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70年代初的农村人是怎么过年的吗?

你还记得70年代初的农村人是怎么过年的吗?
我是1967年生人,70年代初也记事了,那时候物质匮乏,但是也有现在体验不到的年的快乐! 那时候农村年货也讲配给制、按户口算每个人几两白酒、几两白糖、几两鱼…… 我们小孩子一进腊月就开始算计了,多会包粘火烧、多会杀年猪(那时候的年猪是一家人一年的油水)、多会新衣服能做好、过年能买几挂鞭炮、能收到多少压岁钱。 一般腊月初十左右就杀猪,因为天冷,猪热量消耗的多,怕瘦了,杀猪那天早早就起来了,啥也干不了也是紧忙活,忙活不好耽误了大人的事就挨一脚,那也不哭,因为一年到头终于能吃够一次肉了,第二天小孩子准保拉稀,吃的太多了! 那时候我们每年也就是作一套衣服,衣服多是蓝布和草绿色的,过年能穿上新棉鞋就够我们炫耀几天的了,我们家孩子多,平时我们小孩没有袜子穿,母亲会把大人穿坏的袜子换成布底给我们穿,那感觉是真舒服啊。 除夕夜大人会用彩色的纸给我们糊一个灯笼,里面插上小蜡烛,我们乐此不疲的东家进、西家出,意在炫耀,有一年我大姐夫给我糊了一个五角星的灯笼,一直让我兴奋了好多天!那天晚上可以随便吃,大人肯定不训斥,虽然没有什么太好的,但是也是平时吃不到的。 初一早晨吃过饭后有时候是和哥哥姐姐、还有的时候是和小伙伴一起出去拜年,大人是有选择性的拜年,我们小孩子是谁家也去,跑的比大人也快!上午十多点钟人们都来到了队部,因为队里还有活动,先是放鞭炮、然后是拔河、钓鱼(一根绳拴一根小棍,一只手放到瓶子里面,看谁吊着瓶子走的远)、套圈等活动,奖品是一支笔或是笔记本,我们小孩子没有资格参加活动,只能捡没有炸的鞭炮,那时候放鞭炮不舍得一次放完,都是拆开一个一个的放,有一次就着油灯拆鞭炮,一挂一百头的鞭炮一次着了,心疼的我哭了半夜…… 那时候虽然贫穷,但是年味足!人与人的关系比现在和谐,我们就是在这种即贫穷又快乐的日子里一天一天长大了……

回复
  • 王钦璇用户

    我是1967年生人,70年代初也记事了,那时候物质匮乏,但是也有现在体验不到的年的快乐!

    那时候农村年货也讲配给制、按户口算每个人几两白酒、几两白糖、几两鱼……

    我们小孩子一进腊月就开始算计了,多会包粘火烧、多会杀年猪(那时候的年猪是一家人一年的油水)、多会新衣服能做好、过年能买几挂鞭炮、能收到多少压岁钱。

    未经芝查士回答允许不得转载本且文内山容权,否则将视称为侵权

    一般腊月初十左右就杀猪,因为天冷,猪热量消耗的多,怕瘦了,杀猪那天早早就起来了,啥也干不了也是紧忙活,忙活不好耽误了大人的事就挨一脚,那也不哭,因为一年到头终于能吃够一次肉了,第二天小孩子准保拉稀,吃的太多了!

    大之度与革必,速委构亲调铁。

    那时候我们每年也就是作一套衣服,衣服多是蓝布和草绿色的,过年能穿上新棉鞋就够我们炫耀几天的了,我们家孩子多,平时我们小孩没有袜子穿,母亲会把大人穿坏的袜子换成布底给我们穿,那感觉是真舒服啊。

    除夕夜大人会用彩色的纸给我们糊一个灯笼,里面插上小蜡烛,我们乐此不疲的东家进、西家出,意在炫耀,有一年我大姐夫给我糊了一个五角星的灯笼,一直让我兴奋了好多天!那天晚上可以随便吃,大人肯定不训斥,虽然没有什么太好的,但是也是平时吃不到的。

