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快读文化盛行,读图逐渐取代文字阅读,这种趋势你怎么看?

目前,快读文化盛行,读图逐渐取代文字阅读,这种趋势你怎么看?
我们先要来讲明,到底读图指的是读什么图?如果指读的是照片或者是漫画书这一类东西,也就是说通过看图来欣赏或者是理解图中所表达的含义或内涵,我觉得没有问题。因为人类一直都是在读书和读图的交替中成长起来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比如西方的油画、中国的国画,其中都包含了深刻的含义和意境,还有审美情趣。如果你能在图中读出含义和意境,那毫无疑问是一件特别有品位的事情,是一件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情怀的事情;如果整天读的都是黄色图片,或者是游戏里那些打打杀杀的图片,读这种图不需要你进行任何思考,也不需要拥有任何审美眼光,那么读这样的图片,毫无疑问会越读越傻,还是少读为好。读图本身并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情,但是什么样的图读来对自己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有作用?这需要我们有非常好的品位和引导。其次,对于那些需要用文字才能进一步深刻阐明的道理,读图确实是不够的。比如说,我们处在文化、哲学入门阶段的时候,可以通过读蔡志忠的漫画来了解一些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当然,蔡志忠的漫画还是配了文字的,如果不配文字的话,可能也不见得能读懂。但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比如说孔子、庄子、老子等人的思想精华,那我们毫无疑问是必须要去读文字的,而且还必须读原文著作,比如深度阅读《老子》、《论语》或者《庄子》这样的著作。所以,读书和读图都是人类表达自己思想或者是欣赏某种思想和才华的媒介,但是这两种方式原则上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从我的角度来说,我也喜欢很多非常优美的中国山水画、西方油画、摄影照片,因为我觉得读这些图对于提升我的品质和品位非常重要,但是我会用更多的时间来读书。因为,对于掌握那些需要认真思考、静下心来去回味、反省,并且进行某种科学和逻辑的整理的知识性内容,毫无疑问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不能静下心来读书,或者是没有能力读书,那么说明这个人第一缺乏完整的思维和思考能力,第二缺乏完整的逻辑和分析能力。因为,读书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一个环节套着一个环节往下读,需要你有思维连续性。第三,我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没有文化。因为有文化又能静下心来的,一定能读书,能静下心来但不读书的,可能是不认字。如果出现了以上3种情况,那我觉得这样的人做任何其他事情也都是做不成的,并且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个比较浅薄和浮躁的人。所以,我不反对大家读图,但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去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让自己成长。在读图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品位和气质不断提升。

回复
  • 张琳用户

    我们先要来讲明,到底读图指的是读什么图?如果指读的是照片或者是漫画书这一类东西,也就是说通过看图来欣赏或者是理解图中所表达的含义或内涵,我觉得没有问题。因为人类一直都是在读书和读图的交替中成长起来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比如西方的油画、中国的国画,其中都包含了深刻的含义和意境,还有审美情趣。如果你能在图中读出含义和意境,那毫无疑问是一件特别有品位的事情,是一件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情怀的事情;如果整天读的都是黄色图片,或者是游戏里那些打打杀杀的图片,读这种图不需要你进行任何思考,也不需要拥有任何审美眼光,那么读这样的图片,毫无疑问会越读越傻,还是少读为好。读图本身并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情,但是什么样的图读来对自己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有作用?这需要我们有非常好的品位和引导。

