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称得上是懂中国文化?

怎么才称得上是懂中国文化?
准确来讲,不能说中国文化,应该叫中华文化。因为中国是一个地理、政治概念,而中华才是民族、文化概念,因为中华之“华”就是文化之“化”。所以,如若要彻底明了中华文化,首先必须弄清文化是什么,然后通透中华之何来,就可以深刻懂得何为中华文化。何为文化?现代学者对文化一词的内涵绕不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他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从泰勒的这个文化说辞,说明用逻辑思维的路子来定义文化是艰难的,因为从人类诞生起文化就诞生了。就像我们很难定义一个人一样,文化也难以界定,这是科学思维对文化描述的局限性,因为文化更强调的是过程,它更侧重于动态的延伸。《周易·贲·彖传》有这样的记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我们经典对“文化”二字较早放在一起的描述。此处的“文”字应从本义(天下的阴阳变化)上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根据天象纹理的变化感觉四时的变化,根据人的变化和道理使天下化成。孔子没有对“文化”一词下定义,却从“文”的变化谈了“化”的目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描述。我们中华文化就应该从“文”的角度对文化做出某种描述即可,而不必强求以科学的逻辑思维来定义文化,因为现代汉语的“文化”就是“以文化之,从文到化”的过程。“文”字就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所以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化”,文化就是使得人成其为人的某些存在。人成其为人,首先就是语言的使用和文字的运用。没有语言,人不能称之为人;没有文字,称其为人可以,但称其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就勉为其难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要发明自己的片假名、韩国要发明自己的训民正音根本的原因,因为语言文字就是某个民族的根本特征。无疑,汉语和汉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成其为中华民族的根本。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根本。语言文字这个根本中蕴涵着本民族特有的道理,以及由此种语言文字内在的文法所决定的民族思维路数,就是本民族的文化之根。我们说一个民族有文化与否,根在上说的就是看描述纪录这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所谓中华文化,就是由汉语汉字的文法所决定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贯穿于整个民族行为中的做人做事应该遵循的内在道理。谈起中华文化,很多人会说熊猫、长城、故宫、龙、清明、端午、京剧、民歌、书法、剪纸、灯笼、中医……这些都是中华文化。这是不准确的,这些都只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或者说是符号,不是中华文化本身。文化不是具体的实物,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和灵魂。就像一个人,他的服饰、发型、说话声音的大小、走路的姿态、甚至他的肉体都只是他的外在表象,一个人的品性、精神和灵魂才是他本身。无论这个世界如何看重表象,如何看脸重颜值,对于文化,我们不能只重视文化的产品和载体,更要重视文化本身的思路、精神和灵魂。作为中华文化的先行者,我们必须在内心清楚我们的文化思路、精神与灵魂,是这种民族的思路精神和灵魂附着在某种物质之上,这种物质或产品才会在某种情境中成为文化的形体或文化表征。说长城是中华文化的表征,是因为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智慧,象征着中华民族“以退为进,以和为贵”的精神,所以它才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说黄河是中华文化的表征,是因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孕育于黄河流域,它象征着母亲。黄河河道变化多端,它象征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与黄河斗智斗勇的精神,所以它才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同样,龙为什么是中华文化?是因为它活灵活现,变化多端,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象征,不是因为它面目狰狞、丑陋邪恶。清明节为什么是中华文化?是因为它反映着中华民族祭奠祖先,永不忘本的本性,不是因为柳条变黄适合踏青。端午节为什么是中华文化?是因为屈原作为爱国诗人,为了国家利益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屈原象征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之灵魂,不是因为可以赛龙舟吃粽子。书法、国画为什么是中华文化?是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每一个笔画都蕴藏着丰富的华夏韵味和道理,是因为国画的写意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红色为什么是中华色?是因为红色代表着喜庆欢悦、中国人爱热闹的本性,它象征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精神,代表着为国牺牲的高洁;京剧为什么是中华国粹?是因为京剧本身就是徽剧、昆曲、吹腔、平调、梆子、秦腔等多种剧类的融合,是这种融合的本质象征着中华“求同存异、大同小异”的文化精神内核。孔子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首先是因为孔子为中华民族奠定了伦理道德的基础,让我们生为华人而知道如何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第二,是因为孔子有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以及中正谦和的行事法则,他的“和而不同”可以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政治决策等方面最基本的通则;第三,孔子的一生是为理想而奋斗的一生,有着“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光辉生命形象;当然孔老先生还有诸如彬彬有礼、平易谦和等其他原因。老子作为中国名片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赞誉甚至远在孔子之上?一是因为老子是中华智慧的象征;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对世界本源的追问,这种对真理的追求刚好契合了西方学者“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焦点认知;三是因为老子的《道德经》较早介绍到西方并广为传播。两位老人家是我们中华民族道德与智慧的化身,前者让我们华夏儿女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民族美丽地屹立于世界东方,使我们心怀壮志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后者的智慧启示我们华夏儿女要在世俗的生活中找寻到生命的灵光,给予我们华夏儿女世俗生活之外的精神家园,找回生命本身的喜悦。如果说语言文字让我们成其为人的话,那么两位老人家身上闪耀的品质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本质,让我们中华民族最终成为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族群,让我们这个民族成为有独特文化、道德、思路与品格的族群。人活着,首要的都是求个生活明白。传播文化,当然自己也要首先明白文化是什么。明了了中华文化本身,差不多也就可以明了自己的生命了,通透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也就能够通透生命的价值,也会通透社会生活中更多的生命乱象。如若重塑了三观,你就能变成另一个有追求的自己。

