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七国每个国家都有几十万军队,而汗朝组织几十万打匈奴都难?

为什么战国七国每个国家都有几十万军队,而汗朝组织几十万打匈奴都难?
其实拥有几十万军队跟组织几十万军队出征是两个概念,虽然说战国时期向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以及后续的秦灭六国之战,都出现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军队的大规模战争,这样一看好像说汉朝作为一个大一统之后且修养生息数代的帝国组织个几十万人马还是很容易的吧,但事实上这并不容易,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说汉朝的家业比起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来说都要大,实力上也更加雄厚,但是正因为家大业大,所以需要用人的地方也就更多,即便说汉朝拥兵百万,但是分担到各地驻军,各地防守之下后,真正的可以随时抽调出来的流动性军队并不多,这就好比说,你家里资产上百万,但是让你一下子拿出五六十万来说,你也是很吃力的,需要时间周转,而且如果采用征兵的话,新征召而来的军队,一来战斗力不高,而来对于财政压力也更大,而且几十万军队作战的军需压力也非常的巨大,尤其是这种长途的对游牧民族的征战,动用的民夫又何止百万,而且这种对战与战国时期的几十万人的对战,消耗上也是更大的,即便是对于休养生息数代的大汉朝也是非常吃力的,这也就是为嘛在秦始皇最为强盛的时候,对于匈奴也只是采用了防守,而非主动出击的策略的原因所在了。另外,我们要知道,对付匈奴,常规的步兵能做到的只能是驱逐,很难做到有效杀伤,只有强大的骑兵才能有效地击垮匈奴,而养一名骑兵的代价是步兵的十几倍,如果是更为精锐的骑兵的话,代价还会更高,而且,汉朝为了对付匈奴,训练了至少十几万的骑兵,这点从元狩四年的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步卒数十万的漠北之战可以看得出来,当然这个数字只可能更大,这么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不是说拿出来就能拿出来的,尤其是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所以说,汉朝对付匈奴与战国时期的对战,难度上是不一样的,虽然说汉军的军队也只有几十万,但是消耗却抵得上战国时期上百万的消耗。所以说,为什么强大的汉朝组织几十万人打匈奴如此的困难,因为这是一场举全国之力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一场大对决,双方都是卯足了劲的想要击垮对方,而且双方都是处在自己最为强大的一个时期,自然艰难无比。

回复
  • 赵夏烟用户

    其实拥有几十万军队跟组织几十万军队出征是两个概念,虽然说战国时期向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以及后续的秦灭六国之战,都出现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军队的大规模战争,这样一看好像说汉朝作为一个大一统之后且修养生息数代的帝国组织个几十万人马还是很容易的吧,但事实上这并不容易,为什么这么说呢?

    版权归压芝织士回答网站或原有易作者政所有

    虽然说汉朝的家业比起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来说都要大,实力上也更加雄厚,但是正因为家大业大,所以需要用人的地方也就更多,即便说汉朝拥兵百万,但是分担到各地驻军,各地防守之下后,真正的可以随时抽调出来的流动性军队并不多,这就好比说,你家里资产上百万,但是让你一下子拿出五六十万来说,你也是很吃力的,需要时间周转,而且如果采用征兵的话,新征召而来的军队,一来战斗力不高,而来对于财政压力也更大,而且几十万军队作战的军需压力也非常的巨大,尤其是这种长途的对游牧民族的征战,动用的民夫又何止百万,而且这种对战与战国时期的几十万人的对战,消耗上也是更大的,即便是对于休养生息数代的大汉朝也是非常吃力的,这也就是为嘛在秦始皇最为强盛的时候,对于匈奴也只是采用了防守,而非主动出击的策略的原因所在了。

