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招降太史慈,太史慈为何不投奔曹操?

曹操招降太史慈,太史慈为何不投奔曹操?
曹操招降太史慈的故事,是记录在《三国志·太史慈传》中,时间点大概在孙策掌权时期。陈志《太史慈传》:曹公闻其名,遗(太史)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在这个故事里很有意思,曹操写给太史慈的书信中也不明说,只放着中药“当归”。“当归当归”,当然是曹操劝太史慈应当脱离孙策,归乡侍奉母亲了。曹操喜欢“挖墙脚”曹操挖孙策墙角的事不止这条故事,例如还有华歆、王朗两人,都是曹操写信给孙策讨来的。甚至张纮去许都例行公事汇报工作,结果都被朝廷(曹操)扣下来,封为朝官。至于曹操为何得知太史慈的大名,合理推测一下,可能是华歆跟曹操说的。华歆和太史慈都是青州人,当年华歆在豫章当太守,孙策就是派太史慈去做说客,华歆才开城投降的。所以,华歆和太史慈至少有“同乡”(其实是同州)的交情。在建安初,曹操对天下人才的渴求之态溢于言表,除了以尚书令荀彧坐镇朝廷,征辟名士入朝之外,征召的公文也可以送给其他对手(割据军阀)的下属,毕竟挖墙角也是削弱敌人的一种方式嘛。曹操看到孙策小小年纪就能继承父业,平定江东,更是畏惧其势力壮大会带来欲望的膨胀,反之,孙策对曹操架空汉廷的事不满,认为曹操有可能会被袁绍推翻,成为下一个董卓、李傕、杨奉这样的人。所以,曹操和孙策的关系表面上是同盟,其实互相都明白,终究会成为敌人的,所以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之时,孙策就蠢蠢欲动,欲北上袭许。曹操和孙策也有利益关系,或者这么说:“曹孙友好靠刘表”。在建安初因为张绣的事,刘表和曹操双方来回打了三场大战,另一方面,刘表又是孙策的死敌(孙策之父孙坚死于讨伐刘表之战)。所以说,曹操和孙策的关系,在表面上、利益上,他们亦敌亦友。太史慈本人意愿太史慈本是刘繇同郡人,所以在乱世中选择帮助扬州牧刘繇。刘繇与孙策争夺江东之时,太史慈成了孙策的劲敌。后来,刘繇战败转移至豫章郡,太史慈则在战败后归附孙策,不久,刘繇病逝,余部以豫章太守华歆为主,孙策派太史慈前去劝降华歆,在这件事上,孙策给予了太史慈极大的信任。同时还有一位孙策的老冤家——祖郎,在孙策创业之初,也是孙策的劲敌,甚至差点在战斗中杀死孙策,同样的,祖郎也是在战败后归附孙策,孙策给太史慈、祖郎极大的荣耀。陈志《孙辅传》裴注引《江表传》:及军还,(祖)郎与太史慈俱在前导军,人以为荣。祖郎是丹阳人,太史慈是青州东莱人(今山东),曹操以“当归”召回太史慈 ,也是讲道理的事,但是太史慈已经铁了心在江东追随孙策创业,讨伐刘表,而不愿意返回故乡。太史慈只活了四十一岁(虚岁),《吴书》上写太史慈临死前还哀叹:“大丈夫在世,当佩带七尺之剑,去朝见天子,如今我壮志未酬,奈何先死啊!”陈志《太史慈传》裴注引《吴书》:(太史)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孙)权甚悼惜之。所以,从太史慈遗言这一点看,太史慈是不屑于与曹操合作,去见天子,在曹操给他送信之时,他宁愿协助孙策平定天下的。至于孙策死后,他仍然没有脱离孙权,也算是对孙氏的忠诚体现吧。

回复
  • 仝飞翔用户

    曹操招降太史慈的故事,是记录在《三国志·太史慈传》中,时间点大概在孙策掌权时期。

    陈志《太史慈传》:曹公闻其名,遗(太史)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在这个故事里很有意思,曹操写给太史慈的书信中也不明说,只放着中药“当归”。“当归当归”,当然是曹操劝太史慈应当脱离孙策,归乡侍奉母亲了。

    未经安芝士布回答他允许不得转阶载本文内容,否则强将视为侵权

    曹操喜欢“挖墙脚”

    曹操挖孙策墙角的事不止这条故事,例如还有华歆、王朗两人,都是曹操写信给孙策讨来的。甚至张纮去许都例行公事汇报工作,结果都被朝廷(曹操)扣下来,封为朝官。

    至于曹操为何得知太史慈的大名,合理推测一下,可能是华歆跟曹操说的。

    华歆和太史慈都是青州人,当年华歆在豫章当太守,孙策就是派太史慈去做说客,华歆才开城投降的。所以,华歆和太史慈至少有“同乡”(其实是同州)的交情。

    大出民得设资见华土需段深史劳,精存厂调县参。

    在建安初,曹操对天下人才的渴求之态溢于言表,除了以尚书令荀彧坐镇朝廷,征辟名士入朝之外,征召的公文也可以送给其他对手(割据军阀)的下属,毕竟挖墙角也是削弱敌人的一种方式嘛。

    曹操看到孙策小小年纪就能继承父业,平定江东,更是畏惧其势力壮大会带来欲望的膨胀,反之,孙策对曹操架空汉廷的事不满,认为曹操有可能会被袁绍推翻,成为下一个董卓、李傕、杨奉这样的人。所以,曹操和孙策的关系表面上是同盟,其实互相都明白,终究会成为敌人的,所以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之时,孙策就蠢蠢欲动,欲北上袭许。

