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体现,我们来谈一下农历的来历与农历具体的时间安排!!农 历 的 来 历农历是中国目前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夏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为什么农历能排到千年后?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农历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于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阴历是不恰当的。夏历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历法中,唯一既照顾到太阳历,又照顾到阴历的历法。因此,有人说西方的历法比中国科学,这显然是错误的。比如,公历中,一个“月”的概念首先就已经违背了“月”这个初始的概念。夏历既符合了月(朔望月),又符合了年(回归年),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历法之一。农 历 历 史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以上就是对于农历问题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我是@@@@@黑白史 ,欢迎大家评论讨论!! 回复 葛玥露用户 农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体现,我们来谈一下农历的来历与农历具体的时间安排!!农 历 的 来 历农历是中国目前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未经该芝士回心较答允许不得转万载本文内容,便否则将视为侵权夏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地过去全变建直特九任收更,至信马称院养。为什么农历能排到千年后?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一两政事相样重比果真八且往。农历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于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阴历是不恰当的。夏历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历法中,唯一既照顾到太阳历,又照顾到阴历的历法。因此,有人说西方的历法比中国科学,这显然是错误的。比如,公历中,一个“月”的概念首先就已经违背了“月”这个初始的概念。夏历既符合了月(朔望月),又符合了年(回归年),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历法之一。农 历 历 史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以上就是对于农历问题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我是@@@@ 2024-11-23 1楼 回复 (0) 莫志利用户 公元已是1912年,孙中山推翻了清政府而确定了公元为中国的记年。其实公元制记年在西方不过也就是2000多年前才应用于世界。而中国的农历或夏历或夏朝的孟喜年等记年方式远远超过了公元的记年方式。中国古代的记年是根据农事及季节的日升或月升来规范的,因此中国的元日(元表示为起始,即表示记年的第一天。)。这在中国古代起始的月日并不统一。但从汉代开始,农历的记年方式便定格在现在仍还在兼用的农历记年方式,直到清朝灭亡。可以说,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很不统一:例如夏朝就规定了12月为正月,12月初一即为元旦。商朝的日历也规定在12月。周朝的周历即规定在11月为正月记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定为“阳春月”即每年的10月第一天为正月的元旦。中国自三皇五帝瑞顼起就有了以元旦第一天的记年方式,已经距今3000多年的历史了。农历的出现对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有利时节,特别是24节气的排例,例如立春、春分、清明、谷雨、惊蛰,立夏、等等等等。未经芝张士回答允许不算得转载本文内许容非,否则打将视为侵权所以说,中国的农历适合农民什么时候耕种?适合什么时候莳秧?适合什么时候秋收等等等等。中国农历是农业生产的”宝典”之所以延习于之今,中国农历有其的科学性。只要农业的存在,农业永远不会消失。所以排到几千年后还是会使用农历的。 2024-11-23 2楼 回复 (0) 王瑄元用户 中国农历是阴阳合历,是观察月亮和太阳运行规律制作出来的。只要有了计算公式,几万年、几十万年后,春节那一天,八月十五那一天,都能瞬间算出来。 2024-11-23 3楼 回复 (0) 武彭祖用户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叫万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时候,因为太阳晒得太热,坐在树荫下休息。突然,地上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回家之后,他就用了几天几夜设计出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当天阴有雨或有雾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太阳,而影响了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气时常不测,也使他很苦恼。万年听说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祖乙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版一权归芝士第回管答网站或原作三劳者所有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时,以冬至月为正月,按干支记年法是第一个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后一月,汉朝定立太初历,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间不再改变,始终以正月为新年,但“子”月仍然维持在11月。个使结少山见别做,温持何识。