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铁帽子王”和“世袭罔替”到底是什么意思?

电视剧中“铁帽子王”和“世袭罔替”到底是什么意思?
“铁帽子王”还有“世袭罔替”都是中国古代清朝时期的王爵分封的最高待遇。“世袭罔替”就是说封了这个爵位的人子子孙孙都会继承这个王爵,并不会降等,如果王爷犯法的话,也只会判决王烨本人,但是不会削掉爵位,爵位由旁支来继承。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这种爵位会被称作为“铁帽子王”。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明白清朝的封爵系统是怎么回事。清代的宗室爵位制度主要是仿照了明朝,不过有一点比较特殊,那就是皇帝风的爵位不会世袭,后代继承爵位的时候要降等,即便是皇子也是如此,而且皇子还不一定都是亲王,很有可能只是郡王、贝勒或者镇国公。打个比方,第一代是亲王,那么第二代就是郡王,之后就是贝勒,在下一代就会是镇国公或者是辅国公,之后就不会再降了,后代也会世袭罔替最后这个爵位。所以有这样一个不会降爵,还要世袭罔替的爵位,可以说是无上的荣耀。此外,清朝的时候有两套系统,一个是宗室爵位,一个是蒙古爵位。其中,蒙古的王爷并不实行爵位降袭的制度,这也是清朝世代都为了笼络蒙古贵族的原因。清朝“铁帽子王”多担任满蒙八旗都统之类的职务,有时还可担任侍郎、巡抚、提督、将军、军机处大臣等实职,但是在为人行事上稍有不慎即可获咎。清朝从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到咸丰帝的两个儿子(同治帝和悯郡王),共有皇子127位,册封或追封为亲王、郡王的有59位,其中生前实封王爵的有46位(包括登基为帝的雍亲王、宝亲王、嘉亲王、智亲王,即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在这些亲王、郡王中,只有12位享有世袭罔替的待遇。其中以清初开国勋业而享受世袭罔替的“功封”铁帽子王共有八位。乾隆、同治、光绪三朝,又有四位亲王因种种原因被赐予世袭罔替待遇,称为“特封”。清朝从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到咸丰帝的两个儿子(同治帝和悯郡王),共有皇子127位,只有12位享有世袭罔替的待遇。其中以清初开国勋业而享受世袭罔替的“功封”铁帽子王共有八位。乾隆、同治、光绪三朝,又有四位亲王因种种原因被赐予世袭罔替待遇,称为“特封”。

回复
  • 戴兰娜用户

    “铁帽子王”还有“世袭罔替”都是中国古代清朝时期的王爵分封的最高待遇。“世袭罔替”就是说封了这个爵位的人子子孙孙都会继承这个王爵,并不会降等,如果王爷犯法的话,也只会判决王烨本人,但是不会削掉爵位,爵位由旁支来继承。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这种爵位会被称作为“铁帽子王”。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明白清朝的封爵系统是怎么回事。

    清代的宗室爵位制度主要是仿照了明朝,不过有一点比较特殊,那就是皇帝风的爵位不会世袭,后代继承爵位的时候要降等,即便是皇子也是如此,而且皇子还不一定都是亲王,很有可能只是郡王、贝勒或者镇国公。打个比方,第一代是亲王,那么第二代就是郡王,之后就是贝勒,在下一代就会是镇国公或者是辅国公,之后就不会再降了,后代也会世袭罔替最后这个爵位。所以有这样一个不会降爵,还要世袭罔替的爵位,可以说是无上的荣耀。此外,清朝的时候有两套系统,一个是宗室爵位,一个是蒙古爵位。其中,蒙古的王爷并不实行爵位降袭的制度,这也是清朝世代都为了笼络蒙古贵族的原因。清朝“铁帽子王”多担任满蒙八旗都统之类的职务,有时还可担任侍郎、巡抚、提督、将军、军机处大臣等实职,但是在为人行事上稍有不慎即可获咎。

    清朝从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到咸丰帝的两个儿子(同治帝和悯郡王),共有皇子127位,册封或追封为亲王、郡王的有59位,其中生前实封王爵的有46位(包括登基为帝的雍亲王、宝亲王、嘉亲王、智亲王,即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在这些亲王、郡王中,只有12位享有世袭罔替的待遇。其中以清初开国勋业而享受世袭罔替的“功封”铁帽子王共有八位。乾隆、同治、光绪三朝,又有四位亲王因种种原因被赐予世袭罔替待遇,称为“特封”。清朝从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到咸丰帝的两个儿子(同治帝和悯郡王),共有皇子127位,只有12位享有世袭罔替的待遇。其中以清初开国勋业而享受世袭罔替的“功封”铁帽子王共有八位。乾隆、同治、光绪三朝,又有四位亲王因种种原因被赐予世袭罔替待遇,称为“特封”。

    版身权支归芝养士回答学网站或党原作者所有

    为三平式共今段众何写养。

    2024-05-03
    1楼
    回复
  • 陆岳伦用户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的说法自乾隆时期才有,是后世之人对他们的尊称,而非入关之时即已具备。八王之得以入世袭罔替之列,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曲折历史。

