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盗跖是谁?

历史上的盗跖是谁?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在上,我看到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为何历史学家总是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归到陈胜吴广身上?难道在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代没有奴隶起义吗?其实是有的,只不过大部分规模都很小,很快就被镇压了。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经常打得不开交,各国的史书重点记录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等事情,没有哪个诸侯国会记录被镇压的奴隶起义事情,除非有奴隶起义规模很大,大到动摇了诸侯国君的统治地位,大到威胁到了国家王权的安全,这些起义才会被记录下来,甚至即使官方不记录,民间也会通过口头传说将这些起义英雄的事迹流传下来。而盗跖,就是一位传说中的奴隶起义的英雄和领袖。然而,我们前面说了,官方史书很少会记录这些事情,所以我们很难通过官方文献资料来了解这位被神化的英雄人物。而在诸子百家的一些零星记载中,我们也许能够窥探到被历史迷雾掩盖的身影。【盗跖的事迹出自何处?】我们如今了解的盗跖这个人物,他的事迹被记载在何处?盗拓” 的名字,始见于《孟子》《商君书》和《庄子》, 在《荀子》中也曾经提及,但是在记述战国初期墨家创始人墨翟言行的《墨子》中, 以及前此的记述春秋史实和言论的一切著作中, 都从未提到“盗跖”这个名字,而在《孟子》以后的典籍中,很多都记载了“盗跖”的名字和事迹。墨子生活在战国初年,大约是在公元前480年至前420年左右,如果作为当时影响力非凡的墨家典籍不记载盗跖的事迹,在墨子之前的典籍中更看不见盗跖的事迹,那么这个人是否在春秋时代存在过就很可疑。【到底有没有“盗跖”这个人?】荀子曾经说过:“盗跖吟口, 名声若日月”,这句话并不一定是史实,当成一种论据看待更合适一些。而《庄子-盗跖篇》中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盗跖这个人,以及他和孔夫子的辩论,将老人家贬得体无完肤,很多人就据此认为盗跖与孔子同是春秋时代的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庄子的很多文章,都是寓言性质,瞎说八道的比较多。与其说是盗跖和孔夫子打笔仗,不如说是道家的庄子在攻击儒家的孔丘。把一篇寓言当成史料去看,很不靠谱的。(柳下惠)而柳下惠,是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叫展禽,也叫柳下季,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属于春秋早期,盗跖即使是孔子同时代的人,也不可能与柳下惠是亲兄弟,他们二者之间差了近两百年。那么到底历史上有没有盗跖这个人呢?他生活和起义的年代到底是什么时候呢?根据史料记载,盗跖这个人应该是存在的,只不过与柳下惠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与孔夫子搞过辩论。“盗”是统治阶级奴隶主和封建主对游民的污蔑称呼,而“跖”字则是泥腿子的意思,是对奴隶和农民的一种贱称。“盗跖”只是一个被污蔑的名称,这个起义领袖到底真名是什么,已经不可考。李奇注《汉书》说,盗跖是“ 秦大盗也” ;《皇览》说: “ 跖冢在河东大阳” , 大阳在今山西平陆县, 战国时属魏地。《括地志》又说: “ 今齐州平陵县有盗跖冢” , 平陵在今山东历城县, 战国时属齐地。《酉阳杂沮》说: “ 高堂县南有鲜卑城, 城傍有盗跖冢。” 高堂即今山东章丘县, 战国时也属齐地。可见,盗跖领导奴隶起义是在战国末期,并且活动的范围主要在北方,覆盖了山西、河北和山东地区。由此可知,盗跖是一个被史书有意忽略的战国时代的奴隶起义领袖,毕竟他没有对战国时代的诸侯国造成毁灭性打击,他自己的事迹被湮灭也是必然的。不像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就要了大秦帝国的命,即使陈胜吴广不想留在史书中,也是不可能的。

