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章常用的有两种:姓名章和闲章,闲章又包括引首章,拦边章,押角章和腰章。这里边最最常用的是姓名章和引首章。(2)书法中印章不宜过多,常见的有三种情况:A只盖一个章那肯定就是名章了,就是只给落款下盖一个刻自己名字的印章,B盖两个章,一个名章和一个引首章,或者一个名章和一个字号章,C盖三个章,那就在作品右上方盖个引首章,再在落款下盖一个名章和一个字号章。在落款下连用名章和字号章时,要避免雷同,最好是一白一朱,大小等大或者大小不宜太悬殊。(3)多看一些名家的作品,看人家怎么使用,多去总结。希望能帮到朋友。 回复 陈王恺用户 (1)印章常用的有两种:姓名章和闲章,闲章又包括引首章,拦边章,押角章和腰章。这里边最最常用的是姓名章和引首章。(2)书法中印章不宜过多,常见的有三种情况:A只盖一个章那肯定就是名章了,就是只给落款下盖一个刻自己名字的印章,B盖两个章,一个名章和一个引首章,或者一个名章和一个字号章,C盖三个章,那就在作品右上方盖个引首章,再在落款下盖一个名章和一个字号章。在落款下连用名章和字号章时,要避免雷同,最好是一白一朱,大小等大或者大小不宜太悬殊。(3)多看一些名家的作品,看人家怎么使用,多去总结。希望能帮到朋友。 2024-11-22 1楼 回复 (0) 士昊明用户 其实书法注重的是笔法内容,一个印就足够了。字不好又没文化内涵,印章满天飞得比乾隆帝多也是废纸一张。任你炒作,百年后也是废纸一张。我天天写字,印也不见了,就象今早一样,学韦小宝画个乌龟。 2024-11-22 2楼 回复 (0) 郭佳玉用户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可分为三类:起首印丶压角印和名号印。现在压角印较少用,起首印一般会用,但也不是必须有,而名号印是必须有的,至少有一枚。钤印与插花同理,宜奇数不宜偶数,奇数参差有变化,偶数对称则俗气。故钤印以一方、三方为佳。版权以归芝士被回答速网站或和原导作者所有一方者,姓名印也。两方者,名号印对章,或姓名印加起首印。三方者,对章加起首印,或一方姓名印加起首印和压角印。有人喜欢在作品上盖很多印,长长的一条,如同刘姥姥头上插着一堆花,俗不可耐,这种大煞风景的事,是不懂书法的缘故。此外说一下,许多古人法帖上有一堆印,那是后世收藏者盖上去的,尤其乾隆,最喜欢乱盖,传说他有印章一万多枚。这些印尤如给华美的服装加了一个个补丁,破坏了其美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不体开其形第没设管干战海什证美许儿值族。 2024-11-22 3楼 回复 (0) 王慢慢用户 对于这个问题,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上面密密麻麻地盖满了印章,其实这些印章大多是后来人盖上上的,写书法作品盖印章还是宋代兴起来的。给书法作品盖上印章,使得书法内容和落款和印章相得益彰,所以有人把书法称为“三色艺术”,纸是白的,字是黑的,印章一般是红色的。印章也有很多的种类,有姓名章,迎首章,镇角章,过目章,鉴赏章,印章又可分为朱文和白文,在盖姓名章的时候,一般是将白文盖在前面,朱文盖在后面,两个章之间的间距为一个半章的距离。说到一幅书法作品至少要盖几个章的问题,我想很简单,那就是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必然要将自己的姓名章盖上。一幅书法作品印章的个数最好不要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不要超过五个,一个迎首章,一个镇角张,两个姓名章就可以了,一共四个章。转义载或者事引用本文内情容请注明来中源于芝士六回答印章虽然能增加书法作品的体势,可以起到调节章法的作用,但是用得多了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但是现在很多人倒是乐于把自己的书法作品弄得花里胡哨的!