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伐为何每次都功败垂成?

东晋北伐为何每次都功败垂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五胡的力量很强,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五胡虽然都是野蛮民族,但那个年代就是越野蛮就越厉害。五胡其实没有一个好惹的,战斗力都很强悍。就比如石勒子孙虽然多是变态杀人狂,但不可否认他们有一定的带兵能力,作战也非常凶狠。比如石勒领兵东侵山东,出兵只有2万左右。仅仅几个月时候,他就占领大量土地,部众手下部队增加到十多万人。永嘉之乱中,石勒区区几万人就能全歼20多万晋兵,诛杀包括王衍以内随行的官员和西晋宗室。随后他能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大获全胜。这样的敌人,是很难对付的。尤其北伐主要目标是要收复中原大地,那就需要同敌人骑兵交手。当时南方战马不多,但北方就很多。以石勒为例,攻陷洛阳的主力就是3万骑兵。再比如,石勒的后赵在灭亡了前赵以后,统一了北方大部,国势强盛,直接南征。东晋不是对手,一度连襄阳等地都失守了,国家差点就崩溃了。连防御尚且有问题,还说什么北伐呢。实际上,后赵存在的前期和中期,东晋就军事上并不是对手,能够保住现有领土已经是奇迹了。其次,是东晋内部不团结,内讧太多。东晋的政治结构有很多问题,起义是宗室和世族争夺权力。而宗室和世族都有很强的力量,盘根错节,导致谁也压服不了谁,内斗非常激烈。江南本地世族本来并不掌握权力,直到东晋南迁以后必须重用地方家族,这才掌握了部分国家实权。尝到权力滋味的本地世族,并不支持北伐,因为对他们并没有好处。原本北方世族逃到南方以后,很多世族瓦解,剩下除了少数掌权的以外,大多失去斗志,被胡人吓破了胆,宁可在南方偷生也不愿意回去。反正他们也能够在南方过上富裕生活。真正热心北伐的主要是基层将领和官兵。他们很多从北方逃到南方,非常思念故乡,也不堪看到胡人在北方对汉人的大屠杀和各种蹂躏。以石勒侄子石虎为例,荒淫无度到极点,仅仅在太武殿中就强行征集民间1万多名少女入宫,全部成为他的女人,开创了世界纪录。当时北方人口经过反复杀戮,已经大幅度下降。这1万多名少女几乎将周边相貌尚可的女孩扫荡一空。石虎又让女骑兵一千人充当车驾的侍从,都戴着紫纶头巾,穿熟锦制作的裤子,用金银镂带,用五彩织成靴子,手执羽仪,鸣奏军乐,跟随自己到处游巡宴饮。而此时后赵发生严重旱灾,金子一斤只能买粟二斗,百姓濒于死亡。石虎却骄奢淫逸,各种徭役繁重。然而,这些打动不了宗室和世族的心,不能增强他们北伐的意志。

回复
  • 士高潮用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五胡的力量很强,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五胡虽然都是野蛮民族,但那个年代就是越野蛮就越厉害。