    一等机条最资完,才传段。

    另外,我们要知道,对付匈奴,常规的步兵能做到的只能是驱逐,很难做到有效杀伤,只有强大的骑兵才能有效地击垮匈奴,而养一名骑兵的代价是步兵的十几倍,如果是更为精锐的骑兵的话,代价还会更高,而且,汉朝为了对付匈奴,训练了至少十几万的骑兵,这点从元狩四年的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步卒数十万的漠北之战可以看得出来,当然这个数字只可能更大,这么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不是说拿出来就能拿出来的,尤其是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所以说,汉朝对付匈奴与战国时期的对战,难度上是不一样的,虽然说汉军的军队也只有几十万,但是消耗却抵得上战国时期上百万的消耗。

    高机比第解山百声构京包。

    所以说,为什么强大的汉朝组织几十万人打匈奴如此的困难,因为这是一场举全国之力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一场大对决,双方都是卯足了劲的想要击垮对方,而且双方都是处在自己最为强大的一个时期,自然艰难无比。

    2024-04-20
    1楼
    回复
  • 陈岚升用户

    为什么战国七雄每个国家都有几十万军队,而汉朝组织几十万打匈奴都难?

    这个问题其实有逻辑错误啊!

    有多少军队和组织多少军队去发动千里远征是两个概念。有些类似,你家总资产有几十万,但为啥花几十万买车那么费劲?

    版权归芝劳士回答网站明或先原作者越厂所有

    种当事平内或意指放治例,传际史往克听价。

    而且战国七雄带甲几十万其实都是策士的约数,比如“燕……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魏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齐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楚地方五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都出自《史记·苏秦列传》,都是苏秦当说客时说的约数,不能真当历史的。

    和要成好展论色规金带存候斯格置。

    而根据出土的岳麓秦简,“凡三乡,其一乡卒千人,一乡七百人,一乡五百人”,以及《孙子兵法》,“凡兴师十万,……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等记载来看,战国时代各国的实际兵力远没有那些策士与说客形容的那么多。最多是战国七雄的可动员兵力能达到这种规模。但这种极限动员必然会让国家经济大受打击的。

    另一方面,汉帝国根据现代研究,实际保有的正规部队也是在六十万人规模的。所以汉帝国的动员能力肯定是比战国七雄强的。

    所以,真正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汉帝国有几十万军队,却没法全部投入对匈奴的远征?

    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因为人是要吃饭的。比如根据乾隆三十三年的一份奏折估算,四万士兵,十个月就需要粮食四十二万石,约合现在两万五千吨。

    平时这些士兵分散在各个驻扎地,粮食问题还好解决。但当他们集中出征,问题就来了,因为你需要把大量的粮食输送到前线!而输送能力是有上限的,同时运输粮草的人也要吃饭啊。所以越是大规模远征,距离越远,粮食消耗越大。按照《梦溪笔谈》的说法,“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

    具体到汉帝国时代,《史记》记载,“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而之前秦帝国的蒙恬北击匈奴,“率三十钟而至一石”。“钟”是秦汉时代的容积单位,“一钟”是六石四斗。“率三十钟而至一石”和“率十余钟而至一石”,意思是路上要消耗“十余钟”甚至“三十钟”粮食,才能将一石粮食送到前线。也就是说,北击匈奴这样的千里远征,前线战士每吃到1斤粮食就要在路上消耗掉64斤甚至192斤。

    而且最大的问题是运力是有限的,你哪怕有再多的粮食,由于运输的道路每天能过的车马人员是有数的,所以你能运到前线上的粮食也是有上限的。

    这个问题,其实大家回想一下“双十一”或春节购物后的快递爆仓就能理解了。

    也因此,拥有六十万军力的汉帝国,发动对匈奴的最大规模千里远征,也只能是保持前线一共十万骑兵,当然后勤保障和动员的步兵力量,也高达几十万。

    2024-04-20
    2楼
    回复
  • 黄乐贤用户

    不能这么看!以汉朝的实力,组织几十万人的军队一点难度也没有,事实上,汉武帝时期军队数量至少三十万。但是跟匈奴作战,军队数量的考量绝不是第一位的,更不能拿这个问题对比战国时期。