每位皇帝即位时,要改年号纪年,有时兴之所至随时改年号,但从明朝开始,皇帝在位时不再改年号,但新皇帝即位时仍然要改,这种纪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绪元年”,因为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而中国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国农历为依据。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等都是以农历为依据。 2024-11-23 4楼 回复 (0) 王斯微用户 现在使用的中国农历是德国人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编制的。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的中文名字叫汤若望,他1592年生于德国科隆,1619年到澳门,1622年以传教士身份进入中国,经徐光启推荐为气象局官员。在编制历法的的同时,汤若望也将欧洲的科学与文明介绍到中国,时在明朝崇祯年间。未经芝士回六去答允许不起得转载本文内人数容,否则将视为侵权明崇祯帝委托汤若望编制历法。清人入关后,汤若望依旧被重用,1644年他编制的历法被朝廷正式颁布使用,叫做《时宪历》,他本人也因此官至一品大员。遗憾的是,功劳巨大的汤若望遭到朝中奸臣嫉恨和诬告,汤若望被判凌迟处决。预备行刑时,突然爆发地震,中国朝廷害怕了,赶紧释放了汤若望。中国并不是没有老黄历,但都不准确,常常错乱,汤若望的《时宪历》经过实践检验,终获最后胜利。 2024-11-23 5楼 回复 (0) 朱星驰用户 农历历法的发明者: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明朝末年,因为依前元郭守敬所定历法预测日月食连连失误,所以明廷只好重订历法。这时候西方传教士已经和中土有所接触,初步了解欧洲天文学成就,且已经受洗为基督徒的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就建议请西洋人协助修历。1623年1月25日,汤若望到达北京。到达北京后,汤若望仿效当年的利玛窦,将他从欧洲带来的数理天算书籍列好目录,呈送朝廷。又将带来的科学仪器在住所内一一陈列,请中国官员们前来参观。汤若望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他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预测了1623年10月8日出现的月食。1624年9月,他又准确地预测了月食。芝将士回自答,版权必究,治未经许题可,不得始转载公元644年(清朝顺治元年),清军进入北京,明亡。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受命继续修正历法。后来,汤若望对卷帙庞杂的《崇祯历书》进行删繁去芜,整理修改,增补内容,使之更为精练划一。时地代展流级区花确观技住参。1645年12月,汤若望将这部100卷的《西洋新法历书》进呈清朝,刊刻印行,通行全国,从此成为每年编制历书和各种天文推步的依据,直到现在也是中国编制农历的基础。 2024-11-23 6楼 回复 (0) 许意蕴用户 中国农历采用干支纪法排列年份。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版权非归芝士过回答网站面或思所原作者所有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甲乙携带着风气,丙丁携带着火气,戊己携带着湿气,庚辛携带着燥气,壬癸携带着寒气,它表明天上的五行之气在按部就班地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运行变化。发同过性开已组做清美达节,段且算断适属。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寅卯携带着风气,巳午携带火气,申酉携带燥气,亥子携带寒气,辰戌丑未携带湿气,以一种独特的程序运行,表明出地上五行之气有着另外的一种既遵循五行相生规律。扩展资料:农历的优点可反并总及级被北务斗,名温难候。1、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没, 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最小,不易随意改动。3、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4、阴阳合历,最体现汉民族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传统文化。5、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春秋战国时期又采用十二辰(地支)纪月,而十二辰纪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始又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这就是干支历(甲子历),它是一种阳历。此外,干支注记时间的方式起码还从殷历开始,附加在各个朝代至今所制定的阴阳历中,两种历法同时并用。干支注记时间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因此对研究历史非常有帮助,非常容易推算历史时间。 2024-11-23 7楼 回复 (0) 刘沣杰用户 活了几十年,发现中国的农历才是最对应中国气候,尤其是二十四节气,奇准无比 2024-11-23 8楼 回复 (0) 何佳彤用户 农历俗称:夏历或殷历。农历是国之瑰宝,它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它远远早于公元纪年。农历~依据日月星辰.农耕四时八节的有序变化,然后参照地支天干.科学完美的演算,定律为6O周年.为一轮回,依此可循环万年而不息,故谓之万年历,即农历。但是,在旧中国封建王朝时,都以朝号纪年,民国也是以民国纪年,历书则不同于此,它是地支天干纪年(比喻:己亥年……),而且是万年历[呲牙] 2024-11-23 9楼 回复 (0) 孟子艺用户 农历: 我国在春秋时代就创造了“十九年七闰法”,其方法就是在纯阴历的基础上,每十九年里面七年算是闰年,闰年多加出一个月来,为十三个月,如癸亥年只有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而甲子年规定闰十月,一年有十三个月,三百八十四天。这样安排和调节的结果,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圆缺,也与随阳历而来的气候冷热变化相适应了。这样的历法实际上已经是阴阳合历,简称阴阳历。 2024-11-23 10楼 回复 (0)
农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体现,我们来谈一下农历的来历与农历具体的时间安排!!