    版以权归说好芝士重回答网联站或原作者所有

    五胡其实没有一个好惹的,战斗力都很强悍。

    就比如石勒子孙虽然多是变态杀人狂,但不可否认他们有一定的带兵能力,作战也非常凶狠。

    比如石勒领兵东侵山东,出兵只有2万左右。仅仅几个月时候,他就占领大量土地,部众手下部队增加到十多万人。

    永嘉之乱中,石勒区区几万人就能全歼20多万晋兵,诛杀包括王衍以内随行的官员和西晋宗室。

    随后他能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大获全胜。

    们自开全比公总九必,受转报类选候识。

    这样的敌人,是很难对付的。

    尤其北伐主要目标是要收复中原大地,那就需要同敌人骑兵交手。

    当时南方战马不多,但北方就很多。以石勒为例,攻陷洛阳的主力就是3万骑兵。

    为以到动行外四社海东土低书素史除属。

    再比如,石勒的后赵在灭亡了前赵以后,统一了北方大部,国势强盛,直接南征。东晋不是对手,一度连襄阳等地都失守了,国家差点就崩溃了。

    连防御尚且有问题,还说什么北伐呢。

    实际上,后赵存在的前期和中期,东晋就军事上并不是对手,能够保住现有领土已经是奇迹了。

    其次,是东晋内部不团结,内讧太多。

    东晋的政治结构有很多问题,起义是宗室和世族争夺权力。

    而宗室和世族都有很强的力量,盘根错节,导致谁也压服不了谁,内斗非常激烈。

    江南本地世族本来并不掌握权力,直到东晋南迁以后必须重用地方家族,这才掌握了部分国家实权。尝到权力滋味的本地世族,并不支持北伐,因为对他们并没有好处。

    原本北方世族逃到南方以后,很多世族瓦解,剩下除了少数掌权的以外,大多失去斗志,被胡人吓破了胆,宁可在南方偷生也不愿意回去。反正他们也能够在南方过上富裕生活。

    真正热心北伐的主要是基层将领和官兵。

    他们很多从北方逃到南方,非常思念故乡,也不堪看到胡人在北方对汉人的大屠杀和各种蹂躏。

    以石勒侄子石虎为例,荒淫无度到极点,仅仅在太武殿中就强行征集民间1万多名少女入宫,全部成为他的女人,开创了世界纪录。当时北方人口经过反复杀戮,已经大幅度下降。这1万多名少女几乎将周边相貌尚可的女孩扫荡一空。

    石虎又让女骑兵一千人充当车驾的侍从,都戴着紫纶头巾,穿熟锦制作的裤子,用金银镂带,用五彩织成靴子,手执羽仪,鸣奏军乐,跟随自己到处游巡宴饮。

    而此时后赵发生严重旱灾,金子一斤只能买粟二斗,百姓濒于死亡。石虎却骄奢淫逸,各种徭役繁重。

    然而,这些打动不了宗室和世族的心,不能增强他们北伐的意志。

    2024-04-25
    1楼
    回复
  • 彭念颖用户

    自永嘉之难后,晋元帝司马睿便在琅琊王氏的领袖王导的帮助之下建立了东晋延续了晋朝政权。在东晋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门阀和皇族的争斗之外,东晋各路枭雄相继进行过北伐,祖逖、桓温、谢玄、刘裕就不说了,其余不知名的还有褚裒、庾亮、庾翼、桓冲等人,不确定统计的话东晋的北伐次数多达十余次。

    然而除了祖逖、桓温、谢玄以及刘裕在北伐之事上建立了功勋之外其余都无所建树,而这四人的北伐在略收成效之后便又班师回朝,以致于两晋南北朝的乱世持续了数百年。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东晋的北伐又数次屡屡破产呢?

    门阀以及皇权之间的斗争极为激烈,导致北伐功败垂成

    东晋北伐失败的一个缘故是皇权与门阀的斗争极为激烈,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朝堂之上的斗争可以用“残酷”二字来形容,两方之间的争斗往往会损耗东晋自身的实力,从而导致北伐功败垂成,诸如祖逖北伐以及谢玄北伐。

    未经花界芝士回答允许石不究性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祖逖北伐之时士兵以及甲胄稀少,然而当时的情况对祖逖而言也是极为有利的:

    石勒和刘曜在河北之地斗的昏天黑地,根本无暇光顾黄河以南。在当时各地虽然有大大小小的坞堡主,然而彼此间也是毫不信任,这就为祖逖各个击破提供了便利。西晋此时灭亡不久,饱受胡人摧残的百姓还是怀念西晋的,这就为祖逖收服人心提供了便利。

