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蜡有什么历史底蕴?

蜜蜡有什么历史底蕴?
琥珀是距今4500—9900万年前的松柏科、豆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琥珀种类包括:金珀,金蓝珀,绿茶珀,红茶珀,血珀,翳珀、花珀、棕红珀,蓝珀,绿珀,虫珀,蜜蜡,珀根,缅甸根珀等。从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出,蜜蜡其实是琥珀的一个支系,因为含有更多的琥珀酸而引起了透光度的变化。琥珀酸的含量低于4%的时候,就会呈现为透明状态即为琥珀。当琥珀酸的含量高于4%的时候呈半透明至不透明状,就被称为蜜蜡。通俗的来讲,琥珀中透明的还是叫琥珀,琥珀中半透明至不透明的的称之为蜜蜡。在中外历史中,人类对琥珀的认识和使用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蜜蜡在中国的历史传承1、最早的琥珀制品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而我国目前考古发掘最早的琥珀制品,就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1号祭祀坑,为一枚心形琥珀坠饰,一面阴刻蝉背纹,一面阴刻蝉腹纹。2、最早关于琥珀的文字记载-《山海经》关于琥珀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山海经·南山经》,其载:“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丽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提到琥珀产于海中,并且佩戴它可无疾病,那时人们对琥珀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育沛便是古人对琥珀的称呼。章鸿钊(1877-1951年)在《石雅》中写道:“中国古曰育沛,后称琥珀,急读之,音均相近,疑皆方言之异读耳”。3、对琥珀深入了解和应用-汉代汉代对琥珀有了更深的认识,如王充《论衡·乱龙》所载:“顿牟掇芥”,其中“顿牟”所指“琥珀”(或认为指“玳瑁”),在《周易正义》中也有“琥珀拾芥”的记载,从这些记录知道汉代先民已经知道琥珀具有静电效应。(掇芥:芥指芥菜子,统喻干草、纸等的微小屑末。“掇芥”的意思是吸引芥子之类的轻小物体。“拾芥”的意思一样。)汉初陆贾《新语·道基篇》中记载:“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择地而居,洁清明朗,润泽而濡”,说明当时的人认为琥珀与珊瑚一样,都应在水中找寻。对于琥珀的产地,汉代很多资料进行了记录,如《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罽宾国)出封牛…珊瑚、虎魄、璧流离”,罽宾国即为汉代西域国名。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出土了不少的汉代琥珀蜜蜡制品,例如南京博物馆收藏的琥珀制司南佩、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琥珀印,琥珀兽形佩等,且这些琥珀制品的形制,大都是借鉴其他材质的题材,皆为贵族墓中发掘。在历史上,如同金、玉、以及其他宝石一样,「珍稀之物」就会与「贵族」联系在一起。琥珀在古代也是如此,它是体现权利、财富、以及社会等级地位的珍宝之一。汉代琥珀印章汉代司南佩西汉 琥珀小狮坠江苏徐州土山汉墓出土的琥珀佩4、探索琥珀成因-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琥珀制品延续了汉代的风格,但出土量相对于汉代有所减少,琥珀的文献比汉代要丰富,当时琥珀不仅用于饰品,也用于陈设和日用器皿还用于医药等,而且多为皇室所用,继承了汉代的传统,从出土情况看,大部分为小件饰品,非常珍贵。魏晋时期文物琥珀猪当时,对于琥珀的形成产生了三种见解。第一种见解如郭璞《玄中记》中曰:“枫脂沦入地中,千秋为虎珀”,认为是由枫树的树脂落入地中千年化成琥珀。张华《博物志》中有两种见解,一为松脂千年入地为茯苓,而后茯苓变为琥珀,另一种认为琥珀可能是燃烧蜂巢而成的。