回复
  • 柯大钢用户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在上,我看到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为何历史学家总是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归到陈胜吴广身上?难道在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代没有奴隶起义吗?其实是有的,只不过大部分规模都很小,很快就被镇压了。

    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经常打得不开交,各国的史书重点记录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等事情,没有哪个诸侯国会记录被镇压的奴隶起义事情,除非有奴隶起义规模很大,大到动摇了诸侯国君的统治地位,大到威胁到了国家王权的安全,这些起义才会被记录下来,甚至即使官方不记录,民间也会通过口头传说将这些起义英雄的事迹流传下来。而盗跖,就是一位传说中的奴隶起义的英雄和领袖。然而,我们前面说了,官方史书很少会记录这些事情,所以我们很难通过官方文献资料来了解这位被神化的英雄人物。而在诸子百家的一些零星记载中,我们也许能够窥探到被历史迷雾掩盖的身影。

    芝士今回答,版想权而必究成,未经许可,不得线转载

    【盗跖的事迹出自何处?】

    我们如今了解的盗跖这个人物,他的事迹被记载在何处?盗拓” 的名字,始见于《孟子》《商君书》和《庄子》, 在《荀子》中也曾经提及,但是在记述战国初期墨家创始人墨翟言行的《墨子》中, 以及前此的记述春秋史实和言论的一切著作中, 都从未提到“盗跖”这个名字,而在《孟子》以后的典籍中,很多都记载了“盗跖”的名字和事迹。墨子生活在战国初年,大约是在公元前480年至前420年左右,如果作为当时影响力非凡的墨家典籍不记载盗跖的事迹,在墨子之前的典籍中更看不见盗跖的事迹,那么这个人是否在春秋时代存在过就很可疑。

    【到底有没有“盗跖”这个人?】

    荀子曾经说过:“盗跖吟口, 名声若日月”,这句话并不一定是史实,当成一种论据看待更合适一些。而《庄子-盗跖篇》中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盗跖这个人,以及他和孔夫子的辩论,将老人家贬得体无完肤,很多人就据此认为盗跖与孔子同是春秋时代的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庄子的很多文章,都是寓言性质,瞎说八道的比较多。与其说是盗跖和孔夫子打笔仗,不如说是道家的庄子在攻击儒家的孔丘。把一篇寓言当成史料去看,很不靠谱的。

    (柳下惠)

    行与气已图统角运西收更广商深难族快细引。

    而柳下惠,是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叫展禽,也叫柳下季,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属于春秋早期,盗跖即使是孔子同时代的人,也不可能与柳下惠是亲兄弟,他们二者之间差了近两百年。

    那么到底历史上有没有盗跖这个人呢?他生活和起义的年代到底是什么时候呢?根据史料记载,盗跖这个人应该是存在的,只不过与柳下惠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与孔夫子搞过辩论。“盗”是统治阶级奴隶主和封建主对游民的污蔑称呼,而“跖”字则是泥腿子的意思,是对奴隶和农民的一种贱称。“盗跖”只是一个被污蔑的名称,这个起义领袖到底真名是什么,已经不可考。

    李奇注《汉书》说,盗跖是“ 秦大盗也” ;《皇览》说: “ 跖冢在河东大阳” , 大阳在今山西平陆县, 战国时属魏地。《括地志》又说: “ 今齐州平陵县有盗跖冢” , 平陵在今山东历城县, 战国时属齐地。《酉阳杂沮》说: “ 高堂县南有鲜卑城, 城傍有盗跖冢。” 高堂即今山东章丘县, 战国时也属齐地。可见,盗跖领导奴隶起义是在战国末期,并且活动的范围主要在北方,覆盖了山西、河北和山东地区。由此可知,盗跖是一个被史书有意忽略的战国时代的奴隶起义领袖,毕竟他没有对战国时代的诸侯国造成毁灭性打击,他自己的事迹被湮灭也是必然的。不像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就要了大秦帝国的命,即使陈胜吴广不想留在史书中,也是不可能的。