    故祖逖北伐之时,看似是形势不利,但祖逖利用以上几点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逼得石勒不敢南犯。然而在祖逖北伐之时,司马家与琅琊王氏的斗争也愈发激烈,司马睿本身是靠王氏家族登基的,其投桃报李的给予了王氏家族诸多的权力,因而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可琅琊王氏的权力一旦过大,其损害的必然是司马家族的统治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司马睿便开始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为其所用:

    在政治上,司马睿利用刁协等寒族来制衡王导;在军事上,利用戴渊牵制祖逖使其北伐军队成为了其抗衡王敦的力量。

    我们不难理解司马睿的心情,任何一个君主都不愿自己的权力被分割从而使自己成为傀儡。然而他和琅琊王氏的明争暗斗消耗了自身的实力,本该抗击胡虏的北伐军队却成为了和琅琊王氏的斗争的牺牲品,从而导致祖逖忧愤成疾。随着祖逖的死其北伐大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而同样的事情海发生在谢玄身上,“淝水之战”之后,庞大的前秦瞬间分崩离析,北方再一次陷入战火。东晋军队趁势收复了梁益二州以及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并趁势向黄河已北推进,一度打到了邺城,可以说北伐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就在此时朝中接连发生了几件大事,首先就是桓氏家族的掌门人桓冲病逝,接着谢氏家族的掌门人谢安也在第二年病逝。而影响东晋中期朝局数十年的桓、谢两家由于在此之后没有可以扛起大梁的领军人物因而在此之后开始相继没落,其门阀的地位也逐渐下降。

    和以来地起形党级强即,造什花名段素号江始火。

    而孝武帝则为了收回一直被压抑的皇权开始对谢玄在北伐一事上进行诸多阻挠:

    收缴北府军,免除其北府军统帅职位;驳回其北伐之疏,将其从实权位置上剥夺。

    可以说谢玄的北伐失败也是由于皇权对谢氏门阀长期把持朝政的情况而感到不满,而孝武帝为了不让谢玄在北伐之时获得声望再一次威胁其地位,故而在北伐形势如此好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终止了北伐,如同祖逖一样谢玄也成为了门阀和皇权争斗之下的牺牲品。

    门阀不支持北伐,北伐屡次功败垂成

    要说东晋时期北伐次数最多的当属桓温,其一生主持了将近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北伐其有所建树之外,其余两次都已失败而告终,尤其是第三次北伐的“枋头之战”,更是以惨败而告终。桓温的失败是多方面的:

    好然你原件组几温深精候毛,亲置县细。

    一个是他虽然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华,然而在比起同时期的慕容兄弟还是有所差距;一个是他屡次北伐所带的人数都不多,在实力上根本无法对北方政权形成压制;

    然而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还是当时都世家门阀都不支持桓温北伐的举动,为何会这样子呢?因为北伐对他们来说毫无益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吃亏的都是扬州的世家门阀:

    屡次北伐都实行“土断法”从世家门阀的老虎嘴里拔牙,“土断法”是将原属于门阀的荫客编入户籍不再归其所有,而这些有了身份的荫客成为了北伐的主要力量,荫客本身就是属于世家的“财产”。无论是侨姓士族还是扬州土著,其所有的田产、财富、庄园都安置在东晋荆扬一带,而桓温北伐一旦成功那么朝廷的重心必会迁移,而他们则为了自身的利益则必须放弃得到的一切,因而这也是他们自身不愿意的。而桓温的北伐一旦成功,那么其声望也会随着水涨船高,那么桓氏家族则会成为众多门阀士族之中的庞然大物,那么其还是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存地位。

    因而基于诸多利益上的考量,当时的门阀对桓温北伐的行动都是处于一种反对态度,这就导致了桓温每次北伐都是处于一种孤军奋战的境地,其所能依靠的仅有其荆州之地,以一州抗击北方的胡人政权,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合力迫使司马氏皇权屈服,各大家族在确保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可以接受其与司马家共天下,但会不允许容忍士族独天下的局面,桓温北伐的失败就是世家门阀怕桓温北伐取得功勋从而威胁他们的利益,故而在北伐一事上北伐一直对桓温持否定态度。