    一、对匈作战的难度

    1.汉匈生活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汉人的劣势

    匈奴军事实力的强盛,主要来自于其生活方式的军事化,随时可以作战,不需要战争动员和准备。

    芝士影样和为回答,版权必究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汉人就不行,农耕文化不具备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军队人数,解决不了这个根本性差距。

    2.匈奴人四处漂移,汉人想跟匈奴作战,连找到作战对象都困难

    跟匈奴人作战,有点像捉迷藏,军队迷路是经常发生的大概率事件。很难想象,庞大的军队在茫茫大漠迷路的场景。

    所以,跟匈奴人打仗,就像跟影子搏斗,人数多少不是关键。

    3.匈奴人生活在大漠,离汉朝边境太远,战争补给不易

    如果说防守,尚可以凭借人数优势打防御战。但进攻,需要千里奔袭,那就意味着后勤补给成了大问题。

    军队规模越大,补给越成问题。一是耗费人力财力,二是很容易被截断补给线。

    汉武帝的漠北大战,主力部队都是一人三匹马,十万大军按常规作战方式,后勤补给部队恐怕要达到三十万。

    所以传统作战,靠人数优势根本行不通!

    二、以快制快,匈奴人优势丧失

    卫青和霍去病之所以能成为抗匈名将,我觉得跟西汉战争模式的改变有很大关系。即吸收匈奴人骑兵机动性的优势,采取大迂回,大纵深的主动进攻方式。

    这种模式,导致匈奴人的战争优势彻底丧失。而汉朝综合实力强,武器先进的优势就突显出来。

    作能子方二物现样设,计做光领备般精号易。

    以快制快,强调的是机动性、突然性,人数太多反而影响速度和隐秘性。

    三、七国战争是势均力敌的肉搏战

    七国作战方式,各自的优势和弱点基本相同,这样的战争是消耗战,军队数量是重要指标,跟对匈作战完全不一样。

    在我期规节集温拉观,备市细。

    综上所述,军队数量,对于对匈作战,既无必要,也非必须,更无法做到,战争的特点决定的,不能简单类比。

    2024-04-20
    3楼
    回复
  • 韩宇航用户

    我就跟你说一件事儿吧,这个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当时美国人有一支独立的军队,叫做一分钟人,他是由各个殖民地的据点里面的人民自愿组织的一批军队,事实上也就是每一个平民手里面发一支枪,等到遇到战争时期,这些人拿起枪上战场,那就是士兵由于能够在一分钟之内快速集结起来,所以他们就叫做一分钟人。

    可是后来随着独立战争的不断扩大以及美国优势的不断加剧,可以说一分钟人渐渐地也就淡出了美国作战序列,成为了一个历史,而雇佣军成为了美国作战力量的主体部分。

    这些一分钟人虽然有着强悍的战斗力,但是他们本身的使用是存在着局限性的,这些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面作战,自然勇猛,而且跟对手无论多么精锐的敌人过来都能够打一个平手,但是一旦在其他的地方打仗,或者说远赴他乡这些一分钟,人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指挥官在开战之前都得清点一下人数,这人到底跑了多少?

    转载或者引党用本文原车内容请注求非明来源于芝士回答

    由此可见,全民皆兵确实可行,但是也是有它的使用条件的。

    为他成行自次式组打,教报群省置。

    战国时期全民皆兵到什么地步?秦国打长平之战,15岁以上的少年全部参军,整个国家除了在常平一帮大老爷们儿以外,其他的人已经没了,全是女人,听说长平之战结束以后,赵国那一副悲惨的境地,也让当时的燕国觉得赵国随便儿欺负。

    这种全民皆兵组织小孩军队,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一分钟人,但是我说了这种作战的军队是有自己的局限性的,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可以磨炼一个民族的战争意志和作战意识。当然,对于这个地区的人民来讲,这个时候他们的战斗能力肯定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旦战争不发生了,或者说这个地区的人有几十年没有接触过战争了,你让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去战场上杀敌,这可能吗?

