压认再转,商千周王育照。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 △

    使业把明公无情将论运东群商专火。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 ·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

    江上渔者 [宋]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 ·· △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李坤《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 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七言古绝举例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

    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

    ③泊,入声。烟,平声。

    ④比,上声。西,平声。

    ⑤恐,上声。天,平声。

    ⑥不,客,入声。何,平声。

    ⑦看,平声。

    律诗为八句、四联,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与颈联是相互对仗的。

    律绝的艺术特色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郿 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律诗、绝句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具体地说,在一个诗句中,如果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用了平声字,则该字就叫“拗字”。有“拗字”的句子就叫“拗句”。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就叫做拗体。“拗体”是排合关系不合律的律体诗篇。

    基本信息

    拼音:拗niù体 tǐ

    异体字:抝

    汉字首尾分解:扌幼 汉字部件分解:扌幼

    拗,意思是别扭,不顺。就近体诗来说,合格律是声音顺,不合格律是声音不顺。

    拗体定义

    律、绝诗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前人所谓“拗”,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着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诗人中有故意为之者。如清王轩《声调谱序》云:“韩(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

    凡“拗”必须用“救”,平拗仄救,仄拗平救;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就得把该仄的用平,以调节音调,使诗句声调和谐。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句,这就称为“拗律”。但是也有拗而不救的。

    拗体运用

    在“今体诗”(又称近体诗、格律诗)中,不论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或者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不论是上句还是下句,凡是句中平仄声的安排不合“句中平仄相间、联内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偶句句尾押韵。”的,即不合规则的句子,都称为“拗句”,句中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具体来说,在一个诗句中,如果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用了平声字,则该字就叫“拗字”。有“拗字”的句子就叫“拗句”。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就叫做拗体。从字义上来说,“拗”就是不顺。“拗”是指声调的不合律,“拗句”是指声调不合律的五、七言诗句,“拗体”是排合关系不合律的律体诗篇。王力在其《诗词格律概要》中指出:杜甫、苏轼等诗人都写过拗体律诗,但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拗体分类

    有人把诗体分为三类:

    1、律体。律体是讲究平仄的,讲究“句中平仄相间、联内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偶句句尾押韵”的;

    2、古体。古体除了押韵有其相似之处外,它是不讲究平仄,当然也不讲究平仄相对和平仄相粘。

    3、拗体。拗体与律体不同之处是,它可以平仄失对、平仄失粘,但也不是完全不考虑平仄。当与正格的律体违背时,采取补救的办法,即“拗救”,以求“合律”。

    2024-04-25
    3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