回复
  • 朱俊鹏用户

    准确来讲,不能说中国文化,应该叫中华文化。因为中国是一个地理、政治概念,而中华才是民族、文化概念,因为中华之“华”就是文化之“化”。

    所以,如若要彻底明了中华文化,首先必须弄清文化是什么,然后通透中华之何来,就可以深刻懂得何为中华文化。何为文化?现代学者对文化一词的内涵绕不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他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从泰勒的这个文化说辞,说明用逻辑思维的路子来定义文化是艰难的,因为从人类诞生起文化就诞生了。就像我们很难定义一个人一样,文化也难以界定,这是科学思维对文化描述的局限性,因为文化更强调的是过程,它更侧重于动态的延伸。

    转载或者引被用大本文内总容请注明来源于芝士回权队答

    《周易·贲·彖传》有这样的记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我们经典对“文化”二字较早放在一起的描述。此处的“文”字应从本义(天下的阴阳变化)上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根据天象纹理的变化感觉四时的变化,根据人的变化和道理使天下化成。孔子没有对“文化”一词下定义,却从“文”的变化谈了“化”的目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描述。

    是个成现本形很果计根造,油万走斗广持难感号。

    我们中华文化就应该从“文”的角度对文化做出某种描述即可,而不必强求以科学的逻辑思维来定义文化,因为现代汉语的“文化”就是“以文化之,从文到化”的过程。

    “文”字就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所以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化”,文化就是使得人成其为人的某些存在。人成其为人,首先就是语言的使用和文字的运用。没有语言,人不能称之为人;没有文字,称其为人可以,但称其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就勉为其难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要发明自己的片假名、韩国要发明自己的训民正音根本的原因,因为语言文字就是某个民族的根本特征。

    无疑,汉语和汉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成其为中华民族的根本。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根本。语言文字这个根本中蕴涵着本民族特有的道理,以及由此种语言文字内在的文法所决定的民族思维路数,就是本民族的文化之根。我们说一个民族有文化与否,根在上说的就是看描述纪录这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所谓中华文化,就是由汉语汉字的文法所决定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贯穿于整个民族行为中的做人做事应该遵循的内在道理。

    谈起中华文化,很多人会说熊猫、长城、故宫、龙、清明、端午、京剧、民歌、书法、剪纸、灯笼、中医……这些都是中华文化。这是不准确的,这些都只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或者说是符号,不是中华文化本身。文化不是具体的实物,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和灵魂。就像一个人,他的服饰、发型、说话声音的大小、走路的姿态、甚至他的肉体都只是他的外在表象,一个人的品性、精神和灵魂才是他本身。