    所以在汉朝的时候,关于征兵制度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军队的使用不再是说像之前那样毫无底线可言,你只要过来参军,你就是一个兵,要有严格的门庭制度。

    人部些革西领受具离委,号住。

    这一点在当时汉朝,汉武帝时期曾经吃过一次亏,也就是汉武帝听说大宛国有汗血宝马想要派兵过去正套一共发动了两次战争,第一次只是纠结了一帮无赖,大概几万多人直接出发了结果颗粒无收,反而自己被打了,落荒而逃。汉武帝发火了,集结正规军队直接往大宛国进军,这一次对方来打都没打,直接投降。

    如此可见,常规军队以及那种非正规的军队战斗力的巨大差距,对于汉朝来着,这简直就是一场血淋淋的教训。

    同时,藏武于民,对于整个国家来讲也并不稳定,尤其是在封建社会这样层层剥削的时代,所以汉武帝也提出了大触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理念,实际上就是为了削弱人民的武力值,整个封建管理更加有秩序性,更加容易一点儿。同时你国家还在那放着呢,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候也得有强大的武力半身啊,(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所以就把一些跟你自己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人赋予它们能够使用武力的权利,也就是能够参军的权利,这样的话既保证了自己政权的稳固性,同时又有强大的武力值可以防御。

    那自然,这样的军队比起之前全民皆兵的时代,人数要大打折扣,但是战斗力上来讲应该来说没什么改变,因为战国时代,那个时候天天打仗,人民的武力值早就达到了Max的,即便所以你说这个时候这些人民的军队和这些常规的军队相比,战斗力有差距嘛,也真的说不出来。

    2024-04-20
    4楼
    回复
  • 嘉仪用户

    在战国时代,七雄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拥有数十万军队,最鼎盛时,整个中国军队加起来总量不下400万。有些读者会很奇怪,为什么到了汉代,要组织几十万军打匈奴都很难呢?难道中国的军事力量大幅下降吗?

    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未经芝四士回答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取则将同生视为侵水权

    第一,军队数量多寡不等于军力强弱

    其实,要征召一支庞大的军队,并不是很难的事。比如汉代七国之乱,光一个吴国就征兵20万人。在两汉之交的内战以及东汉末期的内战中,整个中国的军队数量又达到数百万的级别。在极限征兵之下,大约可以征募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入伍,也就是除了妇女、老人、儿童以及必要的劳力之外的男丁。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有3600万,理论可以极限征兵到900万人。但是,极限征兵只是凑数字罢了,并非人数越多,战斗力就越强。

    不于得合新特治规导议名元观千周列按格火。

    第二,组织几十万人打匈奴的难点在哪?

    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外患都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为什么难以扫平呢?

    现线内么代已造什教务断感局。

    首先,在北方草原荒漠地带作战,对中原政权是一大劣势。

    大家想想,如果是用步兵与骑兵交锋,会有什么结果?人家一跑,你靠脚力追得上吗?所以要打骑兵,一定要靠骑兵。但是中原政权的马匹数量很少,这就制约骑兵的数量。以汉代为例,汉武帝时代能大举反击匈奴,得益于汉文帝以来对马匹的重视,马匹的数量超过30万匹。然而,30万匹马,不等于可以组建30万的骑兵,马也有幼马、老马、羸马,是上不了战场的,还有的马匹要用于繁殖。因此,在武帝时代发动的最大一次进攻,即漠北之战,名义上是动用了30万人,实际上真正参战的是10万骑兵,总共有14万匹战马,这已经接近极限了。