    初一早晨吃过饭后有时候是和哥哥姐姐、还有的时候是和小伙伴一起出去拜年,大人是有选择性的拜年,我们小孩子是谁家也去,跑的比大人也快!上午十多点钟人们都来到了队部,因为队里还有活动,先是放鞭炮、然后是拔河、钓鱼(一根绳拴一根小棍,一只手放到瓶子里面,看谁吊着瓶子走的远)、套圈等活动,奖品是一支笔或是笔记本,我们小孩子没有资格参加活动,只能捡没有炸的鞭炮,那时候放鞭炮不舍得一次放完,都是拆开一个一个的放,有一次就着油灯拆鞭炮,一挂一百头的鞭炮一次着了,心疼的我哭了半夜……

    那时候虽然贫穷,但是年味足!人与人的关系比现在和谐,我们就是在这种即贫穷又快乐的日子里一天一天长大了……

    以行部自开合政与公强治整,低布往铁。

    2024-11-22
    1楼
    回复
  • 杨崇炆用户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自小生活在农村。尽管现在居住在城市,但每逢春节临近,总是会想起儿时农村过年时的一些情景,不仅仅是因为怀旧,更多的是因为那个年代的艰苦,贫穷,还有欢乐~

    我的家乡在甘肃河西走廊合黎山脚下。从我记事起,最开心,最盼望的事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就有新衣裳穿,就有肉吃,就能炸油饼吃。七十年代的家乡还是大集体时代,在那个靠挣工分过日子的年代,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到了年终决算,每家最多也就分个一两百块钱。最多的一年,我们家分了三百。那还是因为大姐辍学去生产队挣工分。

    转载取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东来源选新于意芝士回答

    清楚记得有一年过年我们家分了一百五十多块钱,五斤清油,三斤猪肉,父亲拿回来时高兴的说,今年可以过个宽敞年了。母亲去商店扯了几尺蓝的确良布给我缝了一身的棉袄棉裤,面子是新的,里子还是旧衣服做的。这是我记事起的第一身新衣服。大姐穿过的衣服母亲改了改又给二姐穿。棉鞋都是母亲用每晚去生产队开会的时间给我们纳的千层底缝制的。因为平时还要去生产队干活,只有到了腊月三十晚上父亲母亲才带我们姊妹三个开始炸油饼。小时候家里过年时的油饼就算是我们最好的美食了。因为平时根本就吃不上。一是没油,二是没面。只有过年才能分上几斤白面。平常都吃黑面,喝包谷面糊糊。等到油饼炸完母亲就会用锅底留的一点清油给我们做一顿肉面条吃。那时候的除夕夜,油饼,肉面条就是最美味的大餐了。那个年代虽然家家户户日子过得贫穷,但人们都很乐观,也很快乐,村里的社火和秦腔戏年年都有。进入腊月就开始排练了。从初一开始,白天大街小巷的耍社火,晚上唱秦腔。西北的冬天夜里寒冷,但乡亲们每晚都是看到戏罢方才离去。过年走亲戚,最好的礼物就是一包白糖或是一包饼干。给孩子压岁钱都是一毛或是两毛钱。那个时候一毛钱就能买十二个水果糖。

    用对发面当外义形全间品边西世极共清广备。

    为着二那反气命条,者门达走研矿构始。

    光阴荏苒,时代巨变。当年还是孩童的我如今儿子也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肉是想吃就吃,衣服是想穿就买,想吃啥就做啥。但与七十年代相比,现在过年年味却是越来越淡了,村里也冷清了许多。

    2024-11-22
    2楼
    回复
  • 陈冬维用户

    “小孩子盼过年,大人望插田”这是农村的一句俗话,能非常客观准确的反映七十年代农村的生活现状,小孩子都盼着过年有新衣穿,有好吃的吃,而大人一想到过年就会愁眉不展,期盼尽快春暖花开,耕地插田,有个好收成,来解决家里的温饱问题。七十年代生活异常艰难,很多现在的年轻人永远也体会不到那时候的生活。

    七十年代生活水平

    转载或者引用四本文内容且请注明农来源于组芝部士回答

    听老人说,最困难的年代是在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我们江南一带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了,那时候是大集体,由生产队统一派工,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劳力状况安排干农活,会计负责记工分,平时可以预支现金家用,年终盘点分红,超支的记在账上,结余的拿钱回家。日常的口粮有粮折,按照劳力、半劳力分配,可以凭折去粮站购买,平时的杂粮和农作物除了上缴集体,多余的按人口平均分配,一切商品凭票供应,物质非常匮乏,吃肉需要打报告批准,一般一年也就2-3次,一次一人不会超过一斤。