    努尔哈赤时期,视八旗为私产,以嫡出子孙如代善、皇太极、多尔衮、岳托、豪格等分领各旗,其弟舒尔哈齐之子阿敏、济尔哈朗也先后领有一旗,称为大贝勒、和硕贝勒、旗主贝勒等。贝勒即“王”的意思,当时,封爵制度尚未定型,贝勒称呼、待遇也尚不明确和统一。

    1636年皇太极登极称帝,建国号大清,开始正式颁行封爵制度。这年四月,皇太极下旨分叙诸兄弟子侄军功,册封大贝勒代善为和硕礼亲王,贝勒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为和硕豫亲王,贝勒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岳托为和硕成亲王(后坐事降为贝勒,崇德四年去世,追封克勤郡王),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杜度为多罗安平贝勒,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清太宗实录》卷二十八,天聪十年四月丁酉)这次分封有亲王、郡王7人,贝勒2人。另外,代善第三子萨哈廉原为贝勒,此前一直卧病,当时未能封王。就在皇太极分封诸王后一个月有余,萨哈廉病逝,皇太极前往祭奠,“入哭者四,悲恸不已”,随后追封他为颖亲王。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后来所谓“八大铁帽子王”的基础。

    版权归芝单士提回答表网站内或原作么者所有

    顺治元年(1644)十月,顺治帝登基,册封多尔衮、济尔哈朗辅政叔王,复豪格亲王爵位,册封先前坐事降级为郡王的阿济格和多铎为亲王,封岳托之子、多罗贝勒罗洛宏为多罗衍禧郡王,封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为多罗承泽郡王。这次分封中新增加的是硕塞,顺治八年又以军功被晋封亲王。硕塞死后,其爵位由子博果铎承袭,改称庄亲王。

    即使有了这两次正式封爵,但清朝也仍未明确这些宗室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以后各王爷贝勒的爵位或黜或降或改,其级别、名称还多有变更。所以,清初诸王的爵位在传承过程中,变动不居,没有制度化。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借为睿亲王多尔衮平反之机会,乾隆皇帝恢复诸王最初封号,并将爵位世袭罔替的制度明确颁行。

    乾隆此次恢复清初诸王爵位名号的原则,一是凡有爵位名称变迁者,以各王去世时的爵位名号为准;二是后世子孙偶有错误以致降爵者,仍恢复原来爵位;三是凡生前犯谋逆一类的严重错误而被削爵、降爵、处死者,或后人因严重错误被削爵、黜宗室者,不再恢复。

    也就是说在乾隆之前,各“铁帽子王”的爵位或降或削,并没有同时存在过。直到乾隆帝给他们厘清世系,恢复爵位名号,清初八大宗室王爵世袭罔替之制终于明确,“八大铁帽子王” 的俗称也才终于形成。[2]

    基本情况

    要分使本内原道品知组区声律矿斯专照。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辅国将军以上还分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类。一般情况下,因为功封王爵者多属世袭罔替,也就是俗话说的“铁帽子王”。因为恩封爵位者则多属世袭递降,但在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12大“铁帽子王”因为其祖先功勋卓著,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但其后世也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载。[1]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到过得体最任热身议今低,复深劳。

    和硕礼亲王代善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和硕豫亲王多铎

    和硕肃亲王豪格

    铁帽子可以世袭罔替,但戴铁帽子的人可以随时更换,其实一点都不“铁”

    清朝对宗室诸王的管理非常严格,即使是铁帽子王也有错必惩,动辄获咎,亲王、郡王的名号犹如铁帽子可以世袭罔替,但戴铁帽子的人可以随时更换,其实一点都不“铁”。

    礼亲王代善死后,其王爵初由儿子满达海承袭,满达海也是英勇善战,功勋卓著,但顺治十六年,在他死七年后被追论,原因是清算多尔衮时,满达海占有多尔衮家财物,被严厉追论,其墓碑被推倒,爵位降为贝勒,亲王之封被削夺,转给代善的另外一个孙子杰书。嘉庆二十一年(1816),礼亲王昭梿因为凌辱大臣,又在府内对下人滥用刑罚,结果被削爵,圈禁近一年。崇德八年(1643),岳托的儿子、袭爵的罗洛宏因为嗜酒妄议,及在皇帝宸妃丧期内搞丝竹娱乐活动,被削爵。康熙二十一年(1682),岳托后裔、平郡王讷尔苏因为殴毙、殴伤无罪之人也被削爵,爵位转给他人。[2]

    所享特权

    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的王爵,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主要有3项:

    “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

    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

    恭亲王奕䜣

    醇亲王奕譞

    庆亲王奕劻

    首封人物

    清朝初年

    六位和硕亲王

    和硕礼亲王: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贝勒”之一,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与睿亲王多尔衮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于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济尔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顺治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被夺爵。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因作战智勇双全,赐号“墨尔根代青”(聪明的统帅),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与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年仅39岁。乾隆四十三年追谥其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和硕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多铎是睿亲王多尔衮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和硕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后因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和硕庄亲王(原称和硕承泽亲王):硕塞,皇太极五子,硕塞是皇太极第五子,曾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被夺爵。