直至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关于琥珀成因正确的记载,如梁代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记载:“琥珀,旧说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5、诗文赞琥珀-唐代唐代《酉阳杂俎》写的,说老虎死后,虎目的精魄沉入地底会化作宝石,成为琥珀。老虎死时,记住虎头所在的位置,等没有月亮的晚上,挖到二尺深,可以得到琥珀。北宋《茅亭客话》也有相类似的记载,老虎一只眼睛发光,另一只眼睛看东西,碰到这样的的老虎,猎人捕杀后,记住虎头所在的位置,等没有月亮的晚上,挖到一尺多深,可以得到琥珀。一直到明代,《本草纲目》,这大伙儿觉得它是科普读物了吧?也不靠谱。《本草纲目》也写,说老虎死后精魄进入地下,可以化为石头样的东西,就是「虎魄」。这些传说都是一脉相传,估计也是参考了前人的杰作,虽然都是不经之谈,但这些都可以说明一个问题:琥珀尊贵的地位。隋唐以前,只有西南边疆才出产零散的琥珀,所以人们对琥珀一是缺乏普遍的认识、二是认为它非常稀有,把它的地位放得很高。另外,龙虎都是中国文化中尊贵、勇猛的象征,「虎」在人们心中一直是力量的象征。以「虎」的精魂想象琥珀的成因,虽是无稽之谈,但由此也可看出,琥珀自古便是昂贵、稀有而神秘的宝石。  琥珀由于诱人的颜色,晶莹透澈与酒相似,故在唐代经常被比喻做美酒,这也是琥珀常被作为杯子等器皿的原因。中国自古流传的夜光杯传说,据说便是以琥珀制成的饮酒杯具。诗仙李白有诗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又如刘禹锡的《刘驸马水亭避暑》曰:“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唐代佛教盛行,琥珀又属于佛教七宝之一,以琥珀制作的佛像或佛塔相当常见。唐代琥珀释迦摩尼立像唐代鳥型琥珀圓雕唐代鳥型琥珀圓雕6、丰富、详细的琥珀记录-宋代到了宋代,关于琥珀的记录更加的丰富与详细,如梅尧臣的《尹子渐归华产茯苓若人形者赋以赠行》中对琥珀晶莹剔透,可有昆虫包体,静电效应等进行了描述,并且记录了此时琥珀器物多纹饰,珍贵并且价值不菲,其曰:“外凝石棱紫,内蕴琼腴白。千载忽旦暮,一朝成琥珀。既莹毫芒分,不与蚊蚋隔。拾芥曾未难,为器期增饰。至珍行处稀,美价定多益”,人们还用它来祝寿,如张元千的《紫岩九章章八句上寿张丞相》曰:“结为琥珀,深根固柢。愿公难老,受兹燕喜”,香珀的定义也被引入文中,如张洪的《酬答鄱阳黎祥仲》曰:“六丁护香珀,千岁以为期”。宋代魚化龍琥珀雙面雕件宋代魚化龍琥珀雙面雕件宋代琥珀卧鹿7、琥珀蓬勃发展-辽金时期辽金时期是中国琥珀艺术发展最蓬勃的年代,出土多见于北方契丹和胡化汉人居住的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地区等,辽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出土的琥珀墓葬,其墓主身份绝大多数是契丹人,据统计,辽代出土的玉器及玛瑙水晶等数量是出土琥珀数量的两倍,由此看来,琥珀除了与玉器玛瑙等代表墓主人地位、身份的象征之外,可能会有更深一层含义,也反映出琥珀在当时的珍贵及特殊性。辽代出土的琥珀珠鱼龙耳环是吸收宋朝文化并融合自己文化,反映出多元文化的融合之作,鱼龙形有称摩羯,是佛教瑞兽,由印度传入中国,也体现出契丹人的民族特色。由于西方琥珀之路的开通,让波罗的海一带的琥珀得以传入中亚,而辽代国力强盛,西方诸国每年都会派使臣进贡各种珍贵材料,其中便包括琥珀。据《契丹国志》卷二十一记载:“高昌国、龟兹国、大食国、小食国、甘州、沙州、凉州,以上诸国三年一次遣使,约四百余人,至契丹贡献玉、珠、犀、琥珀、玛瑙器。”契丹人受用金器,更爱琥珀,史学家认为,这与契丹人信奉佛教有关。辽代璎珞的出现和盛行,除了受到民族传统的影响之外,佛教在辽初期被引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契丹人最早信奉萨满教,在契丹人攻打汉地时,不断俘获汉人,在其城南:“别作一城,以实汉人,名曰汉城,城中有佛寺三座,僧尼千人。”上京成为辽初僧尼最集中的地方。所以佛教慢慢传入了辽代。琥珀在辽朝中期盛行时,被契丹人认为是勇士的象征,因契丹人独特的审美,及民族强悍的个性。  