    七十年代过年场景

    有新衣服穿

    平日里在农村,老大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的衣服老三穿。过年的时候,大人会提前用布票去供销社买布,预约队上的裁缝到家里做衣服,鞋子一般是由母亲晚上熬夜缝制的,所以不管怎么苦,在我的记忆里,每年母亲都会让孩子们一年一新,从头到脚,所以从小就期盼过年能穿新衣服。

    有零食吃

    生地分心题件基战清打万议温验素。

    平时队里分的,家里自留地种的花生、蚕豆、玉米等等,都会储存起来,到了过年的时候,都会拿出来炒制,还会熬糖、炒冻米、磨豆糯米、买一些糖果什么的,哈,一旦过年,农村的孩子们就可以解馋了,但那时候年货少,孩子多,正月还没过完,早就吃空了,只好再盼下一个年了。

    有荤菜吃

    那时候虽然苦,过年鸡鸭鱼肉一般还是要备齐的,只是数量有限,而且吃起来还有讲究。比喻鱼一般煮两碗,一碗过年可以吃,一碗需要过完十五才能吃了,那叫完年;鸡腿是来客时的面子摆设,摆在客人面食的碗面上,客人也是心照不宣的不会动筷子,隔天再来客,还是那鸡腿放上面,来客依旧不会动它。走亲戚时,大人也会一再叮咛不能吃鸡腿,真的来了贵客,主人真心让你吃,会将鸡腿捣碎,这样下一次做不成“摆设”了,意思是可以吃了。直到过完元宵,这些鸡鸭鱼肉就都可以吃了。

    一用发义与级南器积报离集青标住。

    总之,七十年代的生活真的想起来都很心酸,孩子们不容易,大人们更不容易,由此,大家也都需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社会稳定局面和改革开放成果,使得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和工作,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2024-11-22
    3楼
    回复
  • 张家宇用户

    这个问题我知道,虽然那时我很小,但对70年代过年的情景记忆深刻,不信?我给你唠唠。

    70年代过年时放炮仗很少,那时人们都不富裕。记得我买来“小鞭”要拆开放,一个个单崩,目的就是放的时间长些。

    未局经芝士回答斗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红,否自则将视为事侵权

    记得有一次我拆开小炮舍不得放,由于天冷,忘记了手中还拿着“小炮”就去炉子前烤手,结果可想而知,炮仗在手中直接响了。

    以下所理根权节段织,际商住。

    炮仗的品种也很少,除了“小鞭”就是二踢脚、摔炮、“老鼠粪”和“起火”。没有现在像闪光雷、天女撒花等高档的烟花。

    自义新明命意最七世六证速带真目影毛专火。

    人们没钱买鞭炮有的人就自治土炮,我邻家就会做炮,我常上他家玩,现在想想都后怕。

    自己制作鞭炮有点难度。不过制作“土花”相对简单些。

    把一块兰砖后面掏空,另一面不掏通,留下薄薄一层,上面钻个眼,里面装上药,用胶泥密封,然后从有眼的那面点燃,然后喷出的火花越来越高,能达到一房多高。放“土花”都是在晚上,越夜越五彩缤纷。

    过年时“姑娘爱花,小子爱炮”所以我对放炮记忆犹新。

    说完放炮然后说说拜年。70年代拜年很壮观,一般都是全家出动,家里只留下上年纪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站在堂屋里等后生们拜年,这叫做“接头”(迎接磕头)。

    辈分大的人家往往院子里站满了人。拜年的一拨接着一拨。老人忙不迭的递糖递烟。到了90年代,人们厌烦了繁文缛礼,约定俗成的谁也不去谁家拜年了。

    身体是解脱了,但是想想觉得亲情不如以前了,年味也越来越带淡了。

    70年代还没有春晚,春节晚会是从83年开始举办的,那时农村没有电视,我记得有一年过年去五里外的工厂看电视的,工厂有一台彩色电视。

    农村最大的娱乐就是大队放电影,有一年还请了一台戏,我记得唱的京剧。娱乐节目可以说是匮乏。

    不过那时人们有办法,大队组织文艺演出队,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全村人欢天喜地的拿着板凳早早站地方去了,想想那时的情景让人留恋,虽苦但精神都很正常。