其实这样就违背了书法莲姐明了的法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会家原计门花节集,广际派火。 2024-11-22 4楼 回复 (0) 陈瑞丽用户 最少一枚名章就够了,证明书法作者。根据作品需要,或喜好,可多些。芝士回行答,版算权必究,未经许容可,况不白得转载比如有人喜欢刻印,那就多些不同的印章。比如有人专注在写书法上,经常写不同大小的字或篇幅,那就准备大小不同型号的名章,出多学水常取东,传土办红细。一套名章足矣,在一生中会节省多少印印章的时间,省去多少麻烦。是用们方反者党活接将白务般王属。出门写作品带很多石头,谁沉谁知道…… 2024-11-22 5楼 回复 (0) 局智伟用户 一般都是落款名章,和一个闲章吧 2024-11-22 6楼 回复 (0) 董雨晴用户 一般二至四枚,如两枚即齐首章和尾章各一枚,如三枚则首章一枚,尾章两枚,如四枚则首章,腰章加尾章二枚。 2024-11-22 7楼 回复 (0) 朱泱泱用户 一幅书法作品最少需要两枚印章,一枚名章,一枚闲章,可分朱,白文。 2024-11-22 8楼 回复 (0) 蔡依琳用户 印章是作品很关键的收尾工作,已经有网友指出了根据作品的情况可多可少,我赞同这个关点。问题是在于“度”的实际把控上,需要从大局观去考虑。就用实战来探讨~转载或者引用本文本内容请注明来酸源于芝手据士回资答上面二幅用篆体传统格式书写的屈原《橘颂》,印章落处也是传统形式。上一幅因为左上角留白存在着明显的漏气现象,所以需要按一章守气达到画面平衡。下一幅就是在左上角补印后的效果,画面共用了四个印章。随后又用草篆(非长规)书写了《橘颂》。为了强化气场,采用了七个印章(非长规)手段在画面中穿插,此时的红色已经是画面的主题之一了。(装饰性效果)当然,下面的《车》字属极简风格,就用极简对应了。也可以是通过堆角章形式组建画面,完成装饰性效果……印章,根据画面的整体效果而落印。※ ※※题外话:个人认为,当书法成为“艺术”的那一天起,装饰感与形式感就占据了“书法艺术”的重要位子……那么,传统书法又属于什么呢?难道史上留下的各种名家经典作品就不是艺术了吗?哈哈哈……请问,艺术就能成为经典吗?经典作品还需要靠“艺术”二个字来证明吗?这种想法不但是无知……实在是无知之极! 2024-11-22 9楼 回复 (0) 方立辉用户 一个足矣,盖太多有些杂乱,另外会给人一种太突出的感觉,毕竟重点是在写的字,而不是章。 2024-11-22 10楼 回复 (0)
(1)印章常用的有两种:姓名章和闲章,闲章又包括引首章,拦边章,押角章和腰章。这里边最最常用的是姓名章和引首章。(2)书法中印章不宜过多,常见的有三种情况:A只盖一个章那肯定就是名章了,就是只给落款下盖一个刻自己名字的印章,B盖两个章,一个名章和一个引首章,或者一个名章和一个字号章,C盖三个章,那就在作品右上方盖个引首章,再在落款下盖一个名章和一个字号章。在落款下连用名章和字号章时,要避免雷同,最好是一白一朱,大小等大或者大小不宜太悬殊。(3)多看一些名家的作品,看人家怎么使用,多去总结。希望能帮到朋友。
其实书法注重的是笔法内容,一个印就足够了。字不好又没文化内涵,印章满天飞得比乾隆帝多也是废纸一张。任你炒作,百年后也是废纸一张。我天天写字,印也不见了,就象今早一样,学韦小宝画个乌龟。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可分为三类:起首印丶压角印和名号印。
现在压角印较少用,起首印一般会用,但也不是必须有,而名号印是必须有的,至少有一枚。
钤印与插花同理,宜奇数不宜偶数,奇数参差有变化,偶数对称则俗气。故钤印以一方、三方为佳。
版权以归芝士被回答速网站或和原导作者所有
一方者,姓名印也。两方者,名号印对章,或姓名印加起首印。三方者,对章加起首印,或一方姓名印加起首印和压角印。
有人喜欢在作品上盖很多印,长长的一条,如同刘姥姥头上插着一堆花,俗不可耐,这种大煞风景的事,是不懂书法的缘故。