    其次,攻打匈奴只有战略上的价值,缺乏物质、土地价值

    中原政权与游牧政权交锋,是比较吃亏的。

    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中原政权是农耕文明,有固定的居所、城邑,这就给游牧民族有确定的进攻靶子,只要你稍有疏忽,游牧骑兵就呼啸而至。但是游牧民族却居无定所,中原军队要反击时,没有固定的靶子,只有移动靶,这使得打击十分困难。

    第二方面,中原文明是先进文明,经济发达;游牧民族野蛮落后。游牧民族南下进攻,可以掠夺很多财物;而中原军队北伐,捞不到什么油水。因此,这是一场利益不对等的战争,利益多的一方,当然主动进攻的愿意更强烈。对中原政权来说,反击主要是出于国家安全战略,但是能得到的实际物质好处,是微乎微其,得不偿失的。中原政权也很少去占领北方的土地,因为那里不适合农耕。

    中国有个俗语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是这个道理。游牧民族就是光脚的,他打你,能大捞一把;你打他,什么也捞不到。这就叫利益的不对等。

    其三,北伐匈奴对后勤补给是巨大的考验

    现在有一门学科叫地缘政治学,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中国是一个很擅长打仗的国家,但是春秋战国乃至楚汉战争的经验,用在对付匈奴时,却不太好用了。

    为什么呢?

    后勤补给是战争非常重要的一环。几十万军队杀出去,首先得考虑吃饭,没饭吃打个屁。因此,自春秋以来,就十分注重在敌国境内就地补给,取资于敌,尽量减少国内运输辎重的负担,这是孙子兵法里所强调的。

    《孙子兵法》说:“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之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意思就是说,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需要再次征调,粮食不需要再三转运。各种军用物资从国内取得后,粮草补给就在敌国解决。秦国名将白起在总结伐楚之战时,有这么一句话:“掠于郊野以足军食。”

    但是先秦时代战争的经验,在汉匈战争中不适用了。因为先秦诸侯都是农耕国,你耕种的田地是搬不走的啊。但是匈奴不耕地种田,牛马是跟着军队移动的。因此,汉军进攻匈奴后,要“因粮于敌”,这是完全靠不住的。因此,所有辎重,都必须在国内备齐,长距离输送,这个难度有多大呢?

    下面,我举一个王莽的例子。

    第三,以王莽北伐为例,看看大规模北伐是多么困难

    我举一个王莽时代的例子,大家就可以清楚看到,数十万大军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北伐,有多么困难。

    王莽是个政治家,但他对军事是完全外行。他的想法与普通人一样,我大中国这么大,出动几十万北伐匈奴,岂非小菜一碟么?当时他构想一个庞大的北征计划,打算支解匈奴。王莽下诏组建十二个兵团,征兵三十万,为了这次庞大的军事行动,他要求军队准备三百日的口粮。作战所需的军服、兵器、粮食等,源源不断地从江淮运输到北方的边境。所征用的士卒民夫,凡有违抗者,一律以军法处置。

    然而,让王莽没有想到的,北征的准备工作,花了一年也没完成。为什么呢?

    将军严尤是头脑还算清醒的将领之一,他上书王莽,直言这个计划的不切实际:第一,作战部队已集结在边塞一年,大军长期宿营野外,生活艰辛,还没开战,士气已低落不堪;第二,边境地区的粮食必须由内地远程输送,而各地又多粮食欠收,连年饥馑;第三,一个士兵三百日的口粮,一头牛还无法负担其重,况且还要准备牛的饲料,以这种强度运输,不出三个月,牛就会活活累死,到时剩余的粮食就无法运输;第四,因为准备要长期作战,就必须要面对秋冬严寒的天气,还必须准备木柴、炭,以及必需的锅碗、水袋,这些物品运输量极大;第五,由于运输量太大,会影响大军的行军速度,行军到险要地带时,辎重有被截断的可能。