    其次,对于那些需要用文字才能进一步深刻阐明的道理,读图确实是不够的。比如说,我们处在文化、哲学入门阶段的时候,可以通过读蔡志忠的漫画来了解一些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当然,蔡志忠的漫画还是配了文字的,如果不配文字的话,可能也不见得能读懂。但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比如说孔子、庄子、老子等人的思想精华,那我们毫无疑问是必须要去读文字的,而且还必须读原文著作,比如深度阅读《老子》、《论语》或者《庄子》这样的著作。所以,读书和读图都是人类表达自己思想或者是欣赏某种思想和才华的媒介,但是这两种方式原则上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未经芝士回答允劳许不得转载本为文和内候容,否则将视为地侵权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也喜欢很多非常优美的中国山水画、西方油画、摄影照片,因为我觉得读这些图对于提升我的品质和品位非常重要,但是我会用更多的时间来读书。因为,对于掌握那些需要认真思考、静下心来去回味、反省,并且进行某种科学和逻辑的整理的知识性内容,毫无疑问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不能静下心来读书,或者是没有能力读书,那么说明这个人第一缺乏完整的思维和思考能力,第二缺乏完整的逻辑和分析能力。因为,读书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一个环节套着一个环节往下读,需要你有思维连续性。第三,我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没有文化。因为有文化又能静下心来的,一定能读书,能静下心来但不读书的,可能是不认字。如果出现了以上3种情况,那我觉得这样的人做任何其他事情也都是做不成的,并且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个比较浅薄和浮躁的人。

    所以,我不反对大家读图,但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去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让自己成长。在读图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品位和气质不断提升。

    定体其已期据,世金需律。

    2024-11-22
    1楼
    回复
  • 曹玉怡用户

    相较读图,我还是更喜欢文字多一点。

    图片的优势是直观,简单暴力,好的图片能给视觉一个强有力的冲击,你不用多思考,能看出里面要表达的意思。

    文字则适合安静的状态下,一个字一个字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文章的风格多样,体裁多样,阅读散文和阅读小说绝对是两种不一样的心态,你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阅读不同的体裁。

    转载或者引用本对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于芝子士部证回个答

    快读文化的盛行,跟生活、工作、学习节奏越来越快有关系,一分钟能看明白的东西为何要花上很长时间去读一段文字?何况读一段文字还要花费精力去思考,如果是阅读古文,那更是吃力无比。

    方之量去式特基先取北,采具元传。

    但是不管如何,还是不希望文字阅读被读图替代,文字能存在几千年,自有它的道理,而作为一个喜欢文字阅读喜欢写作的伪文青,静静写作,静静读书就好。

    2024-11-22
    2楼
    回复
  • 杞龙柯用户

    阅读本身就分为两种。一种是学习型阅读,通过对自己知识的批判与重构来建立自己的世界观。这种阅读会让人困倦,不舒服。另一种是消费型阅读,是用外界信息来迎合自己的世界观。这种阅读会让人舒服。现代大部分人的阅读,本质是消费而不是学习,即使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在学习。

    从神经元与人工智能算法上看,文字是思想的表述,具有思维与逻辑特性,这是图片所没有的。所以对于消费型阅读,图片是比较适合的。但对于学习型阅读,图片无法替代文字,尤其对于知识体系比较高级的阶段,图片就更不适合了,至少会丢掉很多信息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是知识的精髓

    举个例子,成人在思考时,头脑中总是把思考过程用“默念”的方式来完成。假设你不会一种语言,那么你就无法思考。同样的,孩子在出生后,还没有学习语言之前,他的思维就是图片化的,也就是说他们用图片的关系进行推理,这也是他们天真的来源。所以如果图片可以替代文字语言,那么人类就不会发展出语言了。也就是说不会这么智能了。

    转载比取或者引容用本素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于等芝士回答

    2024-11-22
    3楼
    回复
  • 王逸飞用户

    其实远没有老师们解释的那么复杂,看看下面几个词语就明白了:第一个,有图有真相,说明图片传达的信息远比文字真实;第二个,一目了然,说明图片传达的信息远比文字快捷;第三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明图片传达的信息远比文字深奥;当然了,图片和文字各有优势,有些东西只能意会,比如艺术,有些东西只能言传,比如数理;举个栗子吧:世界上最早的图是河图,也就是后来的八卦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世界上最早的书是洛书,也就是后来的九宫格,只可言传不可意会;

    2024-11-22
    4楼
    回复
  • 斯安澜用户

    我感觉,读图已经快要过时了!我身边的很多人,连眼睛都懒得用了。他们现在只用耳朵了,只用听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那些APP 里,有了文字图片,都还需要语音功能。都是用听的!