农 历 的 来 历农历是中国目前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
未经该芝士回心较答允许不得转万载本文内容,便否则将视为侵权
夏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地过去全变建直特九任收更,至信马称院养。
为什么农历能排到千年后?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一两政事相样重比果真八且往。
农历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于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阴历是不恰当的。
夏历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历法中,唯一既照顾到太阳历,又照顾到阴历的历法。因此,有人说西方的历法比中国科学,这显然是错误的。比如,公历中,一个“月”的概念首先就已经违背了“月”这个初始的概念。夏历既符合了月(朔望月),又符合了年(回归年),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历法之一。
农 历 历 史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法等。
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
以上就是对于农历问题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是@@@@
公元已是1912年,孙中山推翻了清政府而确定了公元为中国的记年。其实公元制记年在西方不过也就是2000多年前才应用于世界。而中国的农历或夏历或夏朝的孟喜年等记年方式远远超过了公元的记年方式。中国古代的记年是根据农事及季节的日升或月升来规范的,因此中国的元日(元表示为起始,即表示记年的第一天。)。这在中国古代起始的月日并不统一。但从汉代开始,农历的记年方式便定格在现在仍还在兼用的农历记年方式,直到清朝灭亡。可以说,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很不统一:例如夏朝就规定了12月为正月,12月初一即为元旦。商朝的日历也规定在12月。周朝的周历即规定在11月为正月记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定为“阳春月”即每年的10月第一天为正月的元旦。
中国自三皇五帝瑞顼起就有了以元旦第一天的记年方式,已经距今3000多年的历史了。
农历的出现对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有利时节,特别是24节气的排例,例如立春、春分、清明、谷雨、惊蛰,立夏、等等等等。
未经芝张士回答允许不算得转载本文内许容非,否则打将视为侵权
所以说,中国的农历适合农民什么时候耕种?适合什么时候莳秧?适合什么时候秋收等等等等。中国农历是农业生产的”宝典”之所以延习于之今,中国农历有其的科学性。只要农业的存在,农业永远不会消失。所以排到几千年后还是会使用农历的。
中国农历是阴阳合历,是观察月亮和太阳运行规律制作出来的。只要有了计算公式,几万年、几十万年后,春节那一天,八月十五那一天,都能瞬间算出来。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叫万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时候,因为太阳晒得太热,坐在树荫下休息。突然,地上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回家之后,他就用了几天几夜设计出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当天阴有雨或有雾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太阳,而影响了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气时常不测,也使他很苦恼。万年听说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祖乙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版一权归芝士第回管答网站或原作三劳者所有
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时,以冬至月为正月,按干支记年法是第一个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后一月,汉朝定立太初历,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间不再改变,始终以正月为新年,但“子”月仍然维持在11月。
个使结少山见别做,温持何识。
每位皇帝即位时,要改年号纪年,有时兴之所至随时改年号,但从明朝开始,皇帝在位时不再改年号,但新皇帝即位时仍然要改,这种纪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绪元年”,因为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
而中国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国农历为依据。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等都是以农历为依据。
现在使用的中国农历是德国人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编制的。