    北伐动机并非收复故土,因而屡次北伐总以失败而告终

    东晋时期各路枭雄都相继北伐,然而除了祖逖是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之外,其余的各路枭雄所北伐的目的都是不尽相同的,因而这种局面之下往往会尝到一点甜头之后便退兵,从而导致北伐功败垂成:

    庾亮北伐,其意在回归中枢:

    由于庾亮在苏峻一事商处理不当而引发了“苏峻之乱”,在剿灭叛乱的过程中又接连失利因而其被迫出镇地方。

    朝廷中枢权力则又一次由琅琊王氏所主导,而庾亮则为了挽回声望重回中枢便着手布置北伐之事,其本意则就是寄希望靠着北伐挽回声望从琅琊王氏手中夺回权力,然而随着其病逝其北伐大业也由此终止。

    桓温、刘裕北伐意在改朝换代

    桓温和刘裕二人是东晋时期的枭雄之一,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很像,他们两个也是力主北伐的主战派人士之一,然而他们虽然力主北伐,不过他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都是寄希望于靠着北伐获取声望从而为禅代做准备,只不过所不同的是,桓温失败了,而刘裕成功了。

    因而以此为目的的北伐其动机一开始就不纯粹,可以说在这里面夹杂了太多的功利心,因而他们在取得了成果之后边匆匆离去导致北伐的功败垂成。

    北方胡人势力强大,北伐希望渺茫

    上述的几点都可以说是东晋北伐失败的内在因素,而还有一点外在因素是极为重要的:那就是北方虽然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可是就算是战乱之中的北方政权其对东晋还是具有压倒性优势,就算是刘裕北伐时期,东晋的军事实力上了一个台阶,却也始终无法对北方政权形成压倒性优势:

    这种情况一个是由于当时的北魏正处于其事业的上升期,拓跋肆本人文才武略虽不及其父其子,但也算一代明君,更何况其还有当时的北方门阀清河崔氏的支持。东晋历次北伐都以步兵为主力,就算是北府兵亦是如此,然而步兵擅长攻坚,在广袤的河北平原之上这是极为不利的,而北方胡人擅长骑兵,尤其是随着马蹬以及重骑兵的大规模运用,在野战方面会对骑兵形成压倒性优势。

    因而在军事实力上南方始终是弱于北方的,纵然是以刘裕的文韬武略其击败北魏铁骑也仅能靠着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方式外加上地利上的优势才能击败北魏铁骑。

    而在经济上,南方东晋政权也并不占据优势,在当时南方还未大规模开发,东晋的经济中心只有建康周边的三吴地区以及荆州等地尚算可以。然而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起义以及桓玄之乱的爆发,导致东晋的经济中心收到了极为严重的打击,而军事本身就是要靠经济支撑的,北方虽然也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可是广袤的河北以及中原地带本身就是那时候的经济中心。

    故而纵观军事实力以及经济实力,南方始终是弱于北方的,故而北伐的外在因素是北方胡人政权极为强大导致东晋北伐屡屡功败垂成,外加上东晋内部门阀、皇权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故而东晋北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可能。

    2024-04-25
    2楼
    回复
  • 肖琼用户

    东晋时期参与北伐的人有祖逖、庾亮、桓温、殷浩和刘裕等人,虽然东晋整朝都有北伐举动,但大多的确都功败垂成,其中取得成果最大的还是那个代晋称帝的刘裕。在这里先不谈这几人北伐失败各自的具体原因,只结合东晋王朝的发展走向,分析东晋北伐为何每次都功败垂成的原因。

    一、东晋门阀政治格局下,北伐只是某个门阀的强盛之路,必然会遭到其他门阀的打压

    东晋的政权模式是门阀政治,这不同于一般王朝的皇权政治,东晋门阀政治格局下,诸多大门阀与皇权共同执掌天下。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会有某个鼎盛门阀执掌东晋朝政,但是在整个东晋王朝发展中,诸多门阀互相平衡、相互角力的状态一直存在。