    严尤最后得出结论:耗费民力过大,却很难有大的战果。王莽看了严尤的上书后很不高兴,认为是杞人忧天,不听,依旧我行我素。然而,折腾了好几年,北征匈奴最终不了了之,因为耗尽国力民力之后,仍然无法凑足王莽指定的三十万大军三百日粮食。北伐匈奴计划雷声大,雨点小,最后无果而终。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要出动几十万人北伐匈奴,在后勤上是多么的困难。只有汉武帝这样雄才伟略的君主,才勉强能做得到。

    2024-04-20
    5楼
    回复
  • 郭邦博用户

    其实战国时期中原对匈奴的战争与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从本质上讲并不是一回事。

    首先,战争的性质不同。战国七雄与匈奴的战争更多的是出于自保,而汉朝是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问题就不得不主动深入匈奴之地与之战斗。

    其次,汉朝大如牛,匈奴小如钉。可钉子只需三分力就可以让牛痛不欲生。疆域大意味着受攻击面也大,匈奴今天骚扰一下这个城市,明天骚扰一下那个城,大汉的军队刚到,匈奴人早就沙扬娜拉了。有的朋友或许说,大汉朝完全可以倾全国之力把他们包了饺子。可事实还真的没那么容易。在北方那么大面积的草原上,去找几万人即便是几十万人的匈奴军队,相信不比去太平洋找一条没有GPS的船容易。雍正时年羹尧就是吃了这亏。几百万大军驻在前线,每天要多少粮草给养?十有八九还没找到敌军就把朝廷给拖垮了。

    芝士回答,版权必究精或,未经许七可,不级得种转载

    2024-04-20
    6楼
    回复
  • 滕梦帆用户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历史时期下的局势不尽相同,一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制度”不同。战国时期,可以说是群雄逐鹿,当时仅国家大小就有几十个,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的吞并,这也是他们对外作战的唯一目的,所以,很多国家为了能够自保实行的都是“全民皆兵”的政策,比如说当时得赵国就是最好的例子。既然“全民皆兵”在当时已经是普遍存在的,那针对当时的七个大国,全国人口五成甚至更多皆从军,所以,拥有几十万军队那就是很正的事情了,而从军事制度的层面看的话,当时实行的应是一种“募兵制”,也就是说,男丁一旦到了年龄就必须从军。而在汉代时期,这是处在大一统得王朝之中,尤其是西汉,当时最重要的是休养生息、发展国力,而并不是对外用兵,所以,自然是无法与纷乱时代的战国“全民皆兵”情况下的军队规模相提并论。此外,汉代得军事制度实行的是“征兵制”,其实与我们现在的“义务兵役制”事一样的,就是适龄男女,当然当时“女子从军”基本事不允许的,可以响应各地征兵的需要自愿地投身于军旅,从而护国安邦、建功立业,也真是由于汉代大一统王朝与战国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局势,所以,具体表现在军事势力、军队规模方面,便会有这样明显的不同。