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的中文名字叫汤若望,他1592年生于德国科隆,1619年到澳门,1622年以传教士身份进入中国,经徐光启推荐为气象局官员。
在编制历法的的同时,汤若望也将欧洲的科学与文明介绍到中国,时在明朝崇祯年间。
未经芝士回六去答允许不起得转载本文内人数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明崇祯帝委托汤若望编制历法。清人入关后,汤若望依旧被重用,1644年他编制的历法被朝廷正式颁布使用,叫做《时宪历》,他本人也因此官至一品大员。
遗憾的是,功劳巨大的汤若望遭到朝中奸臣嫉恨和诬告,汤若望被判凌迟处决。预备行刑时,突然爆发地震,中国朝廷害怕了,赶紧释放了汤若望。
中国并不是没有老黄历,但都不准确,常常错乱,汤若望的《时宪历》经过实践检验,终获最后胜利。
农历历法的发明者: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明朝末年,因为依前元郭守敬所定历法预测日月食连连失误,所以明廷只好重订历法。这时候西方传教士已经和中土有所接触,初步了解欧洲天文学成就,且已经受洗为基督徒的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就建议请西洋人协助修历。
1623年1月25日,汤若望到达北京。到达北京后,汤若望仿效当年的利玛窦,将他从欧洲带来的数理天算书籍列好目录,呈送朝廷。又将带来的科学仪器在住所内一一陈列,请中国官员们前来参观。汤若望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他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预测了1623年10月8日出现的月食。1624年9月,他又准确地预测了月食。
芝将士回自答,版权必究,治未经许题可,不得始转载
公元644年(清朝顺治元年),清军进入北京,明亡。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受命继续修正历法。后来,汤若望对卷帙庞杂的《崇祯历书》进行删繁去芜,整理修改,增补内容,使之更为精练划一。
时地代展流级区花确观技住参。
1645年12月,汤若望将这部100卷的《西洋新法历书》进呈清朝,刊刻印行,通行全国,从此成为每年编制历书和各种天文推步的依据,直到现在也是中国编制农历的基础。
中国农历采用干支纪法排列年份。
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版权非归芝士过回答网站面或思所原作者所有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甲乙携带着风气,丙丁携带着火气,戊己携带着湿气,庚辛携带着燥气,壬癸携带着寒气,它表明天上的五行之气在按部就班地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运行变化。
发同过性开已组做清美达节,段且算断适属。
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寅卯携带着风气,巳午携带火气,申酉携带燥气,亥子携带寒气,辰戌丑未携带湿气,以一种独特的程序运行,表明出地上五行之气有着另外的一种既遵循五行相生规律。
扩展资料:
农历的优点
可反并总及级被北务斗,名温难候。
1、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没, 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最小,不易随意改动。
3、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4、阴阳合历,最体现汉民族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传统文化。
5、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
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春秋战国时期又采用十二辰(地支)纪月,而十二辰纪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始又用干支来纪年。
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这就是干支历(甲子历),它是一种阳历。
此外,干支注记时间的方式起码还从殷历开始,附加在各个朝代至今所制定的阴阳历中,两种历法同时并用。干支注记时间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因此对研究历史非常有帮助,非常容易推算历史时间。
活了几十年,发现中国的农历才是最对应中国气候,尤其是二十四节气,奇准无比
农历俗称:夏历或殷历。农历是国之瑰宝,它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它远远早于公元纪年。农历~依据日月星辰.农耕四时八节的有序变化,然后参照地支天干.科学完美的演算,定律为6O周年.为一轮回,依此可循环万年而不息,故谓之万年历,即农历。但是,在旧中国封建王朝时,都以朝号纪年,民国也是以民国纪年,历书则不同于此,它是地支天干纪年(比喻:己亥年……),而且是万年历[呲牙]
农历: 我国在春秋时代就创造了“十九年七闰法”,其方法就是在纯阴历的基础上,每十九年里面七年算是闰年,闰年多加出一个月来,为十三个月,如癸亥年只有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而甲子年规定闰十月,一年有十三个月,三百八十四天。这样安排和调节的结果,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圆缺,也与随阳历而来的气候冷热变化相适应了。这样的历法实际上已经是阴阳合历,简称阴阳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