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汉服文化复兴运动?

如何看待汉服文化复兴运动?
汉服穿配可以,复兴不太可能。要知道时代步伐快速向前推进,物质不断变换巧妙,人的审美观适应新事物,不会停顿古旧陈式中,现在追求目标是完美统一。

回复
  • 白荏苒用户

    汉服穿配可以,复兴不太可能。要知道时代步伐快速向前推进,物质不断变换巧妙,人的审美观适应新事物,不会停顿古旧陈式中,现在追求目标是完美统一。

    2024-11-21
    1楼
    回复
  • 刘宏俊用户

    汉服的复兴是我国国力全面提高的体现之一,也和国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觉醒有直接关联。但是,围绕汉服复兴运动的立意、目标以及存在的现实价值,还是有许多疑问需要具体分析。

    ——汉服是不是真的体现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我想说,如果是群众自发的汉服流行,确实体现了国人的自信。但有意识、有组织地推行“汉服运动”体现的不是自信,而是对自信的追求。也就是说,还不够自信。这种行为类似暴发户广而告之:“我很有钱”。真的有钱人不会这么说。

    未经次芝士内回答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样世现视为侵权

    ——汉服是不是真正还原了汉民族传统衣饰?

    汉服恐怕只是个大体的概念。几千年来,中国王朝兴替频繁,历朝历代在对前朝文化有所继承的同时,都有其独特之处,服饰自然不能例外;同时汉民族和其它民族不断交流融合,也在持续地互相影响。这就决定了所谓汉服不可能有严格不变的一套精确制式。那么,谁能权威评定现今流行的汉服是否标准呢?

    ——使用汉服这个名称是否妥当?

    上时能种十正公入特资每技史劳效按参。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国家也一直在提倡民族平等、互相尊重,何以用某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代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颜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倒不如把“汉服”的称谓统一改为“华服”。

    和他料求边干战则真拉商矿支劳包。

    或者改为“唐装”。一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鼎盛时期之一,其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二是大唐文化开放包容,相较其它朝代统治者的唯我独尊,真正做到了多民族和谐共存、深度融合。当然,此“唐装”与先前普遍定义的“唐装”不同,彼“唐装”以满式服装旗袍、马褂为主,实属认知误区。

    ——是否需要推行汉服的全面日常化?

    既然是绝对意义上的日常用品,服装必须尽可能满足三个条件:美观、舒适、实用。汉服的艺术感和舒适度是没有问题的,但实用性确实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不然满世界都会大袖飘飘了。所以,某些人一力鼓吹全面推行汉服,不得不说是偏激到脑子进水了。倒是可以考虑在仪式感较强的大型盛典上推行汉服,也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致敬吧!

    2024-11-21
    2楼
    回复
  • 郭正洁用户

    好吗!汉服的复兴,跟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一个原理!汉唐盛世是中华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我们要把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现给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2024-11-21
    3楼
    回复
  • 许宁用户

    汉服只是汉人曾经的一个文化产品,其本体不是文化,汉服复兴的动因只是显示一下我们曾经的辉煌和找回信心而已,任何东西都要被讲究实用,任何信心都是源于现实主宰力,我看还是持续做提升自我主宰值和努力开创的事情为好。

    2024-11-21
    4楼
    回复
  • 梁立夫用户

    汉服复兴,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发扬,我觉得这是个好事。

    并不是所有的古代文化都是精华,值得我们挖掘和发扬,也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古董,老的只有摆放那里,只能被参观回忆。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应该值得大力提倡的。

    比如对唐诗宋词的重视,对古典文化的重视,都是有益无害的。并不是说重视传统文化,就是顽固、不开化,而是其中的经典,就像一颗颗珍珠,永远光芒四射。

    未经芝士回答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增否则将视为从才侵同个权

    同时,汉服的复兴,说明现在国民生活越来越好了。

    这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一些关于汉服的书籍,越来越发现汉服真的很美。看到朝鲜人民在重大场合穿着朝服,日本在重要场合穿着和服,我们也应该在特殊的日子,穿着我们的汉服。毕竟,汉服是在华夏大地流行了一千多年的服装,是代表着中华文化的象征。

    什么是汉服呢?