    两位多罗郡王

    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自幼随父祖征战,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但性格狂妄傲慢,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岳托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被夺爵。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的父亲为代善第三子萨哈璘,萨哈璘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3人被夺爵。

    清中后期

    中后期所恩封的四位铁帽子王:

    和硕怡亲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胤祥是圣祖玄烨第十三子。雍亲王胤禛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乾隆年间,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和硕恭亲王:奕訢,道光帝六子,奕訢为道光第六子,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訢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訢病逝。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和硕醇亲王:奕譞,道光帝七子,奕譞是道光第七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叶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晋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湉(叶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譞过世,其子载沣袭爵。

    和硕庆亲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绵性长子,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孙,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光绪十年,被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1]

    历史意义

    铁帽子王是好是坏,需要将其置于中国历史和清朝历史的具体环境中去分析。

    首先,这一制度彻底结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维护大一统政治。

    《清文献通考》将宗室爵位之封列入“封建”条目,意味着将其类比为中国传统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周代以来,分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但受封者封藩就国,往往拥兵自重,形成对抗中央的势力,更多是扮演一个造成割据战乱的消极因素。

    与以往相比,清朝的封爵制度对诸王的约束显得简约而严厉。宗室诸王有封号而无封地,亦无属国,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随意离开,他们不能到地方任职,无法干预地方政务,更不能掌握军队。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而且,清代宗室封爵,除非有特旨可以世袭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递减,待遇逐渐降低,使国家财政负担不致过重,也彻底消除了宗室诸王形成尾大不掉势力的各种潜在因素。

    其次,就清代本身历史而言,世袭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树立中央权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结果。

    清初宗室诸王对中央的威胁不在于裂土分封,割据一方,而在于对八旗各旗当作私产加以控制,各拥旗众,可与中央分庭抗礼。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随着部众日繁,努尔哈赤将投附和征服的女真人逐渐整编成旗。随着诸子侄、孙子长大成人,努尔哈赤像分家产一样将八旗分给诸子孙。当时后金所有军国政务全由努尔哈赤与八旗旗主讨论决定。努尔哈赤之所以这样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死后诸子相争,同室操戈,兄弟屠戮,希望用这种家产均分、八王共治的格局来维持政治平衡,防止个人专权。

    然而,这种格局使后来继位的皇太极受到很大掣肘,不但每天上朝处理政务时要与其他三大贝勒一起“南面而坐”,而且要先给几位兄长施礼。皇太极曾抱怨自己“不过一黄旗贝勒而已”。更严重的是,几大贝勒各拥本旗重兵,相互间矛盾日渐尖锐,使新兴的满洲力量时常面临分裂危机。

    由此,从皇太极继位到多尔衮摄政,再到顺治皇帝亲政,清初皇帝集权政治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提高皇室在八旗中的地位,削弱、阻断宗室旗主们的势力。不仅如此,清朝中央还极力弱化宗室旗主与各旗部众的关系,借鉴明朝的内阁、六部等官僚制度治理国家,取代八旗旗主政治。八旗管理被纳入到国家的官僚体制中,八旗不再是宗室旗主私产,宗室诸王的利益也用封爵制度规范下来。所以,仔细梳理会发现,乾隆时期确认的八大铁帽子王,代善、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豪格、岳托六人本身就是当初的旗主贝勒,至于后来分封的庄亲王硕塞是皇太极之子,帝室后裔,而萨哈廉、勒克德浑一系,也是皇室的忠实追随者。

    总之,清朝对宗室管理之规范与严格大大超过以往朝代。然而,这种封爵制度毕竟是以保证满洲宗室贵族世袭特权为目的的,其落后性不言而喻,随着革命爆发,民国肇建,清代的铁帽子王便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2024-05-03
    2楼
    回复
  • 潘语彤用户

    清朝的王爵传承是每一代要降一级的,比如亲王到第二代继承时就降为郡王,而铁帽子王就是后代继承不降职,后者是赏赐在王爵以下的爵位可以后代继承

    2024-05-03
    3楼
    回复
  • 刘展飞用户

    世袭罔替等同于铁帽子王。清朝封爵位,如果没有说世袭,这个爵位就只有这个人,他的后代是不继承的,如果说了世袭,后代中一人可以承袭,但得降一级,如果再加上罔替,继承的那个人就不用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铁帽子王只代表两种王:亲王和郡王,贝勒是不算王里面的(这里的贝勒和清初的8大贝勒不是一样的)。

    2024-05-03
    4楼
    回复
  • 夏辉雪用户

    清朝爵位最高为和硕亲王,然后是多罗郡王,然后是贝勒,贝子等等。正常的话,爵位在传承过程中,每一辈降一个爵位,比如父亲是亲王,其子只能承袭郡王,父亲是郡王则承袭贝勒,依次类推。为了表彰建国有功的宗室,设立了世袭罔替爵位,就是传爵不降,亲王永世亲王,郡王永世郡王,这种王爵俗称“铁帽子王”。然而伴君如伴虎,清朝有削去世袭罔替爵位的历史。

    2024-05-03
    5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