在辽代的陈国公主墓中,曾挖出两千余件琥珀配饰,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公主与驸马身上所佩戴的琥珀璎珞,外围是由257颗琥珀珠,5件螭龙雕件及2件瑞兽雕件以细金线串制而成。将琥珀的工艺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但数量庞大,做工更是细致华美,令观者赞叹不已。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琥珀璎珞双凤纹琥珀握手和蟠龙纹琥珀握手-出自陈国公主墓双凤纹琥珀握手和蟠龙纹琥珀握手-出自陈国公主墓8、系统了解琥珀-明清明清时,人们对于琥珀的来源、形成、分类、药效都有了系统的了解,并对如何鉴别琥珀,有了一定的经验。如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物部四》中记录:“琥珀,血珀为上,金珀次之,蜡珀最下。人以拾芥辨其真伪,非也,伪者傅之以药,其拾更捷”。清代谷应泰在《博物要览·卷八》中曰:“琥珀之色以红如鸡血者佳,内无损绺及不净粘土者为胜,如红黑海蛰色及有泥土木屑粘结并有莹绺者为劣”,这些关于琥珀分类等的记录,无不反映了当时人们喜爱琥珀的风尚。除了分级和鉴定,人们已开始对琥珀进行优化处理,如明末清初成书的《物理小识·卷七》中记载:“广中以油煮蜜蜡为金珀”,可知用加热处理来使不透明的蜜蜡变为金珀的方法在清初就已有之,并一直沿用至今。总体来说,明清朝出土的琥珀多为颜色艳丽均匀,质地致密,无杂质的上品,且此时对于琥珀的加工工艺也更加精湛。明清时期的琥珀形制种类繁多,纹饰部分则运用各种图案组合或谐音变化,讲究寓意吉祥。比如:蝙蝠代表福从天降,灵芝取其长寿健康,花鸟意谓喜上眉梢,瓜果则称多子多孙,而各式各样的传说,例如八仙报喜、麻姑献寿、和合二仙、马上封侯、太师少师,也都融入纹饰之中。明代琥珀朝珠106粒明代琥珀童子龙形佩明-血珀挂件出土于南京沐睿墓明代太师少师蜜蜡圆雕9、全民收藏琥珀-当代蜜蜡是我国藏传佛教七宝之一作为佛教七宝之一的蜜蜡在西藏传统首饰中也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在藏七宝中,蜜蜡琥珀具有驱邪定魂的能力,由于常年累月供奉佛前,受到香油、灯火的热能影响,而产生不同变化。如玉般美丽,宝石样闪光。因此,随身佩戴有辟邪护身、安神定惊、护佑平安的功效,又因其象征意味,高僧大德的胸前,也总挂着一串高贵的密蜡念珠,以示尊严。藏传佛教蜜蜡佛珠现在在西藏能够找到的老蜜蜡其实按照原材料的来源都应该是波罗的海地区的,后来通过中原或者西亚的贸易通道进入了西藏。简单来说是进口原料,本地制造。西藏传统首饰的表现形式,取决于藏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传统的游牧生活,更需要将全家,甚至几代人所积累的财产转化为珠宝首饰满身披挂,而四处搬迁去寻找水草丰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如果遇上的自然灾害的话,这些珠宝会具有很好的变现能力,可以渡过难关。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挂的不仅是服装饰件,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显示的不仅是美,而且象征着豪华与富有,其绚丽与贵重令人眼花缭乱。蜜蜡作为传统上的珍贵材质更加与珊瑚松石等其他珍贵材质一样是藏族喜爱的饰物之一,即使是生活条件不好的人如果有能力也会买一些蜜蜡作为首饰佩戴。在康巴牧区的节日盛装上更加的使用大量的蜜蜡作为首饰。西藏民间佩戴使用蜜蜡主要简单加工的珠子和片状头饰为主,通常喜欢鲜黄色,因此经常会把得到的带有深色氧化层的蜜蜡外表抛光以露出鲜黄色。据说在藏药里面也有用蜜蜡作为重要的配伍成分的。藏蜡藏蜡藏蜡琥珀,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被视为吉祥如意之物,一度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为皇家贵族所使用。近几年,由于人们对于琥珀的文化和特性的深入了解,使其价格再创新高。相信这种具有丰富色彩,悠久文化,安神药效的有机宝石,在未来会更加受到欢迎和重视。