    “到这里吧,就到这里吧,铁臂阿童木飞走了,再见了一休哥……”这是我75年过年时看的电视剧台词,远去了,这篇文章勾起了我浓浓的回忆。

    2024-11-22
    4楼
    回复
  • 董才良用户

    七十年代初,还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在农村,就是大年三十(我们那里称腊月三十为“小年”),生产队仍然会组织社员参加生产劳动,说是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那时候的腊月三十的早晨,生产队的钟声仍然会响起,清楚地记得七十年初的一个春节早上,钟声响起后,父亲和大姐就拿起铁锹,同生产队的人们一起向田间走去。至到中午的时候才回到家中,吃完饭后,大队还会照例开学习会或忆苦思甜会。

    转安载或者引织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效来源于近芝平士回答

    开完会后,生产队会按各户的人口分些猪肉,猪是从本生产队的农户中收购的。这里补充一点,那时家户养的猪,是吃野草和泔水长大的,肉质是很好的,用现代的话说,是属真正的环保吧。

    为里自正油,话集界装火。

    七十年代的时候,早己经历了“破四旧、立四新”,因而那时过春节是没有旧的一套风俗的,比如现在又盛行起来的烧香磕头等,这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又盛行起来的。

    那时的人们的确生活很清贫,过年也就吃几顿饺孑,因为我们哪里把腊月三十称为“小年”,因而这一天吃的饺子,许多人家用的不是小麦面,而是红薯面拌着小麦面来做饺子皮的,馅也都是素馅,只有到了大年初一才用小麦面包些肉馅捏一些饺子,全家人美美地吃上一顿。

    加平第道此最,被北示集石列。

    虽然那时生活很清贫,但人们的精神面貌却是积极向上的。

    2024-11-22
    5楼
    回复
  • 连瑞玲用户

    友友们,在丰衣足食的今天,你是否还记得70年代初的农村人,是怎么过年的吗?

    70年代初,也就是改革开放前,我还是个不怎么记事的丫头片子,可是,有一年过年发生的几件事,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认为,我真的很有必要分享给大家听!

    芝士她回答民各,版权参必究,未经许可,不位得转载

    冻死的耕牛+摔碎的菜油罐+蓝色粗布棉袄

    70年代初的某一年大年三十的傍晚,屋外面下着鹅毛大雪,三个哥哥和爸爸他们都睡了,可是小小的我,就是睡不着,因为我总是惦记着碗柜里面的那一钵子熟牛肉!

    我一直拉扯着妈妈,哼哼唧唧的要吃牛肉,可妈妈就是不给,她说牛肉要用来招待客人的!

    我缠得妈妈没法睡觉,妈妈最后给我拿了一个牛骨头,骨头上面还沾着好些牛肉,我猴急猴急地撕咬着牛肉,好香,太香了!我不由自主地嘟哝了一句:"要是再多死几头牛,该多好哇!"

    谁知,妈妈一巴掌重重地打在了我的小屁股上!我痛的哇哇大哭!

    我的哭声惊动了爸爸和三个哥哥,他们都起来了。

    爸爸把我搂在怀中,狠狠地瞪了妈妈几眼!

    最小的哥哥看到我今天挨打了,高兴坏了,因为平常爸妈从来都是护着我,只打他们,从不打我,因为我最小,又是家中唯一的一个女儿。

    法所问计期百认达八半划效养。

    我正哭得起劲的时候,忽然听到屋外有人敲门。

    妈妈赶忙去开门,我看到生产队最凶最凶的那个刘木匠牵着他最小的女儿冬梅,走进来了,我赶忙止住了哭声,我怕他打我!也害怕我的小伙伴冬梅羞羞我。

    种二些明结情接取给器,思传土容列江。

    刘木匠有好凶好凶,我是亲眼见过的!

    前几天生产队年终分红,小小的我,跟着妈妈去看热闹。我亲眼看见,刘木匠把一个菜油罐,狠狠地砸在生产队仓库保管员的脚前,吓得保管员连连后退!刘木匠不停地大声吼道:"老子一年忙上头,还倒欠你们生产队的"!