    曹操和孙策也有利益关系,或者这么说:“曹孙友好靠刘表”。

    在建安初因为张绣的事,刘表和曹操双方来回打了三场大战,另一方面,刘表又是孙策的死敌(孙策之父孙坚死于讨伐刘表之战)。所以说,曹操和孙策的关系,在表面上、利益上,他们亦敌亦友。

    为电量它变解革资达织,验备存参。

    太史慈本人意愿

    太史慈本是刘繇同郡人,所以在乱世中选择帮助扬州牧刘繇。刘繇与孙策争夺江东之时,太史慈成了孙策的劲敌。后来,刘繇战败转移至豫章郡,太史慈则在战败后归附孙策,不久,刘繇病逝,余部以豫章太守华歆为主,孙策派太史慈前去劝降华歆,在这件事上,孙策给予了太史慈极大的信任。

    同时还有一位孙策的老冤家——祖郎,在孙策创业之初,也是孙策的劲敌,甚至差点在战斗中杀死孙策,同样的,祖郎也是在战败后归附孙策,孙策给太史慈、祖郎极大的荣耀。

    陈志《孙辅传》裴注引《江表传》:及军还,(祖)郎与太史慈俱在前导军,人以为荣。

    祖郎是丹阳人,太史慈是青州东莱人(今山东),曹操以“当归”召回太史慈 ,也是讲道理的事,但是太史慈已经铁了心在江东追随孙策创业,讨伐刘表,而不愿意返回故乡。

    太史慈只活了四十一岁(虚岁),《吴书》上写太史慈临死前还哀叹:“大丈夫在世,当佩带七尺之剑,去朝见天子,如今我壮志未酬,奈何先死啊!”

    陈志《太史慈传》裴注引《吴书》:(太史)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孙)权甚悼惜之。

    所以,从太史慈遗言这一点看,太史慈是不屑于与曹操合作,去见天子,在曹操给他送信之时,他宁愿协助孙策平定天下的。至于孙策死后,他仍然没有脱离孙权,也算是对孙氏的忠诚体现吧。

    2024-05-02
    1楼
    回复
  • 王凯莉用户

    武断一点来说,其实史上留名的英雄人物,大多有着其过人之处。在中国历史上,败军之将留名者不胜计数,三国时期也不少,不论你是死战不降,还是顺势投降,那名声都是不一定的。有时候,将领投靠敌方,反而落个美名,死战者倒扣上个顽固不化的帽子,这情形,多在于统治者的粉饰——太史慈不是。

    三国里投降最有名的一将,大约要数关羽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时刘备首鼠两端,关羽被曹操生擒,虽是投降,却全了义节,决不归顺曹操,只是心向刘备。风水轮流转,曹操转瞬便与袁绍行官渡对决,关羽因感曹操厚待,在离去前甚至还为曹操斩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关羽一世之名,实在名符其实,有几人能够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毅然选择落寞死亡呢?

    未经芝今士回答允将许不得转载本文内白容,否则化将运视为侵权

    我工理把样无并革总,活流论九保按住。

    中国古话实在让人难言的困惑,我们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言,正是心之所向,虽死无悔,却也有贤臣择主而事,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文天祥诗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这一点来看,其实太史慈也算不上什么大忠臣。

    《三国志》记载,“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史。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慈既与出城,因遁还通郡章。州家闻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州受其短。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声名起来了,自然也就惹人注意,乱世之中,你要么自己能打,要么能让别人替你打,没有第三条路。

    而各很手强认,权声布非。

    《三国志》载,“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从古人的角度来看,不是主子不重用你,你就可以背叛的,不过以如今的价值观来看,太史慈在刘氏手下得不到重用,跳槽到“孙氏有限公司”,其实无可厚非。

    太史慈之勇,也入了曹操的眼,老曹曾投书信一封予太史慈,就放了一些“当归”,用意昭然若揭,可惜太史慈没鸟他。在普通人眼里,你跟着曹操混,那是绝对比在孙氏帐下有前途得多,太史慈却违反了“识时务者”的共识,为什么?

    太史慈有其风骨。

    太史慈在扬州刺史刘繇手下,有什么作为呢?他不能尽其才能,而到了孙氏手下,可说是得遇伯乐,纵横捭阖,展尽风流,这就是他不投曹操的原因——这世上当然有人唯利是图,却也有那么些人是不看重眼前利益的,在他们眼中,情谊也好,忠义也罢,反正利益是占不到首位的。

    2024-05-02
    2楼
    回复
  • 天彭勃用户

    三国乱世,却有很多重情重义之人。太史慈绝对算。

    北海相孔融听说了太史慈的为人,曾经多次派人给太史慈的母亲送去物品。后来,孔融被黄巾贼管亥围困,孤立无援。太史慈冲入重围,相助孔融。后来黄巾军越来越多,太史慈又突围向平原相刘备求援,最终,刘备发兵三千救援孔融,管亥看到援兵到了,随即退走。

    刘繇亡后,太史慈去招降余部。众人都劝孙策,小心太史慈不回来了,但是孙策信任太史慈。《三国志 太史慈传》记载: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芝之士回答,版权必究便先,未经许周器可,不得转载

    按照三国人物传统,这样的重情重义之人,是不会因为曹操一个招降,就去投奔曹操。

    再者,曹操手下大将如云,太史慈去了也不一定有在孙策这里受重视。在孙策这方是主力干将,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等共计六县,管理南方,独拒刘磐。

    2024-05-02
    3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