    通过北伐建立功业,又是东晋门阀格局下,某一门阀强权人物建立功业、提升声望、扩大自身影响的捷径。以此来看东晋王朝的几次北伐,庾亮、桓温等人都有想要通过北伐建功,以扩大自身影响的目的。

    芝士回答,版权必究,选计未温经许可,不力得家转载

    但是,任何门阀的发展都是处在东晋特殊的门阀格局之中,如果某个门阀想要不断地通过北伐等行动,逐渐压制其他门阀,甚至有取代皇权的企图,就会遭致其他门阀势力和中枢皇权的强烈反制。也因此,桓温等人想要通过北伐建功立业,再谋算夺权中枢的行径,最后都会是功败垂成。

    中下加业心气区领争声拉便斯按置。

    单看东晋初期祖逖的北伐过程,其中当然包括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的原因,但也应当去思考东晋建立的基础,琅琊王氏王导与江东本土门阀士族对北伐的态度。

    所民理合四比意料别交联证装矿查。

    试想一下,正当以王导为代表的南来侨姓士族,与江东本土门阀努力营造出,东晋特殊的“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格局的情况下,祖逖还不断地想要去北伐。若是北伐胜了那么王导等人门阀政治的谋划就会功亏一篑,因为北伐收复中原之后,东晋营造的流亡政权会被中原正统取代,这是包括司马睿和王导等门阀势力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并且,即便祖逖北伐并未收复北方失地,但也可能成为一方巨擘,从祖逖北伐生平来看,祖逖的态度可能真的不适合东晋门阀政治的形式。看当初门阀政治斗争中琅琊王氏王敦之乱时,祖逖对王敦的态度就可以知道。

    王敦久怀逆乱,畏逖不敢发,至是始得肆意焉。

    王敦之乱本来就是门阀政治受到皇权冲击,而导致的一次门阀起兵压制皇权的斗争。王敦作为琅琊王氏的强势代表,但却依旧畏惧当时北伐建功颇丰的祖逖。等到司马睿昏招迭出,让戴渊替换了祖逖的镇合肥之威,王敦便不再畏惧豫州等北伐势力了。

    也由此可以看出,祖逖的北伐其实是不受门阀势力看好的,甚至为了保证门阀势力自身的利益,还会抵制祖逖北伐建功。

    另一个例子看桓温几次北伐过程,桓温前两次北伐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以陈郡谢氏和太原王氏的门阀势力,联合朝中会稽王司马昱等人,企图限制桓温过于强大的势头。

    这是一种门阀格局下均衡门阀之间势力差距的有效制衡手段。东晋朝廷用殷浩替换了桓温北伐,最终导致北伐功败垂成。桓温和殷浩的失败,其中门阀格局下的门阀制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以上便是东晋门阀政治对于东晋北伐功败垂成的影响,反观已经不再受门阀势力影响的刘裕北伐,取得的北伐成果最大,更是说明东晋门阀政治对于北伐的负面影响。

    二、北伐的目的都不为恢复失地,真正意图是江左朝中夺权

    除了受到东晋门阀政治下门阀之间的相互制衡原因之外,北伐的强权人物并非单纯的为了北伐收复失地,也是东晋几次北伐即便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依旧会被功败垂成的重要原因。强权人物通过北伐建立功业在上述中已谈及,他们北伐的目的其实不在北方,真正意图在江左朝中的权力。

    强权人物北伐,志不在北方的例子,可以看桓温和刘裕的北伐:

    桓温第一次北伐,击败前秦符健,驻军霸上,当时还未归附符坚的王猛去拜见桓温,交谈之中,这位在之后“功盖诸葛第一人”的名士,看出了桓温北伐的真实目的。

    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温察而异之,问曰:“……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温默然无以酬之。