    如果勉强想用上眼睛这个看的功能,那也是用来看视频,而不是读图。

    2024-11-22
    5楼
    回复
  • 袁倚敏用户

    个人只是认为快读时代,人大多浮躁,总是在挤碎片时间,在较短的时间里,读图会让人感觉更轻松,记忆也来得更深刻。文字太多,大脑会觉得疲劳,读书是为了愉悦自己,在书里可以轻松的游走,并且文字仅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而读图可以读出不一样的火花!更具有欣赏性,更简单直白,对美的图还可以鉴赏,对人的品味要求更高。

    2024-11-22
    6楼
    回复
  • 张雪焱用户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描述一副未来画面,他把这种未来的阅读方式总结为:屏读(Screening)。换句话说,我们随时都在阅读,但是这种阅读的载体已经发生了变化,纸质书已经不存在,我们阅读各式各样的电子屏幕。未来的读者已经变成了屏幕之民,相对于占据历史大部分时期的书籍之民,屏幕之民更容易被电影银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iPhone屏幕、iPad屏幕、VR眼镜屏幕中数字画面所吸引。

    这种屏读最大的特征是一种不间断的流动性,充斥其间的是无穷无尽的新闻素材和剪辑画面。这是一条由微博、摘要、照片、简短文字和即时加入的评论构成的河流,“在这里,真相并非来自权威,而是由受众自己一个碎片一个碎片实时拼接出来的。屏幕之民创造他们的内容,构建他们自己的真相。一成不变的书本不再重要。文化变得快速、流动和开放。快速得就像30秒钟的电影预告片,流动、开放得就像是维基百科上的词条页面”。

    转载号或者引用本文内容选请注明来量源容于芝士回回答

    这种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不言而喻,阅读不再指的是阅读文字,还有画面、照片、图片等等。更多的时候文字已经显得多余,如果说之前我们在书籍中看到的图片都是对文字的注解,现如今,我们通过阅读各种画面和图片理解意义,文字只是对图片简短的说明。我们厌倦阅读各种宏大叙事,只想通过几幅图片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

    当然,如果你仍然是文字的阅读者,这种数字化的阅读同样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试想一下,在手机上的阅读,你可以随时查阅陌生的文字,通过文字链接查询和学习你不知道的任何事物。我们阅读的任何一个词汇都与整个流动的数字网络相连。任何一本书籍,都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所有的书,是所有可以在网络中找到的文字的集合库。就像维基百科一样,它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最好说明书和阅读指南。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

    说进结月军程被光风速叫且须劳构。

    和时于说前比别走精划局。

    但是,你可能也在这里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很简单的,我们该如何确认在网络上找到的信息就是正确的?维基百科上的信息大都是自愿者的自发行为,我们无法知道背后的作者是什么身份,是否具备专业的知识等等。这些都是模糊的。而我们相信书籍,是因为书籍经过一个规范的出版和审查流程之后才能进入出版轨道,我们相信拿到手中的这本沉甸甸书代表了作者一段时间的研究生涯和沉思成果,他的文字与他的信誉和声望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在一本书中发现了大量的错误,那么很可能这本书的作者的声誉和地位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无法继续他以后的生活和写作,他要对他的文字负责。但是在网络上信息,经过了千百次转发之后,我们往往无法知道它的来源,这就是说,它的源作者就算想对他的文字负责,也无法改变在流动过程中的任意加工,因为任何一个读者都可能参与了二次创作,作者就是读者。谁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是屏读时代需要面对的问题。

    就算解决了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问题,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在屏读时代,阅读行为虽然存在,但是这种阅读更多是指向了泛阅读,停留在一种阅读的姿态上,就像用眼睛扫一下屏幕,手指轻轻划过页面,就可迅速浏览标题,因为信息太多,只能通过标题选择部分阅读。阅读的意义在这种快速翻页中已经丧失殆尽了,这只不过我们维持日常生活秩序的一种技能而已,不是为了记忆。我们在这种阅读习惯中,丧失了记忆的能力,丧失了训练自己的大脑快速运作的能力,因为有电子媒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更重要的一点,这幅阅读画面中,我们看不到人与人的交流,甚至看不到人面对屏幕时情感的变化,阅读那种惊心动魄的体验和感受已经不复存在。