回复
  • 鲜蕴涵用户

    琥珀是距今4500—9900万年前的松柏科、豆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

    琥珀种类包括:金珀,金蓝珀,绿茶珀,红茶珀,血珀,翳珀、花珀、棕红珀,蓝珀,绿珀,虫珀,蜜蜡,珀根,缅甸根珀等。

    从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出,蜜蜡其实是琥珀的一个支系,因为含有更多的琥珀酸而引起了透光度的变化。琥珀酸的含量低于4%的时候,就会呈现为透明状态即为琥珀。当琥珀酸的含量高于4%的时候呈半透明至不透明状,就被称为蜜蜡。

    转载或者用引用本立文布内年容局请注明来源于芝士回答

    通俗的来讲,琥珀中透明的还是叫琥珀,琥珀中半透明至不透明的的称之为蜜蜡。

    时年经起反但立党总式压采克号院江细。

    在中外历史中,人类对琥珀的认识和使用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蜜蜡在中国的历史传承

    1、最早的琥珀制品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

    来量由外又放步,儿商半划毛。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而我国目前考古发掘最早的琥珀制品,就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1号祭祀坑,为一枚心形琥珀坠饰,一面阴刻蝉背纹,一面阴刻蝉腹纹。

    2、最早关于琥珀的文字记载-《山海经》

    关于琥珀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山海经·南山经》,其载:“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丽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提到琥珀产于海中,并且佩戴它可无疾病,那时人们对琥珀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育沛便是古人对琥珀的称呼。

    章鸿钊(1877-1951年)在《石雅》中写道:“中国古曰育沛,后称琥珀,急读之,音均相近,疑皆方言之异读耳”。

    3、对琥珀深入了解和应用-汉代

    汉代对琥珀有了更深的认识,如王充《论衡·乱龙》所载:“顿牟掇芥”,其中“顿牟”所指“琥珀”(或认为指“玳瑁”),在《周易正义》中也有“琥珀拾芥”的记载,从这些记录知道汉代先民已经知道琥珀具有静电效应。(掇芥:芥指芥菜子,统喻干草、纸等的微小屑末。“掇芥”的意思是吸引芥子之类的轻小物体。“拾芥”的意思一样。)汉初陆贾《新语·道基篇》中记载:“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择地而居,洁清明朗,润泽而濡”,说明当时的人认为琥珀与珊瑚一样,都应在水中找寻。对于琥珀的产地,汉代很多资料进行了记录,如《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罽宾国)出封牛…珊瑚、虎魄、璧流离”,罽宾国即为汉代西域国名。

    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出土了不少的汉代琥珀蜜蜡制品,例如南京博物馆收藏的琥珀制司南佩、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琥珀印,琥珀兽形佩等,且这些琥珀制品的形制,大都是借鉴其他材质的题材,皆为贵族墓中发掘。在历史上,如同金、玉、以及其他宝石一样,「珍稀之物」就会与「贵族」联系在一起。琥珀在古代也是如此,它是体现权利、财富、以及社会等级地位的珍宝之一。

    汉代琥珀印章汉代司南佩西汉 琥珀小狮坠江苏徐州土山汉墓出土的琥珀佩

    4、探索琥珀成因-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琥珀制品延续了汉代的风格,但出土量相对于汉代有所减少,琥珀的文献比汉代要丰富,当时琥珀不仅用于饰品,也用于陈设和日用器皿还用于医药等,而且多为皇室所用,继承了汉代的传统,从出土情况看,大部分为小件饰品,非常珍贵。

    魏晋时期文物琥珀猪

    当时,对于琥珀的形成产生了三种见解。第一种见解如郭璞《玄中记》中曰:“枫脂沦入地中,千秋为虎珀”,认为是由枫树的树脂落入地中千年化成琥珀。张华《博物志》中有两种见解,一为松脂千年入地为茯苓,而后茯苓变为琥珀,另一种认为琥珀可能是燃烧蜂巢而成的。直至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关于琥珀成因正确的记载,如梁代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记载:“琥珀,旧说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