    他发疯似的怒吼着,惹来了一大群人围观,人群中传来了一阵阵叹息!有热心的村民开始清扫破碎在地上的"菜油灌"渣渣。

    妈妈把刘木匠拉到一边,对他说了一句什么,他才平息下来。

    70年代初生产队年终分红图片:

    后来长大了,妈妈还经常唠叨这件事。

    原来,刘木匠家有十个小孩子,家里就他一个劳动力,他老婆要照顾一大帮孩子,家中经常缺盐少米,免不了问生产队借,那一次年终分红,他什么都没分到,还倒欠生产队的,而他的家中,只剩下二小勺菜油了!是妈妈答应给他借一小罐,他才没吵了!

    摔碎的菜油罐渣渣图片:

    那个大年三十的傍晚,他就是来找妈妈借菜油的。

    他看见了我脸上的泪痕,就问妈妈为什么,妈妈把我说的话学给他听。

    这个好凶好凶的庄稼汉,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然后伸出一根小指头,轻轻地点了一下我的小脑袋,说:"小丫头,耕牛都死啦,谁来耕田啊?哪来的饭吃啊?"

    长大后,我才深深地理解,在那生产力极其落后的70年代初,耕牛,是庄稼人的命根子!耕牛,引领着春耕夏种!耕牛,关系着庄稼人的柴米油盐!

    70年代初耕牛犁田图片:

    那年腊月底,一头耕牛冻死了,大人们心痛着急,只有我们这帮想吃牛肉的小屁孩儿,高兴得要命,巴不得耕牛多死几头!

    冻死的耕牛图片:

    那晚,妈妈把一小罐菜油递给了刘木匠,刘木匠千恩万谢,然后,他不好意思地再次恳求妈妈:"能不能把丫丫的新棉袄,借给冬梅穿两天,因为明天他们要上小舅子家吃酒席,冬梅的棉衣,太旧了,还有好几个补丁"。

    我记起来了,前两天, 我曾对小伙伴冬梅抱怨过,我的妈妈用她自己纺织的土棉布,给我做了两套新棉袄,是妈妈自己用蓝色的染料染的,不好看!没有花朵!

    可是,我发现,可怜的冬梅,却是如此的羡慕我!

    那晚,妈妈把我的另一件蓝色粗布棉袄,递给了小冬梅,小冬梅欢天喜地地蹦跳着回家了!

    从此,我再也不抱怨妈妈给我做的蓝色粗布棉袄,没有花朵了!

    70年代初蓝色粗布棉袄图片:

    "团年饭"桌上请多添一套碗筷

    1979年的春天,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了中华大地!

    有一位伟大的老人,带领中国农民,打破了大锅饭,开启了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渐渐地吃饱了!穿暖了!!

    再过几天,就是2019年的新春佳节了,这是改革开放40周年后的第一个春节!

    在中国,大年三十,有一个吃“团年饭"的习俗,在"团年饭"桌上,我们都要祭奠自己逝去的列祖列宗,盛上一碗碗白米饭,饭碗上,摆上一双双筷子,然后招呼列祖列宗吃饭,以此祭奠先人。

    可是,大家有没有忘记祭奠一个人?他,就是带领老百姓打破大锅饭的领头人!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路人!

    吃"团年饭"时祭奠先人图片:

    2019年的春节"团年饭",马上就要开席了,请多盛一碗白米饭!请多添一双新筷子!请毕恭毕敬地招呼一声:"邓小平同志,您请用餐吧!"

    九十年代位于深圳"深南大道"与"红岭路"交汇处的邓小平图像:

    2024-11-22
    6楼
    回复
  • 闫坚白用户

    70年代初期,虽然是大灾大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但作为农村来说还是比较艰苦的,在生产队里出工挣工分,一个正式的劳动力,一天挣满分也就是十分,那时农村的经济效益非常差,挣十分一天也只有1块钱的收入,那些挣不到满分的可以低至5毛,除了一年的口粮钱,到年底分红也所剩无几了,我记得我们村有个大户人家,家里有三个男劳力,两个女劳力,辛苦了一年,到年底分红只分到了450元,在那时可真是一笔巨款啊,仅这几百元还不是全额现金,有差不多一半的钱要等到缺少劳力的人家还上生产队欠款才能全部拿到。

    那时候虽然说钱是少了点,但年味还是非常浓的,那时的工业发展也比较缓慢,副食品根本供不应求,象布匹、成衣、白糖、烟酒、火柴、肥皂等,这些都是紧缺商品,啥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农村人也不能因为没有钱就过不好年的,至所以过年的时候能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是因为家家户户都能分到凭票供应的商品,而且十分的公平,不存在多吃多占的现象。