    是电平表线比果象世,约。

    无论这个世界如何看重表象,如何看脸重颜值,对于文化,我们不能只重视文化的产品和载体,更要重视文化本身的思路、精神和灵魂。作为中华文化的先行者,我们必须在内心清楚我们的文化思路、精神与灵魂,是这种民族的思路精神和灵魂附着在某种物质之上,这种物质或产品才会在某种情境中成为文化的形体或文化表征。

    说长城是中华文化的表征,是因为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智慧,象征着中华民族“以退为进,以和为贵”的精神,所以它才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说黄河是中华文化的表征,是因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孕育于黄河流域,它象征着母亲。黄河河道变化多端,它象征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与黄河斗智斗勇的精神,所以它才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同样,龙为什么是中华文化?是因为它活灵活现,变化多端,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象征,不是因为它面目狰狞、丑陋邪恶。清明节为什么是中华文化?是因为它反映着中华民族祭奠祖先,永不忘本的本性,不是因为柳条变黄适合踏青。端午节为什么是中华文化?是因为屈原作为爱国诗人,为了国家利益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屈原象征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之灵魂,不是因为可以赛龙舟吃粽子。

    书法、国画为什么是中华文化?是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每一个笔画都蕴藏着丰富的华夏韵味和道理,是因为国画的写意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红色为什么是中华色?是因为红色代表着喜庆欢悦、中国人爱热闹的本性,它象征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精神,代表着为国牺牲的高洁;京剧为什么是中华国粹?是因为京剧本身就是徽剧、昆曲、吹腔、平调、梆子、秦腔等多种剧类的融合,是这种融合的本质象征着中华“求同存异、大同小异”的文化精神内核。

    孔子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首先是因为孔子为中华民族奠定了伦理道德的基础,让我们生为华人而知道如何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第二,是因为孔子有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以及中正谦和的行事法则,他的“和而不同”可以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政治决策等方面最基本的通则;第三,孔子的一生是为理想而奋斗的一生,有着“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光辉生命形象;当然孔老先生还有诸如彬彬有礼、平易谦和等其他原因。老子作为中国名片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赞誉甚至远在孔子之上?一是因为老子是中华智慧的象征;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对世界本源的追问,这种对真理的追求刚好契合了西方学者“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焦点认知;三是因为老子的《道德经》较早介绍到西方并广为传播。

    两位老人家是我们中华民族道德与智慧的化身,前者让我们华夏儿女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民族美丽地屹立于世界东方,使我们心怀壮志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后者的智慧启示我们华夏儿女要在世俗的生活中找寻到生命的灵光,给予我们华夏儿女世俗生活之外的精神家园,找回生命本身的喜悦。

    如果说语言文字让我们成其为人的话,那么两位老人家身上闪耀的品质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本质,让我们中华民族最终成为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族群,让我们这个民族成为有独特文化、道德、思路与品格的族群。

    人活着,首要的都是求个生活明白。传播文化,当然自己也要首先明白文化是什么。明了了中华文化本身,差不多也就可以明了自己的生命了,通透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也就能够通透生命的价值,也会通透社会生活中更多的生命乱象。如若重塑了三观,你就能变成另一个有追求的自己。

    2024-11-22
    1楼
    回复
  • 包素香用户

    懂中国文化。必须读懂《道德经》,《大学》,这两本书读懂的标准,就是心性开悟。心性开悟的标准是:儒道佛一切经书,都能够随意读懂,驰骋自在。能做到此,很难很难。不是勤奋可得,不是聪明可以,也不是大学教授就行。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智慧文化,不是文字,不是读几本书,或者读几万本书可得。这个智慧,最难说,最难证。就说你注解《论语》,出版印刷一亿本,还是文字儒阶段,内心不能契合入道。如同朱熹这位大儒,那知识面非常广,读书非常多,注释非常多,讲学很厉害,学生遍及天下,受到帝王礼遇。这又如何?依然未悟。我们学习中国文化,要以孔孟为准,以王阳明心学为准,通过自己证悟,实现王阳明心学四句教的境界,实现儒家《大学》三纲八目的境界。

    做一个真正的智者,文以载道,开启智慧。传承一代又一代。智慧文化的繁荣,必然催生经济的发达,人心的平衡,生活富足,国家强大,在世界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转化载或者引需用本得文内容请注明记来源于芝样士回答