    5、诗文赞琥珀-唐代

    唐代《酉阳杂俎》写的,说老虎死后,虎目的精魄沉入地底会化作宝石,成为琥珀。老虎死时,记住虎头所在的位置,等没有月亮的晚上,挖到二尺深,可以得到琥珀。北宋《茅亭客话》也有相类似的记载,老虎一只眼睛发光,另一只眼睛看东西,碰到这样的的老虎,猎人捕杀后,记住虎头所在的位置,等没有月亮的晚上,挖到一尺多深,可以得到琥珀。一直到明代,《本草纲目》,这大伙儿觉得它是科普读物了吧?也不靠谱。《本草纲目》也写,说老虎死后精魄进入地下,可以化为石头样的东西,就是「虎魄」。这些传说都是一脉相传,估计也是参考了前人的杰作,虽然都是不经之谈,但这些都可以说明一个问题:琥珀尊贵的地位。隋唐以前,只有西南边疆才出产零散的琥珀,所以人们对琥珀一是缺乏普遍的认识、二是认为它非常稀有,把它的地位放得很高。另外,龙虎都是中国文化中尊贵、勇猛的象征,「虎」在人们心中一直是力量的象征。以「虎」的精魂想象琥珀的成因,虽是无稽之谈,但由此也可看出,琥珀自古便是昂贵、稀有而神秘的宝石。

      琥珀由于诱人的颜色,晶莹透澈与酒相似,故在唐代经常被比喻做美酒,这也是琥珀常被作为杯子等器皿的原因。中国自古流传的夜光杯传说,据说便是以琥珀制成的饮酒杯具。

    诗仙李白有诗云: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又如刘禹锡的《刘驸马水亭避暑》曰:“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唐代佛教盛行,琥珀又属于佛教七宝之一,以琥珀制作的佛像或佛塔相当常见。

    唐代琥珀释迦摩尼立像唐代鳥型琥珀圓雕唐代鳥型琥珀圓雕

    6、丰富、详细的琥珀记录-宋代

    到了宋代,关于琥珀的记录更加的丰富与详细,如梅尧臣的《尹子渐归华产茯苓若人形者赋以赠行》中对琥珀晶莹剔透,可有昆虫包体,静电效应等进行了描述,并且记录了此时琥珀器物多纹饰,珍贵并且价值不菲,其曰:“外凝石棱紫,内蕴琼腴白。千载忽旦暮,一朝成琥珀。既莹毫芒分,不与蚊蚋隔。拾芥曾未难,为器期增饰。至珍行处稀,美价定多益”,人们还用它来祝寿,如张元千的《紫岩九章章八句上寿张丞相》曰:“结为琥珀,深根固柢。愿公难老,受兹燕喜”,香珀的定义也被引入文中,如张洪的《酬答鄱阳黎祥仲》曰:“六丁护香珀,千岁以为期”。

    宋代魚化龍琥珀雙面雕件

    宋代魚化龍琥珀雙面雕件

    宋代琥珀卧鹿

    7、琥珀蓬勃发展-辽金时期

    辽金时期是中国琥珀艺术发展最蓬勃的年代,出土多见于北方契丹和胡化汉人居住的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地区等,辽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出土的琥珀墓葬,其墓主身份绝大多数是契丹人,据统计,辽代出土的玉器及玛瑙水晶等数量是出土琥珀数量的两倍,由此看来,琥珀除了与玉器玛瑙等代表墓主人地位、身份的象征之外,可能会有更深一层含义,也反映出琥珀在当时的珍贵及特殊性。辽代出土的琥珀珠鱼龙耳环是吸收宋朝文化并融合自己文化,反映出多元文化的融合之作,鱼龙形有称摩羯,是佛教瑞兽,由印度传入中国,也体现出契丹人的民族特色。由于西方琥珀之路的开通,让波罗的海一带的琥珀得以传入中亚,而辽代国力强盛,西方诸国每年都会派使臣进贡各种珍贵材料,其中便包括琥珀。据《契丹国志》卷二十一记载:“高昌国、龟兹国、大食国、小食国、甘州、沙州、凉州,以上诸国三年一次遣使,约四百余人,至契丹贡献玉、珠、犀、琥珀、玛瑙器。”契丹人受用金器,更爱琥珀,史学家认为,这与契丹人信奉佛教有关。辽代璎珞的出现和盛行,除了受到民族传统的影响之外,佛教在辽初期被引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契丹人最早信奉萨满教,在契丹人攻打汉地时,不断俘获汉人,在其城南:“别作一城,以实汉人,名曰汉城,城中有佛寺三座,僧尼千人。”上京成为辽初僧尼最集中的地方。所以佛教慢慢传入了辽代。琥珀在辽朝中期盛行时,被契丹人认为是勇士的象征,因契丹人独特的审美,及民族强悍的个性。

