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帝刘裕与宋太祖赵匡胤相比,谁率兵打仗的指挥能力更强一些?为什么?

宋武帝刘裕与宋太祖赵匡胤相比,谁率兵打仗的指挥能力更强一些?为什么?
宋武帝刘裕与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在率兵打仗的指挥能力,也就是军略方面,应该还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要比“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更强一些。这个可以从刘裕的几次北伐看出来。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刘裕出师北伐南燕。全军由淮河入泗水,一个月后到达下邳。鉴于再往北进没有足够宽大河道可供舟师航行,刘裕留下船只和辎重,徒步行军进至琅琊(今山东临沂),然后继续北进,目标直指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青州)。为了防范发生当年桓温枋头之战那样的失败,刘裕命军队在沿路重要的地段留兵驻守,并筑起城垒,防止南燕骑兵切断后路。针对燕军骑兵多的特点,刘裕还命令将4000辆战车放在大军两翼,以防止敌骑冲突,战车上都张挂布幔,以遮挡敌军的弓矢。同时再以轻骑兵在外围游走,作为步兵的支援。燕军闻知刘裕军已到,便倾巢而出以重甲骑兵猛攻,结果反被刘裕杀得大败,南燕兖州刺史段晖等10名大将被阵斩。最后,南燕被刘裕所灭,此后鲜卑慕容部彻底消失在历史舞台上。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刘裕北伐后秦。刘裕的具体行军安排:第一路,大将王镇恶、檀道济出寿阳攻项城、颍川方向,目标是洛阳。这一路兵是主力,其行军路线斜向切入矩形地带,所经路途最长,面对的后秦部队也最多。第二路是偏师,兵力约万余人,由傅弘之和新兴的吴郡将领沈田子率领,进攻武关(今陕西丹凤)方向,目的是牵制关中的后秦军主力。第三路由朱超石、胡藩率领,从新野北攻阳城(今河南登封)。第四路是水军,由沈林子(沈田子之弟)、刘遵考率领,从石门入黄河。以上第三、第四两路部队的战役意图都是确保通向关中的黄河水道的安全。第五路由王仲德率领,从山东后方开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今已无水泽)河道入黄河,为前面四路大军提供战役支撑,以确保顺利拿下河南,并为进攻关中作好准备。同时,刘裕还派遣蜀地方面的偏师姚珍、窦霸率数千兵力分别从子午谷和骆谷进攻汉中方向。期间,刘裕接连击败后秦军队,更摆出却月阵,击败了支援后秦的北魏重装骑兵。最后,刘裕灭掉了后秦,将五胡中的羌人赶出了历史舞台。总之刘裕北伐南燕、后秦,收复山东、河南、淮北和关中大片失地。而且他面对都是善用骑兵,特别是善用甲骑具装的南燕、后秦和北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军。相比之下,赵匡胤虽然以军功出身,但主要是在战斗表现勇武和战术指挥能力。他黄袍加身后主要的军事目标也是各地的割据势力。面对被契丹人占据的燕云十六州,赵匡胤认为辽朝是一个不可轻视的敌人了。因此他采取了比较慎重的态度,通过“雄州和议”,与契丹人保持一个相对和平的关系,试图通过谈判手段收回燕云。之后的乾德元年(963年),赵匡胤决定出兵攻打北汉。这一次军事行动发起于乾德元年末、结束于乾德二年初(963—964),宋军以李谦溥、赵彦徽、李继勋和罗彦瑰等四路进军,并调动地方藩镇兵力协同中央禁军作战,宋军投入总兵力应在6万以上。此次作战中,北汉援引辽军6万兵马为援,宋辽在辽州展开会战,宋军大获全胜。尽管如此,此次针对北汉的军事行动因为辽朝的介入而失败。因此,赵匡胤只能先图谋南方诸州,避免无谓损耗,再俟机攻打北汉。开宝元年七月,赵匡胤连下数道诏书,共筹划接连的两次针对北汉的军事行动。八月初以急攻为主,但又再次因辽军南下而撤军。开宝二年正月,集结好的宋军大举攻伐北汉。但太原城久攻不下,而酷暑难耐士兵染病,并且辽军在第一次增援失败后,又迅速调集后方兵马再次来援。赵匡胤不得不班师回朝,放弃了已有的战役成果。可以看出,赵匡胤的北伐都是针对其他割据势力,而面对北方强权契丹人的介入,他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这跟数次正面击败胡族甲骑具装的刘裕相比,自然要差一个段位。

回复
  • 于瑞丰用户

    宋武帝刘裕与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在率兵打仗的指挥能力,也就是军略方面,应该还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要比“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更强一些。

    这个可以从刘裕的几次北伐看出来。

    未经芝士回答改准允许不得转载本角文内容,否则将视却为自侵权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刘裕出师北伐南燕。全军由淮河入泗水,一个月后到达下邳。鉴于再往北进没有足够宽大河道可供舟师航行,刘裕留下船只和辎重,徒步行军进至琅琊(今山东临沂),然后继续北进,目标直指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青州)。为了防范发生当年桓温枋头之战那样的失败,刘裕命军队在沿路重要的地段留兵驻守,并筑起城垒,防止南燕骑兵切断后路。