    2024-11-22
    2楼
    回复
  • 陈秋名用户

    文化一词是孔子在易传中造的词,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易经。懂中国文化,首先要从学易经开始。中国文化造字从伏羲氏开始,用0和1画出阴阳符号,阴是黑夜,阳是白天。观察宇宙自然发现八大自然现象,造出了“天地水火山泽风雷”八个方块字,开文明先河。周文王在伏羲氏画八个自然现象基础上,又演化出六十四个自然现象,并遵照自然本质造字取名。搭建了中国文化完整系统地框架,孔子作易传用文化命名六十四个自然现象,并用还原宇宙自然本质的语言准确注释。构建了六十四个社会生活常理,触及了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孔子的社会生活常理链接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向自然学习践行落地的文化。比方说,孔子从自然现象水和天构成需求的常理。易经叫水天需卦,卦是自然现象的意思。人类从事农作物生产之前就有农作物,这是大自然给人类创造的需求,圣人懂了这些教人去学习大自然的需求创造,人类产生了农业。并把需求文化扩展到所有领域,因为万物都通此理。水是生命之源,创造万物条件,天是空间。圣人从水生万物悟到人的“需求”二字,又从大自然创造需求中学习象自然一样去创造需求。这就是文化,需求一词出自易经,中国人一直在用,但不知出处,更是识这个字,不识这个理了。

    2024-11-22
    3楼
    回复
  • 潘德涛用户

    要懂得中国文化,首先要学四书五经。《易经》是五经之首。能粗通易经就很不简单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也是必读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创的灿烂文化。简称为国学。懂得中国文化,才能梳理清楚中国历史,正所谓知道自己从哪儿来;才能正确的古为今用,正所谓以古为镜;才能洋为中用,正所谓把西方文化中国化;才能从根本上确立文化自信,正所谓越是民族特色的文化,越是世界性的。

    2024-11-22
    4楼
    回复
  • 宋铸高用户

    何为文化?文化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各位不信,可以去查任何语言,或者国家,对于文化一词的解释,无非就是说:文化是除了朝堂事、钱袋事以外,那些旨在丰富人们精神层面活动的事情。

    也就是说,文化所蕴涵的最基本意义,应是在于怎样丰富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认知这个世界的层次。

    版权华归芝物士快回答网站或原作者论所便有

    理解了文化的涵义,就应该知道,文化的含义何其丰富?下面,咱们就单从一个方面,来说说如何去理解中国文化?

    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首先,就要了解他的历史,俗语说:文史不分家,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是其文化传承的变迁史。

    和这以法得四结求农北领海清儿办太圆。

    咱们国家秦汉之前,文化思想丰富,正所谓“百家争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文化底蕴,逐渐形成。

    作会种所实还形反道意活指领务完持市准江。

    到了宋代,朱熹理学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制度的稳定性,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封建礼教开始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领域。

    直到近代,确切说,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之间,西方文明通过枪炮,敲开中国大门,中国的“文化源头,唯我独尊”的文化理念,受到严重冲击。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进入文化思想活跃期,东西方文化,开始逐渐交融,这之后,一直到四五十年代之前,我们曾有过一阵迷茫,“师夷长技以制夷”、“拿来主义”等等,对待西方文化的探索,逐渐开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国经济逐渐恢复,国际地位逐渐提高,民族自信心,以及文化自豪感逐渐加强,这时候的文化底蕴,多数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中,国人对待文化传承、时代变迁的思考。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现在,很遗憾,国人经济、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这些年,人们精神层面却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空虚,各种社会不良风气,也使得青少年沉迷于“金钱”、“游戏”、“网红”等上面,缺少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激情与内涵。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五十年间,个人认为,现代的年轻人欠缺文化思考,甚至进入了迷茫阶段。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当然,只是“一斑窥豹”式的闲谈,欢迎小伙伴留言讨论。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文人草堂。

    2024-11-22
    5楼
    回复
  • 贺伟彦用户

    先要给"中国文化″下定义?什么叫中国文化?我以为,中国自有史以來,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合,才称为《中国文化》?孔孟儒家四书五经只是文化的一部分。白马不是"马″?树叶不是树?个别不代表一般?中华文化包括孔孟儒家,孔孟儒家概括不了中国文化?

    2024-11-22
    6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