      在辽代的陈国公主墓中,曾挖出两千余件琥珀配饰,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公主与驸马身上所佩戴的琥珀璎珞,外围是由257颗琥珀珠,5件螭龙雕件及2件瑞兽雕件以细金线串制而成。将琥珀的工艺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但数量庞大,做工更是细致华美,令观者赞叹不已。

    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琥珀璎珞双凤纹琥珀握手和蟠龙纹琥珀握手-出自陈国公主墓双凤纹琥珀握手和蟠龙纹琥珀握手-出自陈国公主墓

    8、系统了解琥珀-明清

    明清时,人们对于琥珀的来源、形成、分类、药效都有了系统的了解,并对如何鉴别琥珀,有了一定的经验。如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物部四》中记录:“琥珀,血珀为上,金珀次之,蜡珀最下。人以拾芥辨其真伪,非也,伪者傅之以药,其拾更捷”。清代谷应泰在《博物要览·卷八》中曰:“琥珀之色以红如鸡血者佳,内无损绺及不净粘土者为胜,如红黑海蛰色及有泥土木屑粘结并有莹绺者为劣”,这些关于琥珀分类等的记录,无不反映了当时人们喜爱琥珀的风尚。除了分级和鉴定,人们已开始对琥珀进行优化处理,如明末清初成书的《物理小识·卷七》中记载:“广中以油煮蜜蜡为金珀”,可知用加热处理来使不透明的蜜蜡变为金珀的方法在清初就已有之,并一直沿用至今。总体来说,明清朝出土的琥珀多为颜色艳丽均匀,质地致密,无杂质的上品,且此时对于琥珀的加工工艺也更加精湛。明清时期的琥珀形制种类繁多,纹饰部分则运用各种图案组合或谐音变化,讲究寓意吉祥。比如:蝙蝠代表福从天降,灵芝取其长寿健康,花鸟意谓喜上眉梢,瓜果则称多子多孙,而各式各样的传说,例如八仙报喜、麻姑献寿、和合二仙、马上封侯、太师少师,也都融入纹饰之中。

    明代琥珀朝珠106粒明代琥珀童子龙形佩明-血珀挂件出土于南京沐睿墓明代太师少师蜜蜡圆雕

    9、全民收藏琥珀-当代

    蜜蜡是我国藏传佛教七宝之一

    作为佛教七宝之一的蜜蜡在西藏传统首饰中也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在藏七宝中,蜜蜡琥珀具有驱邪定魂的能力,由于常年累月供奉佛前,受到香油、灯火的热能影响,而产生不同变化。如玉般美丽,宝石样闪光。因此,随身佩戴有辟邪护身、安神定惊、护佑平安的功效,又因其象征意味,高僧大德的胸前,也总挂着一串高贵的密蜡念珠,以示尊严。

    藏传佛教蜜蜡佛珠

    现在在西藏能够找到的老蜜蜡其实按照原材料的来源都应该是波罗的海地区的,后来通过中原或者西亚的贸易通道进入了西藏。简单来说是进口原料,本地制造。西藏传统首饰的表现形式,取决于藏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传统的游牧生活,更需要将全家,甚至几代人所积累的财产转化为珠宝首饰满身披挂,而四处搬迁去寻找水草丰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如果遇上的自然灾害的话,这些珠宝会具有很好的变现能力,可以渡过难关。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挂的不仅是服装饰件,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显示的不仅是美,而且象征着豪华与富有,其绚丽与贵重令人眼花缭乱。蜜蜡作为传统上的珍贵材质更加与珊瑚松石等其他珍贵材质一样是藏族喜爱的饰物之一,即使是生活条件不好的人如果有能力也会买一些蜜蜡作为首饰佩戴。在康巴牧区的节日盛装上更加的使用大量的蜜蜡作为首饰。西藏民间佩戴使用蜜蜡主要简单加工的珠子和片状头饰为主,通常喜欢鲜黄色,因此经常会把得到的带有深色氧化层的蜜蜡外表抛光以露出鲜黄色。据说在藏药里面也有用蜜蜡作为重要的配伍成分的。