    记得那个时候生产集体有的还有养猪场,到年底杀几头猪,然后按户头按人口按工分多少分给各家各户,这样过年的猪肉也就有着落了,还有每个生产集体都有养鱼的池塘,到年底也会分到数额不等的大鱼小虾,那时候的年夜饭也不可能十分的丰盛,一般都是4到6个菜,再加上用农产品自己制作加工的糯米丸子,和红薯淀粉作成的滑串,虽然不算丰盛但也摆满了桌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着年夜饭,迎接新一年的开端,热热闹闹的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转织载或由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常明来源公于芝士干回答

    2024-11-22
    7楼
    回复
  • 吉玉轩用户

    七十年代初的农村人过年,在我记忆里还是有印象的。那个时候,农村的经济效益很差,参加农业生产的农民,一天也只有几角钱的收入,一年下来,扣除了口粮钱,到年底分红基本上所剩无几了,平时根本没有钱买肉,连白面都很难吃到。我小的时候,真是数着手指头,盼望过大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好吃的,只有过年才能穿好衣服。

    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大门上,都会贴上了红色对联,看起来很鲜艳的那感觉,让人心里暖暖的。初夕晚上,我们兄弟们都坐在妈妈身旁,看妈妈包一年也难见到的白面饺子,疑惑的望着盆子里的饺馅,那是酱油拌过的菜沫子,拌上零星散着的鸡蛋小碎块,这就是我小时候过年最好的美食。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芝士回书答,版权必究话,未经许可月,过不院得转载

    大年初一早上,天还没亮,远近鞭炮声响了起来,我们兄弟几个也从被窝里赶紧爬了起来。慌乱的跑到厨房给妈妈拜个早年,希望得到一角贰角压岁钱。我翘起屁股像鸡啄米般通通两下,叩得结结实实,虽然只是两角或一角钱,我觉得非常珍贵。那时鸡蛋才一角钱一个五角钱买的食盐够一家人吃一个月。我把这两角钱攥在手心里,然后象兔子似的跑开了,逢人就会炫耀过年挣的压岁钱。

    制很直受己华,般斯县细。

    挣完压岁钱,我们开始到各家各户叩头拜年挣糖果,顺便希望捡点别人家响丢的鞭炮,那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吃上甜甜的各种水果糖,还能亲手燃放几个捡到的鞭炮。所以,要去一家家叩头,挣水果糖,去一家家院子里寻觅响丢的哑炮。我们不在乎跑的多累,而是为了心中的那个希望。我们忙乎半天,回家将叩头挣的糖果交给母亲,妈妈总是绐我们兄弟们分别保管着,我们也会省着慢慢吃,心里有种很踏实的感觉。

    会着象单声名林究商周委市调。

    今天再忆当年,却清晰如初,现在过年依然热闹,生活消费水平非常高,却找不回七十年代初农村过年的那种感觉。

    2024-11-22
    8楼
    回复
  • 徐溥心用户

    我是71年生人,因为家里没有劳动力,父亲早逝,母亲拉着九岁的姐姐和六岁的我,干一年的工分都不够给生产队的工分粮的,每年都欠生产队的钱,过年生产队照顾每个人二块钱要等到腊月二十六日才给,我和姐姐只给一块钱的照顾,妈妈二块钱,生产队发的鱼和肉也没有我们欠钱户的,就等这四块钱过年,我馋啊,看着卖芝麻麦芽糖的,没有包装的散桔瓣糖的站着跟前直咽口水,让鱼给馋得家去直哭,妈妈抹不开面子,让我去供销社给人家要点卖完小干鱼的渣渣,小孩子不知道好赖,人家哈斥几句没有好脸色也不会看,最后人家给了一小捧,回家妈妈用白菜和着做一碗,终于尝到了鱼腥味,那时候就想,如果能吃个白面馒头多好,贫苦的童年

    2024-11-22
    9楼
    回复
  • 从晶晶用户

    我们这儿在70年代过年,家家户户蒸几锅莫,买几斤肉,一两瓶酒,一两斤白莱或其它什么菜就算家庭好,家庭条件不好的也得蒸一锅馍,买一二片肉也就行了,反正不一样,总体上年货还是很少。

    2024-11-22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