    针对燕军骑兵多的特点,刘裕还命令将4000辆战车放在大军两翼,以防止敌骑冲突,战车上都张挂布幔,以遮挡敌军的弓矢。同时再以轻骑兵在外围游走,作为步兵的支援。

    燕军闻知刘裕军已到,便倾巢而出以重甲骑兵猛攻,结果反被刘裕杀得大败,南燕兖州刺史段晖等10名大将被阵斩。最后,南燕被刘裕所灭,此后鲜卑慕容部彻底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刘裕北伐后秦。

    刘裕的具体行军安排:第一路,大将王镇恶、檀道济出寿阳攻项城、颍川方向,目标是洛阳。这一路兵是主力,其行军路线斜向切入矩形地带,所经路途最长,面对的后秦部队也最多。第二路是偏师,兵力约万余人,由傅弘之和新兴的吴郡将领沈田子率领,进攻武关(今陕西丹凤)方向,目的是牵制关中的后秦军主力。第三路由朱超石、胡藩率领,从新野北攻阳城(今河南登封)。第四路是水军,由沈林子(沈田子之弟)、刘遵考率领,从石门入黄河。以上第三、第四两路部队的战役意图都是确保通向关中的黄河水道的安全。第五路由王仲德率领,从山东后方开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今已无水泽)河道入黄河,为前面四路大军提供战役支撑,以确保顺利拿下河南,并为进攻关中作好准备。同时,刘裕还派遣蜀地方面的偏师姚珍、窦霸率数千兵力分别从子午谷和骆谷进攻汉中方向。

    期间,刘裕接连击败后秦军队,更摆出却月阵,击败了支援后秦的北魏重装骑兵。

    最后,刘裕灭掉了后秦,将五胡中的羌人赶出了历史舞台。

    总之刘裕北伐南燕、后秦,收复山东、河南、淮北和关中大片失地。而且他面对都是善用骑兵,特别是善用甲骑具装的南燕、后秦和北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军。

    得力机表军入流门类八米列约团太育红。

    相比之下,赵匡胤虽然以军功出身,但主要是在战斗表现勇武和战术指挥能力。他黄袍加身后主要的军事目标也是各地的割据势力。面对被契丹人占据的燕云十六州,赵匡胤认为辽朝是一个不可轻视的敌人了。因此他采取了比较慎重的态度,通过“雄州和议”,与契丹人保持一个相对和平的关系,试图通过谈判手段收回燕云。

    有用多然想组做治儿史查。

    之后的乾德元年(963年),赵匡胤决定出兵攻打北汉。这一次军事行动发起于乾德元年末、结束于乾德二年初(963—964),宋军以李谦溥、赵彦徽、李继勋和罗彦瑰等四路进军,并调动地方藩镇兵力协同中央禁军作战,宋军投入总兵力应在6万以上。

    此次作战中,北汉援引辽军6万兵马为援,宋辽在辽州展开会战,宋军大获全胜。尽管如此,此次针对北汉的军事行动因为辽朝的介入而失败。因此,赵匡胤只能先图谋南方诸州,避免无谓损耗,再俟机攻打北汉。

    开宝元年七月,赵匡胤连下数道诏书,共筹划接连的两次针对北汉的军事行动。八月初以急攻为主,但又再次因辽军南下而撤军。开宝二年正月,集结好的宋军大举攻伐北汉。但太原城久攻不下,而酷暑难耐士兵染病,并且辽军在第一次增援失败后,又迅速调集后方兵马再次来援。赵匡胤不得不班师回朝,放弃了已有的战役成果。

    可以看出,赵匡胤的北伐都是针对其他割据势力,而面对北方强权契丹人的介入,他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这跟数次正面击败胡族甲骑具装的刘裕相比,自然要差一个段位。

    2024-11-22
    1楼
    回复
  • 岳昆宇用户

    简单地说:个人武艺,可能是赵匡胤更强;大军征伐,虽然赵匡胤也屡立战功,但两人相较,应该是刘裕更胜一筹。

    刘裕出身寒微,投身行伍,以勇武一步步从北府军官成为高级将领。

    伐南燕,诛刘毅,西灭谯蜀,北灭后秦,都是亲冒矢石,亲领大军。军事上还挺有造诣,首创却月阵,屡战屡胜。在开国功业上,《南史·宋本纪第一》这样论刘裕:“宋武地非齐、晋,众无一旅,曾不浃旬,夷凶翦暴,诛内清外,功格上下。

    未派经芝士万子回答允许不得车成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将门,个人武功甚高,称为郭威和柴荣的大将后,也屡立战功。高平之战,力挽狂澜,身中流矢,击溃北汉。在攻打南唐的系列战役中,赵匡胤又斩杀何延錫,败南唐齐王,万军之中取皇甫晖首级,可谓柴荣的左膀右臂。因公一步步升殿前都点检。

    但建立宋朝后开疆拓土都是曹彬潘美等人之功。

    2024-11-22
    2楼
    回复
  • 赵彬尧用户

    宋武帝刘裕征战疆场,得帝位。宋太祖欺负孤儿寡母,陈桥兵变上位。

    2024-11-22
    3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