    藏蜡藏蜡藏蜡

    琥珀,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被视为吉祥如意之物,一度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为皇家贵族所使用。近几年,由于人们对于琥珀的文化和特性的深入了解,使其价格再创新高。相信这种具有丰富色彩,悠久文化,安神药效的有机宝石,在未来会更加受到欢迎和重视。

    2024-11-26
    1楼
    回复
  • 李雨辰用户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以青铜玉器作为礼器,尤其是玉器,在皇家贵族更是作为重器来佩戴,直到现在。那么蜜蜡呢?可能好多人只是知道它是佛教七宝之一,也是藏族人的家传首饰。除此之外,蜜蜡它不管是在欧洲还是我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那是在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中期,蜜蜡在北欧被发现,具体就是北欧的丹麦人发现的,人们因为它的暖色调能给人带来温暖而喜欢上了这种多彩温柔润泽的宝石,因为那里常年寒冷,人们需要温暖。当看到蜜蜡以后 ,人们认为是上天送给他们的礼物,他们一直信奉太阳神,就把蜜蜡作为礼器供奉给太阳神,与太阳神通过蜜蜡礼器来进行沟通,当时只有神圣的祭师才能使用蜜蜡。这个时候的蜜蜡因为太少,太珍贵,一般的贵族都是无法拥有的。这也和蜜蜡能成为我国佛教七宝之一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从罗马铁器时代(公元前500年_400年)到维京时期(公元800年_1200年)随着蜜蜡的开采,蜜蜡渐渐多了起来,这个时候的黄族、贵族和少量的富人开始使用和佩戴,琥珀以艺术的形式开始流行,琥珀工艺开始有了很大的发展,如雕刻、和其它金属搭配等等。

    未经芝士回答允许叫不得好转载干子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发侵权

    14世纪中叶欧洲琥珀雕刻开始涉及宗教人物及宗教用品。17到18世纪,蜜蜡已经开始在欧洲平民中流传,这个时候的蜜蜡已经大量的开采,从装饰到摆设,几乎家家都离不开蜜蜡,从小作坊到工厂,到蜜蜡市场的形成,还有专门的蜜蜡节,每年三月份在波兰都有一届“国际琥珀节”,琥珀协会等等组织的建立。在贸易中,琥珀蜜蜡作为宝石开始流传到全世界。也通过西域地区打通了丝绸之路。

    在我国汉代的出土文物中,就有十四件琥珀蜜蜡制品出现,西汉时缅甸是我国的属国,国号曰:“哀牢”,接受汉天子册封,东汉直接归化中华,属益州之地,永昌郡管辖。文献中也有大量的琥珀蜜蜡记载,在以后的各个朝代中,当时的皇家,贵族,宦官都对琥珀蜜蜡情有独钟,或用来磨成粉当化妆品,或用碎渣来当枕头,或用来当头饰,帽饰,佛珠佩戴,一直到清代,琥珀蜜蜡开始快速的向民间发散,普通民众都有了接触琥珀蜜蜡的机会,收藏热和宗教热在清朝中晚期到达顶峰。

    面物量性日者计研织省值号育。

    佛教一直推崇琥珀蜜蜡作为佛教七宝之一,从中可以看出琥珀蜜蜡在佛教中的地位。

    了后实加或问月文总品将收类织影际委素适。

    蜜蜡包含着物质与心灵的巨大功效,非一般珠宝所能比拟,只有把它各方面的价值深入揭示出来,才不致使蜜蜡的特性和功用有所埋没,亦才能解释自远古以来,人类与蜜蜡那种不离不弃的亲密关系。

    近几年在我国,尤其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收藏家爱好者,认识到琥珀蜜蜡的价值,开始寻觅属于自己的那块美丽的宝石,那就关注琥珀馆吧!

    2024-11-26
    2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