    2024-04-20
    7楼
    回复
  • 黄丽静用户

    换个思路,二战时德国征战欧洲拥有了上千万的军队还能继续征兵,现在整个欧盟的军队估计一百万左右,各国还要以经济不景气为由或裁军或缩减军费,难道现在的生产力不如二战时期吗?当然不是,时代不同了,没必要了。二战时养一个德国兵和现代士兵的所需花费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你要是按二战时期的标准,现在欧洲征兵两千万不在话下,可这能让国家更好吗?和平时代保持巨大的军事力量必然损害生活条件,因为一个国家经济产值有限,你花在军队上的钱多了,老百姓的福利自然就少了,战争时期,生死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内民众福利少一些,可和前线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相比,这点付出根本不在话下,然而战争打完了依然保持那么多军队,养兵千日却不用,徒耗钱粮,百姓还是如同战争时期一般,吃不饱穿不暖,那矛盾就不可避免了,苏联解体也有这部分原因。 战国和汉朝也是这样,战国时期是乱世,要生存,就得全民皆兵,诸侯皆如此,百姓能活着就很好了。汉朝时,天下统一了,就该休生养民,不然统一有何意义?统一不就是为了和平为了不打仗吗?有时候我们会产生错觉,觉得分裂时期军事力量爆棚,怎么统一了军队反而又少又弱了,觉得是因为常年不打仗能力退化了,尚武精神退化了,其实不是这样,乱世时期的军队光鲜背后是十丁抽一,十室九空,可谓竭泽而渔,常年的军事压力让每个人都透不出气,太平盛世时期除了边境和一些军事重镇外大部分地区的军队尤其是内陆,南方等地区军事压力是很小的,军费和军力自然也不会太高,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国家毕竟要以发展为主。再说战国时期赵国已经是军事强国了拥有几十万军队,但他为对付匈奴在边境赵国军队常年五万左右就算极限了,汉朝对付匈奴多达十数万已经是巨大的提升了。对付匈奴,军队太多也没什么用,匈奴机动性太强,看你人多,他觉得打不过就换一个地方,你不可能在长城全线都布置那么多军队,若真这样不用匈奴来打你,自己就崩溃了,军队养不起啊! 说到底战争军队拼的还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但要发展经济又需要和平环境,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和平时代。

    2024-04-20
    8楼
    回复
  • 盛波用户

    汉朝有一条律令——“士非教不得征”!正是靠着这样的制度,大汉帝国的军队可以一汉当五胡!骠骑将军霍去病几千骑兵就能追着几万匈奴满草原打!士非教不得征的意思就是士兵没有接受过三年左右的军事训练,是不可以派出作战的。并且另一方面,汉朝著名的野战军团,比如南军北军、细柳营、句注军等强军,每一个士兵都是良家子,什么是良家子?就是说你家里有土地,是一个自耕农,这几乎已经是中小地主阶级了,保证了士兵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所以大汉帝国的军队才这么强悍,吊打了已知世界的所有国家。

    2024-04-20
    9楼
    回复
  • 戴昊然用户

    打仗人数不是这么计算的!战国时代出动的几十万大军是连同后勤部队一同计算进去的。这后勤部队往往是战斗部队的几倍人,这才显得人多兵多。

    古代运输能力弱,后勤运输全部靠肩挑人扛,一般来说每150里地就需要一名后勤人员来负责粮草补给。如果是骑兵的话,后勤人员还得增加一倍多以上,战马算1.5个人。这就使得军队的总数量非常庞大。以伊阙之战为例,当时的秦军将韩魏联军全部斩杀共计首级24万人,而韩魏两国的战报则是损兵8万人,也就是说韩魏这两国报上来的才是正规战斗部队的人数,另外那16万人则是各种伙夫挑夫,战勤比是1比2,这是当时最常见的战斗后勤比例。秦军斩杀的时候无法分辨他们哪些是兵哪些是民就全部直接砍了了事。

    战斗部队与勤务部队的区分主要是从战斗力上来划分的。以秦昭王时期的秦军为例,当时的秦军是14岁成丁,这时候就要开始服徭役了,每年2个月时间左右;16~18岁开始服兵役,服役的时间是12年(常备军),差不多28~30岁左右会退役成预备役人员,一直持续到40岁左右,这时候每年仍要服兵役1个月左右时间,主要任务是守城;40岁以后退出预备役,但是仍要服徭役到55岁左右。

    未经芝度士回答允许不得转载管本文拉内容,温否则将视明为侵权

    因此可以得知当时的战斗部队是16~28岁训练有素的青壮年士兵组成,这种部队往往是人数很少的;而后勤补给部队则是由14~16的少年,40~55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以及各种伤残人士组成,这种部队人多但是没战斗力。

    民都应那月示,米难周史。

    2024-04-20
    10楼
    回复

参与评论

游客评论不支持回复他人评论内容,如需回复他人评论内容请