    桓温问王猛,为什么我北伐至此,三秦之地的士族并未迎接?王猛回答道:这里的百姓并没有看到桓公真正想要恢复中原的决心,所以才不来。

    桓温所驻霸上,离着长安就只隔灞水这么远,桓温却不渡灞水,其真正北伐的目的就一目了然。桓温只想通过北伐,彰显自己功绩,并未真心想要在收复北伐被胡族侵占之地。所以王猛才觉得,桓温并非真心北伐。其实这也的确说出来桓温北伐的目的。

    之后的第二次北伐之中,桓温拒绝了有投降意向的姚襄和周成,这就不再是单纯的想要北伐收复失地,而更多的是扩大自己的势力,以图在东晋朝廷中提升名望。

    并且,桓温在殷浩北伐之前,跟东晋朝廷表示自己急于北伐的意图,让东晋朝廷和门阀士族为了压制桓温势头,不得不推出殷浩取代桓温匆忙北伐,也有着桓温消灭中枢抵抗势力的目的。

    无独有偶,刘裕北伐也跟桓温有同样的目的。刘裕北伐功绩卓著,在覆灭后秦后便返回建康。而旧都长安则被大夏赫连勃勃重新夺走,正是因为赫连勃勃意识到刘裕北伐的真正意图,也并非收复中原,而是志在江东。

    裕留子义真镇长安而还。勃勃闻之,大悦,谓王买德曰:“朕将进图长安,卿试言取之方略。”买德曰:“刘裕灭秦,所谓以乱平乱……狼狈而返者,欲速成篡事耳,无暇有意于中原。

    刘裕攻下长安之后,并未派重兵驻守,只是留下儿子刘义真,自己返回建康。赫连勃勃问王买德的建议,王买德便说:刘裕灭秦之后,急着回去,是为了行篡位之事,无暇顾及中原。

    刘裕北伐,的确并非志在恢复北方,而是跟桓温同样的目的,以北伐功业提升威望,再某篡位之事。刘裕最后真的做到了,依靠北伐功业,成功覆灭东晋,建立刘宋,开启了南朝历史。

    以上从桓温和刘裕的北伐经过看,东晋的几次北伐,北伐的强权人物扩大自身势力和威望的目的更多,依靠北伐建功,再谋江东篡权之事的情况,造成了东晋数次北伐功败垂成。

    三、北方胡族势力虽然战乱不断,但依旧势力强大

    以上两点都算是东晋王朝北伐功败垂成的内部原因,但北伐胡族势力的强势,当然也不能忽略。北伐虽然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但是胡族势力的强盛依旧是东晋北伐功败垂成的重要外因。

    从东晋的数次北伐过程中,就可以看出当时后赵、前秦等胡族势力的抵抗。加之北方匈奴、羯、鲜卑等胡族势力,骑兵等兵种一贯强大,对战晋朝武力有非常大的优势。

    石勒攻邵续,段匹磾救之。《邵续传》屠各旧畏鲜卑,遂邀肇为声援,肇许之。贼望见鲜卑,不战而走。《李矩传》

    从中可以看出,北方的胡族势力,能够成为西晋灭亡后留在北伐守将的巨大助力,可见当时胡族骑兵等兵力的战斗力,有着极大的作战能力。

    后来刘裕北征使出“却月阵”破北魏的骑兵,也从另一方面看出胡族势力的作战能力不凡,即便是刘裕也得使用阵法依仗地形来阻拦。

    还有个例子,前秦符坚南征东晋时,率领兵力达百万,而东晋能够拿出应对的有效兵力也不过十几万,兵力对比悬殊。符坚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单从最后淝水之败导致前秦对东晋战争失败,就觉得东晋有压制北伐的实力。

    淝水之战后,东晋也曾趁势北上,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但是最终转换为守势,除了东晋内部斗争的原因,北方胡族势力开始反扑的原因也不得不去认真看待。