此外说一下,许多古人法帖上有一堆印,那是后世收藏者盖上去的,尤其乾隆,最喜欢乱盖,传说他有印章一万多枚。这些印尤如给华美的服装加了一个个补丁,破坏了其美感。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不体开其形第没设管干战海什证美许儿值族。
对于这个问题,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上面密密麻麻地盖满了印章,其实这些印章大多是后来人盖上上的,写书法作品盖印章还是宋代兴起来的。
给书法作品盖上印章,使得书法内容和落款和印章相得益彰,所以有人把书法称为“三色艺术”,纸是白的,字是黑的,印章一般是红色的。印章也有很多的种类,有姓名章,迎首章,镇角章,过目章,鉴赏章,印章又可分为朱文和白文,在盖姓名章的时候,一般是将白文盖在前面,朱文盖在后面,两个章之间的间距为一个半章的距离。
说到一幅书法作品至少要盖几个章的问题,我想很简单,那就是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必然要将自己的姓名章盖上。一幅书法作品印章的个数最好不要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不要超过五个,一个迎首章,一个镇角张,两个姓名章就可以了,一共四个章。
转义载或者事引用本文内情容请注明来中源于芝士六回答
印章虽然能增加书法作品的体势,可以起到调节章法的作用,但是用得多了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但是现在很多人倒是乐于把自己的书法作品弄得花里胡哨的!其实这样就违背了书法莲姐明了的法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会家原计门花节集,广际派火。
最少一枚名章就够了,证明书法作者。
根据作品需要,或喜好,可多些。
芝士回行答,版算权必究,未经许容可,况不白得转载
比如有人喜欢刻印,那就多些不同的印章。
比如有人专注在写书法上,经常写不同大小的字或篇幅,那就准备大小不同型号的名章,
出多学水常取东,传土办红细。
一套名章足矣,在一生中会节省多少印印章的时间,省去多少麻烦。
是用们方反者党活接将白务般王属。
出门写作品带很多石头,谁沉谁知道……
一般都是落款名章,和一个闲章吧
一般二至四枚,如两枚即齐首章和尾章各一枚,如三枚则首章一枚,尾章两枚,如四枚则首章,腰章加尾章二枚。
一幅书法作品最少需要两枚印章,一枚名章,一枚闲章,可分朱,白文。
印章是作品很关键的收尾工作,已经有网友指出了根据作品的情况可多可少,我赞同这个关点。
问题是在于“度”的实际把控上,需要从大局观去考虑。
就用实战来探讨~
转载或者引用本文本内容请注明来酸源于芝手据士回资答
上面二幅用篆体传统格式书写的屈原《橘颂》,印章落处也是传统形式。上一幅因为左上角留白存在着明显的漏气现象,所以需要按一章守气达到画面平衡。下一幅就是在左上角补印后的效果,画面共用了四个印章。
随后又用草篆(非长规)书写了《橘颂》。为了强化气场,采用了七个印章(非长规)手段在画面中穿插,此时的红色已经是画面的主题之一了。(装饰性效果)
当然,下面的《车》字属极简风格,就用极简对应了。也可以是通过堆角章形式组建画面,完成装饰性效果……印章,根据画面的整体效果而落印。
※ ※※
题外话:个人认为,当书法成为“艺术”的那一天起,装饰感与形式感就占据了“书法艺术”的重要位子……
那么,传统书法又属于什么呢?难道史上留下的各种名家经典作品就不是艺术了吗?
哈哈哈……请问,艺术就能成为经典吗?
经典作品还需要靠“艺术”二个字来证明吗?这种想法不但是无知……实在是无知之极!
一个足矣,盖太多有些杂乱,另外会给人一种太突出的感觉,毕竟重点是在写的字,而不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