    地成也学家形与明变提被门受改标养片。

    2024-11-23
    1楼
    回复
  • 友永昌用户

    文|小河对岸

    在《窦娥冤》中有这么一句:...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颜渊,即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以仁善著称。而盗跖则为春秋时期,最为著名的大盗,也是恶人之代表。窦娥唱这一句,乃是控诉上天为何连好人坏人都分不清,意指自己之冤枉。

    关於盗跖的事迹,其实正史记载并不多,而在《庄子·杂篇·盗跖》中却有盗跖较为详细的事迹,书中言: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

    未经芝士就回答允许不得斯目精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走视为侵权

    总之,盗跖乃无恶不作之人,还因喜爱虏取妇女,而被北方一些地区奉为娼妓行业的守护神。据庄子讲,盗跖乃鲁国著名的大圣人柳下惠之弟。而柳下惠属鲁国公室旁支(鲁孝公之后),姬姓展氏,名获,字子禽,另一字为季(或为排行),故常被称为展禽。又因其采邑为柳下邑,而谥号为惠,也被后人称为柳下惠或柳下季。因此,盗跖也被称为柳下跖或展跖。

    在《庄子·杂篇·盗跖》中,孔子与柳下惠乃是好友,而见好友之弟危害天下。便去见柳下惠,而希望能替柳下惠劝盗跖弃恶从善。柳下惠却对孔子说道:柳下跖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以言。意即,盗跖不是言词能说动的,而劝孔子不要去作尝试,孔子执意不听,令颜回驾车,子贡为车右,前去游说盗跖。

    而孔子这场劝说,可谓是自取其辱,孔子对盗跖的种种劝谏与利诱之词,不但被盗跖反驳得无言以对。最终,还遭盗跖骂得体无完肤。盗跖言孔子道:..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昼哺之膳。

    ....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去走归,无复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而孔子向盗跖辞别的神情是:..再拜趋(快)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

    如果是厌恶儒家、孔子的人读到这一段,一定会觉得酣畅淋漓。但这却是庄子虚构的,柳下惠生於前720年(鲁隐公三年),而卒於前621年(鲁文公六年)。孔子则生於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卒於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柳下惠比孔子早生了169年,两人是无论如何做不得朋友的。而盗跖如果是柳下惠弟弟的话,也要比孔子早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更是骂不得孔子的。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厌恨儒学,不过是伪托盗跖之口,而将孔子(儒学)大骂一顿。

    是国发性天社关路运世阶声需,且非深劳除精划。

    参考资料:《庄子》、《国语》、《左传》等等

    2024-11-23
    2楼
    回复
  • 廖杰宏用户

    两者说所生活的年代不同,所以不是亲兄弟。

    如果要在春秋战国挑一个最杰出的大盗,那盗跖必定当仁不让。

    传闻盗跖,原名柳下跖,是一场民乱起义的领袖,后来被史家诬蔑成盗跖,是贼的祖师爷。

    芝士回答,版始权必选究,未采经许可布,圆不得转载

    盗跖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对“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解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

    在《胠篋》篇记载了,盗跖的徒众问他,盗窃有没有方法可言。

    盗跖的回答是肯定有!他接着说,

    能够知道屋里有什么好东西就是圣,

    中着制应平么没必则治争装非。

    能够身先士卒首先溜到屋里的就是勇,

    大家偷完能撤退能为大家断后的就是义,

    种小业形此象决保七六真整复往状。

    清楚偷盗计划能够成功就是智,

    最后分赃的时候,能够合理分配就是仁。

    大家看,原来盗窃也有道理可言,圣仁义智勇,把儒家的那一套搁在做贼方面也完全说得通,这就是“盗亦有道”。

    2024-11-23
    3楼
    回复
  • 常雨婷用户

    2024-11-23
    4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