    2024-11-22
    7楼
    回复
  • 扶和煦用户

    是的,这就是趋势所在。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就是用图,然后变成了象形文字,为什么?因为简化了嘛!更简单,表达得内容更多!不可能人人都能画画,画错了,看错了,麻烦就大了。文字,大家都能弄,语言听不清楚没事,写个字,大家都认识,马上就都理解了。皇帝下个诏书,用文字写,清清楚楚,到了地方,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就执行了。皇帝要是画个画,还画得不怎么像,这样的圣旨到了地方,那就乱了套了。

    可是,社会又进步了,借助更先进的技术普及,人类进入了新的影像时代。过去有个照相机,能拍个照片,那就是神奇的存在。现在,拿着手机的人们随时拍摄,大妈满大街举红丝巾,把原始社会的人们羡慕得呦!传递个信息,也懒得打字了,语音发到微信群里,多少人在那里骂也舍不得改,就是图方便。

    版权归芝可士回派工答网站引或原作者所金有

    人们开会也变了,开个视频会,领导借机暗自观察哪个人心怀不满,看得一清二楚,成本和效率都大大降低了。

    看个新闻,原来都用文字描述,碰见个开保时捷的泼妇,要写那场面,把记者那难为得——拿的是阿q的工资,还要求有鲁迅的水平。为啥有新闻奖啥的,这里面技术难度很高!现在不用了,而且也不用记者写了,手机小视频一出,派出所所长就躺下了。这是什么效率!

    时方利或情先回取北压采议究装办习消写该。

    老有人说欧洲人如何热衷阅读,在地铁全都看书,提醒国人别输在阅读上。后来披露,那是因为他们地铁信息化建设滞后,手机信号太不好了,等华为过去,手机信号一通畅,有了手机,谁还看书!

    不和要然各条压带近亲层。

    所以,读图以及图形思维是时代的选择。你看某国人的书,一个很复杂的事,翻一翻就前因后果,整个过程就一清二楚了,关键问题一样不拉。这是图书的设计者,图形语言的精到。

    至于文字呢?

    目前为止,文字的存在意义,仍然是图形图像无法取代,或者说无法完全取代的,但未来,这个事就够呛了,它取决于人类科技进步的速度。

    2024-11-22
    8楼
    回复
  • 纵开心用户

    在这个做什么事情都求快的当今社会,浮躁已经深入人心,加上移动手机载体的普及,快餐式的阅读方式流行起来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也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存在即是合理,应该正确地看待各种快餐式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利于现代的移动载体上电子阅读应用的发展,同时也有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里的阅读需求,如果应用的好,还能有效地利用起通勤路上、排队等待时间、睡前短暂的休憩时间来增长知识,了解当下社会热点,在这种趋势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顺势而为。

    但是,快餐式阅读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慢慢腐蚀着人们对于文字的耐心和传统文化的钻研。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花金钱和空间去购置纸质书本,这就局限了很多文化书本的传播,尤其是传统文学。同时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去阅读那些看起来对实际生活起不到物质帮助的文学读本,比如我们在上下班路上宁愿刷手机看今天的娱乐圈八卦新闻,也不愿意随身带一本传统文学名著翻阅一两页。这种情况,不仅需要媒体和政府把控载体发展中对那些文化传承内容的文学传播,也需要读者自身加强对文化阅读的自觉性。

    未经芝以士回济答习允许不得转就载子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已经形成的社会趋势我们个体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在快餐式的阅读趋势中,守住自己内心对于一些“慢”文化内容的追求,同时,我们坚定的相信,无论如何发展,文字的魅力都是不可取代的。

    行经前明命建题程将济极权车,空土林连感查照。

    2024-11-22
    9楼
    回复
  • 尹寻菱用户

    不可能改变的,读书的思考路径和看手机的思路完全是两个思路,看手机端的很多人都在快读,思考时间都很少,和坐在图书管里读书的思路完全是两个概念 简单的读图很难让你的思维马上提高的

    2024-11-22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