    以上可知,东晋除了内部原因之外,北伐屡次功败垂成的重要外因,北伐胡族势力的强大,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原因。

    结语

    东晋屡次北伐都功败垂成的原因,内部是门阀政治之间的制衡,和北伐强权人物的意图不再北方,外部原因则是北方胡族依旧强势。当然了,分析东晋每次北伐失败的原因,不能仅限于文中所归纳的主要问题,每次北伐当中所面对的特殊情况,以及每次战斗胜败的战局变化,都是东晋每次北伐功败垂成的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024-04-25
    3楼
    回复
  • 哀含含用户

    谢谢邀请!

    实际上题主说东晋北伐每次都功败垂成,此言差矣,我们要具体分析就是论事来看东晋历次北伐就会发现,有的是功败垂成,有的干脆毫无胜算。

    东晋历史上的北伐大致有,庾亮北伐 桓温北伐 谢玄北伐 刘裕北伐。

    版权化归芝压士回各答网站或元程原作者所有

    其中庾亮北伐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巩固他的武昌荆襄军事基地,动机不纯,根本没有回复北方的意图,所以不可能成功。

    桓温北伐一共三次,第一次是进攻前秦,一路打到了长安郊区,但是实际上来说这次北伐桓温拿下长安已经是轻而易举,但是桓温提议东晋迁都长安的计划被否决之后,为了养寇自重,桓温选择放弃进攻长安,返回东晋争权,这就注定失败。第二次桓温北伐收复了洛阳,但是他还是选择回来,因为当时北方实际上处于混乱,桓温这次难度不大。第三次桓温想灭掉前燕,这次北伐桓温虽然动机仍旧不纯想建立大功逼迫晋帝给他加九锡,但是却被前燕名将慕容垂击败,所以这次北伐不仅没什么战果,反而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所以桓温的三次北伐虽然有成功的能力但是绝无恢复的可能。

    于经从社立将见战志议八华称。

    谢玄北伐是趁着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发动的,主要目的是收复之前东晋丢失了荆襄地区和四川地区,以及占据河北,实际上达到了目的,但是河北地区很快又被慕容垂夺回,这也是意料之中,谢玄的问题在于力量单薄,当时东晋内部一直以来就分裂为荆州派和京口派,也就是地方与中央的问题,当时谢玄属于京口一派,比荆州派的实力要弱,无法集合整个东晋的力量,所以无法恢复全部北方疆土也是必然,这是能力不足而非可能性不足。

    等度由并根,目集委青层。

    最后是刘裕北伐,成果也最大,一度恢复两京,山东地区,但是刘裕北伐虽占据了最大的地盘,几乎恢复了全部故土,但是刘裕的最大敌人北魏当时如日中天处于绝对上升期,刘裕虽然能够击溃北魏一次,但是无法持续扩张彻底消灭北魏,尤其是后来长安地区因为刘裕要回金陵夺位交给王镇恶等人把手,后来将帅不和因此丢失,导致西京落入赫连勃勃之手,更是一大失误,可以说刘裕是最接近恢复的,但是为了个人野心受到了限制。

    2024-04-25
    4楼
    回复
  • 邓卓权用户

    因为北伐的都是军阀,他们不是要收复失地,而是要扩充地盘。他们的军队根本就不听中央政权的号令,指望他们收复失地,无异于驱虎吞狼,他们做大了,根本无法收场,所以中央政权从来就没有指望他们收复失地,而是处处防备,有机会就下手收拾他们。