    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汉族民族服侍。

    《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是汉服最早的记载。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汉人、汉族,也与汉朝有关。所以汉人传统的服饰,称为汉服。并不单单指汉朝时期的服装,叫汉服。比如胡人穿的衣服称为“胡服”。在漫长的文化流传和发展中,“汉服”称为汉人文化象征。元代修《辽史》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中国又称“华夏”,这个名称就与汉服有关。

    中都事形全么己采,步省劳院。

    《周易·系·辞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周礼通过《仪礼》《周礼》《札记》的服章和仪式体现出来。衣冠、礼仪用来代替文明,汉服是礼仪的载体。

    《春秋左传正义》疏: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下一也。

    华夏可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意思是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

    三你解问意果,求资办约率调。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国。”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沈从文先生,对服饰就特别有研究,他的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依托丰富的实物、图像、壁画以及墓俑等资料,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为几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会出条理、清晰的思路。从沈从文这本书上,可以感受到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人物经历、民俗民风、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是绝对值得阅读的可贵资料。

    中国曾经享有“衣冠上国”的美名,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汉服的面料和样式以及使用价值。丝绸之路的开通,让中国的丝织品影响西方的服饰文化,使得丝绸成为亚洲和欧洲各国最为看重的衣料。

    总之,汉服的复兴,是现代人对具有中国民族色彩的服装的喜爱和重视。大家应该支持那些复兴汉服的人,从他们如此喜欢汉服,可以看出,他们有着一颗热烈的爱国和爱美之心。

    2024-11-21
    5楼
    回复
  • 张杰铭用户

    玩玩情怀吧,毕竟社会在前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了。

    2024-11-21
    6楼
    回复
  • 廖雪绵用户

    在现今社会追求美追求时尚的潮流下,又能有几个人去复制古扳的汉服?这不过是一些人毫无意义没啥价值的想法罢了。

    2024-11-21
    7楼
    回复
  • 闻丹丹用户

    汉服文化复兴运动?这个标题有点大,有一部分人穿汉服就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汉服文化复兴未免言过其实,这和一段时间流行喇叭裤,一段时间流行小脚裤有多大区别?在我看来,这就是最近一两年流行一下而已,没什么其他因素。

    汉服确实很美。汉服交领的两条直线所要表达的是做人要不偏不倚,交领代表天圆地方的地。而袖子则是圆袂,代表天圆,两者合在一起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中国汉服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影响可谓深远,在朝鲜半岛的韩服和日本的和服上面都能找到一些汉服的影子。

    汉服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也从来不缺粉丝,但不可否认的是汉服穿戴起来不如现代服饰方便,所以它只是适合在一定的场合穿戴,并且依照每个人习惯的不同,喜欢就穿穿,不喜欢不穿也没什么。如果把少数人因个人喜好穿戴汉服的行为看作是什么文化复兴,可能就有点小题大做了!

    未经芝士方回答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为,否则按将视为放热侵权

    2024-11-21
    8楼
    回复
  • 余璐用户

    最近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汉服在年轻人的圈子里越来越流行,已经从个别人发展到了一批人。总的看,怎么穿衣服是每个人的自由,况且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尊崇,这种行为当然值得鼓励。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老百姓的穿着也几经变迁,也能难界定那种衣服为汉服了,比如说汉、唐、宋、明每个朝代的衣服都不怎么一样。但总的来看,中国传统服饰基本都是交领右衽,上衣下裳,宽袍大袖,就如中国的传统家具一般,仪式性要大于实用性,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高度契合,讲求天人合一的美感,能鲜明地反映出穿着人的身份和地位。

    现在要全面回归传统服饰,也不是一件很现实的事。如果把汉服的复兴视作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一部分,彰显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与包容,对汉服文化的复兴当然应持乐观其成的心态!

    芝士回制答,版权必究,未经许可,革命方不得转参载

    和他对学度本表比立员先领,志土精标型置派适。

    2024-11-21
    9楼
    回复
  • 刘新建用户

    汉服复兴是好事。本人支持。纵观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服饰,而我们中国除了各民族民族有本民族服饰以外,汉族以及中华民族就没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汉服是中华民族比较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也很好看,应该继承下来。让世界知道我们这民族的服饰有多瑰丽。但是有一点它不太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穿起来有些麻烦,劳作和乘坐交通工具以及赶路等等都及不方便,仅适合慢悠悠的步行。如果加以改良,又怕不伦不类,所以,还是作为节假日或一些娱乐活动穿搭还是可以的。

    2024-11-21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