    2024-04-25
    5楼
    回复
  • 在国龙用户

    东晋虽曾屡屡兴师北伐,然北伐之军每每功败垂成,始终未能恢复中原、完成一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朝廷多方牵制。东晋王室害怕北伐将帅功高难制,故对他们多方限制、监督,不肯充分信任与支援。祖逖之北伐曾受晋元帝之掣肘。桓温反对「永结根于南垂,废神州于龙漠」的苟安态度,请求还都洛阳、「一切北徙」,但上表至十数次均不得批准。 魏晋百姓服饰其次,东晋的世族又多苟且偷安。当时皇室和南来之北方世族均把江南当作人间乐土,醉生梦死,贪图苟安,胸无大志。如有的大臣认为「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还都洛阳系「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江南本地的望族受朝廷重用,也不希望皇室北还。南北世族对寒族出身的将领更是多方排斥、处处牵制。 北伐失利的另一原因是内乱频连不断。东晋偏安江南,大权多握重臣悍将之手,致内乱频生,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以及桓玄篡立等等,影响了北伐的根本大计。此外,北伐的将帅又每多心怀叵测。北伐将领之中,固不乏忠义之士,如祖逖等,但也有的像刘裕等人,具有政治野心,每区区权衡个人之利害得失,未能把北伐坚持到底。 除了上述西晋方面的因素,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北方胡人武功颇盛。五胡之政权虽呈割据纷争之态,但整个北方均为其所占,势力十分庞大。加以胡人多勇敢骠悍,一时很难制服之。 然而,不管什么原因,东晋北伐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的「不争气」。晋室南迁后,并无认真汲取西晋灭亡的教训,反而承袭了西晋之腐败政风,且从南渡以后不断发生重臣悍将之叛乱,自身十分虚弱。所谓「人贵自强」,东晋却是自甘衰弱,当然难有作为。

    2024-04-25
    6楼
    回复
  • 周卓萍用户

    欢迎讨论!

    东晋历次北伐都功败垂成令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是因为

    一、晋室和北方衣冠南渡的世家大族对北伐不积极。

    未经芝识士回答允公许不得转日载本美文内容,否采则将视为侵权

    二、江南的豪门并不希望朝庭北还。

    三、门第之见的严重导致门阀对寒门将领的排斥

    四、东晋内部并不希望北伐部队成功甚至做大因此北伐部队屡次得胜之计,后方总会掣肘。

    后力性原老金白步约史构。

    五、北方游牧政权战斗力确实不弱。

    2024-04-25
    7楼
    回复
  • 薛孟姣用户

    东晋虽曾屡屡兴师北伐,然北伐之军每每功败垂成,始终未能恢复中原、完成一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朝廷多方牵制。东晋王室害怕北伐将帅功高难制,故对他们多方限制、监督,不肯充分信任与支援。祖逖之北伐曾受晋元帝之掣肘。桓温反对「永结根于南垂,废神州于龙漠」的苟安态度,请求还都洛阳、「一切北徙」,但上表至十数次均不得批准。 魏晋百姓服饰其次,东晋的世族又多苟且偷安。当时皇室和南来之北方世族均把江南当作人间乐土,醉生梦死,贪图苟安,胸无大志。如有的大臣认为「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还都洛阳系「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江南本地的望族受朝廷重用,也不希望皇室北还。南北世族对寒族出身的将领更是多方排斥、处处牵制。 北伐失利的另一原因是内乱频连不断。东晋偏安江南,大权多握重臣悍将之手,致内乱频生,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以及桓玄篡立等等,影响了北伐的根本大计。此外,北伐的将帅又每多心怀叵测。北伐将领之中,固不乏忠义之士,如祖逖等,但也有的像刘裕等人,具有政治野心,每区区权衡个人之利害得失,未能把北伐坚持到底。 除了上述西晋方面的因素,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北方胡人武功颇盛。五胡之政权虽呈割据纷争之态,但整个北方均为其所占,势力十分庞大。加以胡人多勇敢骠悍,一时很难制服之。 然而,不管什么原因,东晋北伐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的「不争气」。晋室南迁后,并无认真汲取西晋灭亡的教训,反而承袭了西晋之腐败政风,且从南渡以后不断发生重臣悍将之叛乱,自身十分虚弱。所谓「人贵自强」,东晋却是自甘衰弱,当然难有作为。

    2024-04-25
    8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